A-A+

一本书,帮助我们进一步走近一位伟人

2025-02-13 文摘 评论 阅读

一本书,帮助我们进一步走近一位伟人
----读《诗史合一:毛泽东诗词的另一种解读》

(谨以此文纪念毛泽东逝世34周年)

  一位伟人走了,一个时代结束了。自1976年9月9日毛泽东逝世,34年过去了,也许,毛泽东的光辉随着毛泽东时代的结束而渐渐淡去,但是,每一个从毛泽东时代过来的人,心中都有一个毛泽东情结。不管你是否承认,也无论你如何评判。著名文艺理论批评家朱向前教授的《诗史合一:毛泽东诗词的另一种解读》,虽然是作者本人对毛泽东诗词乃至对毛泽东这一人物的一次个人化解读,我总觉得,这更是现代人的一次时代性解读。无论是从毛泽东时代过来的人,还是后毛时代的80后、90后年轻人,想必读后都有一种感觉:一本书,帮助我们进一步走近一位伟人。
  我喜欢诗词,并忝列诗家,这在很大成分上是受了毛泽东诗词的影响。如今在读了《诗史合一:毛泽东诗词的另一种解读》,起码又有了三点新的启发。


  一、对于伟人,还可以这样去认识。
  伟人,也是人。毛泽东是全世界公认的伟人,这不仅仅因为他是一大国、大党的领袖,在政治、思想、哲学、军事等领域,以及革命理论、革命实践中,表现出无与伦比的建树,还因为他是古今中外罕见的一个大文人,在历史、文论、诗词、书法等领域,同样表现出卓尔不群的才干。伟人,既然也是人,正所谓“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毛泽东一生也有过许多错误,最为严重的错误就是亲自发动了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最后却无法由自己将其结束。
  对于这样的一位伟人,过去我们往往将其高高供奉在神坛上,被其神秘的光环层层笼罩,自然高不可攀、深不可及,于是就有着一种很远、很隔的认识。迷信一旦打破,崇拜一旦动摇,多元文化一旦渗透,尤其是反思文革,重提解放,很多人便感到很迷茫,甚至失去了信任,有人还恨他、骂他。这也是很正常的。问题在于,站在新的历史高度,我们该以怎样的一种心态和怎样的一种方法来客观、公正地评价他。
  朱向前虽然不是一位中共党史专家,更不是毛泽东研究专家,却另辟蹊径,将当行的文学批评和“童子功”的诗词功底巧妙结合一处,以毛泽东诗词为切入点,以诗史合一为解读法,成功地对毛泽东进行了一次深刻评价,让我们进一步认识了毛泽东。正如毛泽东的外孙女、北大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生孔冬梅说:电影《走近毛泽东》是近年来看过的相关片子里最打动她的一部,“毛泽东的雄才伟略、思想境界,还有他平凡的人性的一面,深深地打动着我,我觉得他离我更近了,虽然他在我童年的记忆当中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
  尽管这只是一个侧面的认识,尽管还很难形成共识,但作为方法论,我以为很值得借鉴。这远比盲目崇拜或一味谩骂要强得多。


