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读书偶感

2025-02-17 文摘 评论 阅读

说起读书,想起几句名言:“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知识和力量的源泉”、、、、、这话说得不错,书确是人类的精神财富,古今中外天上地下的所有万物无不浓缩其中,读书越多积累的知识也就越丰富,越有创造力。可是,书是人写的,不同观点的人就会写出不同观点的书,有的是出于政治目的而写,有的是出于自身利益而写,也有的是为了欺世盗名而写,还有的是不学无术的胡言乱语,更有的是那昧着良心无端编造的瞎话。所以书也有好坏之分,好的如良师益友,读了使人如虎添翼,受益匪浅,因而造就出大批仁人志士;坏的像迷魂毒药,读了使人误入歧途,贻害无穷,也就害苦了许多无知男女。

既然书里香花毒草并存,那读书时就要有所选择了。多读有益之书,少看无行之作,切不可将那书上说的照单全收,被某些书中谬论蒙蔽双眼,致使黑白难分,是非不辨。

事实上非单那些“坏书”读了有害,就是有些人人称道,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好书”,要是不去细细领会,不去活学活用,也往往会贻笑大方,让人哭笑不得。

就是那些劝人积德行善的名句名言,虽然对人有益,不可谓不好,但也要灵活运用,若是墨守成规、当作行事的教条,效果往往适得其反,好事有可能就成坏事:

如那句炙炎人口的佛谒“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这是佛陀爱惜生命的本意,意在要人们爱惜生灵,不可妄开杀戒。可是,若是真的照这做去,那还了得,扫地之时去顾及蝼蚁的性命,把这危害人间的蝼蚁好好保护起来,那岂不要蝼蚁横行,弄得到处一片狼藉了,如果为了那飞蛾的活路,用纱去罩灯火,那岂不是更加荒唐,再后落得的只是那蚊子多你咬几口,只是那苍蝇在你的饭碗里多拉几泡毒屎。对于人类,有何益处呢?可为?孰不可为?

世上劝人行善积德,有句“行好事,做好人”,这是做人的美德,要是人人如此,那真的就是和谐社会了。可也未必尽然,要是不分是非,乱做好人好事,那么,所行的“好事”就不一定就是“好事”,所做的“好人”也不一定真是“好人”。像那《农夫与蛇》的故事足以说明,这农夫要是不去盲目地“行善心”“做“好事”,那他也不会被他救活的毒蛇反咬一口,一命呜呼了。又如唐三藏西天取经路上,强盗将他吊在树上要杀他时,被悟空救起后还念念不忘不能伤害人家性命,以致后来差点被那强盗所害,还害得强盗父母也因此枉送了性命,这岂不是害人害已?对敌人的仁慈也是对自己的犯罪。事实上,不是好人好事不能做,而应当要看可做不可做,对已对人有益还是有害。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做好人行好事!

有一句话叫做“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这话本身是劝人学会容忍退让,让大事化小,少事化了,本也无可挑剔。可问题是如果不问轻重、不讲原则、不看环境,一味地忍让退却,那怎么行得通呢?比方说:要是别人拿刀向你的头上砍来,若是忍着任其乱砍,会风平浪静吗?要是别人已把你逼到悬崖边上,若是再退,岂不会跌下悬崖粉身碎骨?只有该忍时忍,该退时退,才是真正的处事之道。

“纸上谈兵”的故事,总该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吧,这赵恬把兵书读得滚瓜烂熟,兵法韬略不可谓不精,可却不去融会贯通,以为只要按书中所言去做就能百战百胜,可结果呢?损兵折将、丧土辱国 ,赵国的江山就这样断送在他的手里。

这些流传千古的名句名言尚且还要具体运用,而现在那些狗屁砖家的话,更是不可全信的了,不妨摘录几句看看:  

“中国!!老百姓不缺钱!”

“春运铁路一票难求在于票价太低。”

“共同富裕观是代表落后的,反动的”

“中国改革利益受损最大的是干部”

“房地产唱衰派不仅是卖国贼,还是民族的败类”

“中国公务员位居中国十大最辛苦行业之首”

“腐败是否有理?腐败和贿赂成为权力和利益转移及再分配的一个可行的途径和桥梁,是改革过程得以顺利进行的润 滑剂,在这方面的花费,实际上是走向市场经济的买路钱,构成改革的成本”

“学习日本,让美国保护中国;国家可以不要,但必须要人权!”

“国家不可爱,何必要爱国;对日新思维;日本军队是爱好和平的,全世界人民都相信日本军队,中国的爱国者实际上是爱国贼乃最是精辟的!”

“看病最不难是中国,看病最不贵是中国。...是人们的价值观念问题。”

“买房就是爱国”,

“中国目前为什么穷人上不起大学?是因为收费太低。”

“中国穷人为什么穷,因为他们都有仇富心理”,
“未婚同居增加刺激购房需求”

“廉租房应该是没有厕所的”

“对那些老上访专业户,我负责任地说,不说100%吧,至少99%以上精神有问题--都是偏执型精神障碍”;
“所有反对房地产复兴的想法都是危害国家利益,我给他们的帽子是‘反人类’”,

“救美国就是救中国”

朋友们,这些话可信吗?这些人的书可信吗?我想:要是国家领导人信了他们就会祸国殃民!要是小百姓信了他们就会被人卖了还会给人数钱!

古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的终极目的,是要把“死”书读活,让书发挥作用。如果只会呆呆的读书,像一首三言诗里说的“读死书,书死读,死书读,读书死,书读死,死读书”,以为书中所言都是准确无误,也不去分析书上说的是真是假、把书上说的一律视若神明、奉为金科玉律,不敢越雷池半步,那么,就往往被书所害,越读越呆,成为不是呆子的呆子,不是狂人的狂人。害了自己,也害了别人。

所以, 读书必须讲究方法。应站在书本上读,而不能趴在书本下读。还应擅长独立思考,擅长吐故纳新,擅长发现问题,取其精髓,去其糟粕,方能于事有益。

“书上得来总觉虚,欲知世事要躬行”,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通达即文章”

“实践出真知”。

只有多读书,多读各家之书,多听各家之言,通过反复对比,并跳出书外,在生活中感受,在实践中论证,才能越读越灵,越读越明事理,才能分清孰是孰非,才能不偏听偏信,才能得到思想的真正升华,才能真正地读有所用。

标签:中国   读书   要是   好事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