  二、对于诗词,还可以这样去解读。
  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却因其传统和深奥,有人喜爱,也有人反对。各有所好,无须赘言。就其本人所好来说,通过学习朱向前对毛泽东诗词的另一种解读,我也像朱向前那样,更感觉到高山景行,仰慕不已。
  我学习毛泽东的诗词,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初学阶段,根本谈不上解读,仅仅爱好而已,爱好毛泽东诗词的大气,那时写个什么文章,总喜欢在开头或行文中用上几句,如“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等等。二是创作阶段,还是谈不上解读,仅仅是模仿而已,譬如中学时期我填写的《浣溪沙•中秋》,完全是照葫芦画瓢。毛的《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我的习作:“孤岛中原本一天,何年欢聚舞翩翩?良宵一曲盼团圆。我欲乘风相会去,偏偏横海浪阗阗,操琴对月恨无前。”到了九十年代中期,我的另一《浣溪沙•中秋》,仍然深受毛词影响(也能看到曹植、杜甫的影子)。词曰:“一海生分两岸情,相思恨对月儿明。良宵曲尽泪何停。本是同根当共月,岂容宝岛再孤零。齐心建设且休兵。”三是再学习阶段,结合自己诗词创作,结合比较系统地学习古今一些诗词大家作品,对毛泽东诗词也开始进行比较系统的学习和研究,还自觉不自觉地将毛泽东诗词作品同其创作背景、人生际遇、性格特点等方面结合起来去理解(当时我称之为“比较诗词研究”或“诗词比较研究”)。比如对毛泽东的两首《沁园春》,经过一番比较研究后,我反而更加欣赏他的青年时期作品《长沙》,这是一种才子气,充满神气,石破天惊。尽管他的《雪》震惊朝野,我总以为这是江山底定、霸业达成的一种王者气,充满霸气。基于这样的方法,我还曾经对我市一位著名书法家作品给予这样的评说:早期作品具有灵气,现在作品则多了匠气。前几年通过网络知道了朱向前的“另一种解读”,如今再读朱向前的《另一种解读》,更有新的收获。
  朱向前连缀诗史的努力,充分体现在史料发掘与理论阐释中有提升亦有辨析,从而保持了批评和景仰的均衡,从而还原一个人性真实而又“千古一人”的毛泽东。所以,这本书带给读者许多惊奇、惊叹和惊喜。
  毋庸置疑,这本书是根据朱向前演讲录音充实完善整理成文的,有些解读还值得商榷。比如在讲到毛泽东诗词三个特点时,援引毛泽东的《蝶恋花•答李淑一》,说该词之所以让吴刚捧出的是桂花酒,那是因为“毛泽东深藏了一个寓意,这就涉及到毛泽东的第二个妻子----贺子珍……因为贺子珍是桂花飘香季节出生的,小名就叫桂花。”这般解读似乎牵强附会。再如朱向前在说到“文采华美”时,因特别钟爱毛泽东两首《沁园春》结句,将其合成“一对妙联”:上联“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下联“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笔者认为这也是该书一大败笔。


  三、对于创作,还可以这样去遵循。
  创作,是指直接产生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的智力活动。创作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朱向前这部长达370多页42万字的专著,分作两大部分,一为“朱向前解读毛泽东诗词”,一为“毛泽东诗词鉴赏(含附录)”。“解读”部分由“一个背景”、“两个代表”、“三个特点”、“四个佐证”、“五个来源”所组成。“鉴赏”部分则出自两个年轻人之手,分为“笺释”、“ 赏析”两部分。
  这本书最为成功之处,是一改过去政治的或迷信的解读方法,从诗史合一的角度,对毛泽东及其诗词作品进行人格分析、心理还原和史实考证、文本阐释,从而以其特有的方式,升华人们心中的毛泽东情结,帮助我们进一步走近一位伟人。
  这种从解读他人作品到写作自己专著的创作方法,警示任何一位创作者,在进行自己的作品创作时,必须时时想到自己的作品能经得起他人的任何方式的解读。为此,我在读了《另一种解读》后,觉得有两个字应引起特别注意。
  一是“真”字。感染人的作品其实就是极为平实、极为自然的一面,作文如同做人,无论是文字表达,还是心性传递,都必须是真诚的,来不得半点虚假。
  一是“美”字。感染人的作品还必须是极为闪现、极为超越的一面,这就如同毛泽东一再强调的要做到“光昌流丽”。这样的作品,才能让人得到一种美的享受。
  唯真唯美的作品,才具有深刻的精神内涵,才能很好地将作者自己独到的方面传递给读者。为了求其真、求其美,我们的创作可以舍弃一切准则和技法。为了求其真、求其美,我们宁可放弃不想写或写不出来的任何东西。性格使然的毛泽东在求其真、求其美方面同样给我们作了表率。1949年12月中旬,在迎接毛泽东访苏的专列上,苏联汉学家、翻译费德林当面向毛泽东表达他对毛在长征途中所写诗词的赞叹时,毛说:“现在连我自己也搞不明白,当一个人处于极度考验,身心交瘁之时,当他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几个小时,甚至几分钟的时候,居然还有诗兴来表达这样严峻的现实,恐怕谁也无法解释这种现象……当时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我倒写了几首歪诗,尽管写得不好,却是一片真诚的。现在条件好了,生活安定了,反倒一行也写不出来了。”想必这就是一切文学艺术所遵循的铁律吧:“文章憎命达。”“写忧而造艺。”

标签:毛泽东   诗词   作品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