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市场化与开放减弱调控能力:限价令无法抑制通胀

2025-02-17 文摘 评论 阅读

限价令可以抑制通胀吗?

辛一山

  从限价令我们可以看到中央对于民生的关心,也可看出国家制止通胀的决心。但限价令可以有效的阻止通胀吗?答案是否定的。大家知道去年国家连续提高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也是为了阻止通胀的,但这些措施瘦小甚微。大家也知道去年底发该委就发表研究报告说可以控制物价让物价平稳发展,可结果大家都知道------发改委的判断并不正确。物价上涨是通货膨胀的具体表现,看到“专家”们头痛剪头发的治疗通胀的手段,觉得有些可笑。

  首先从宏观看,我们国家的计价系统从两大部类的统计方法转化为现在市场经济的统计方法本身就存在着巨大的价格靠拢机制。这样的价格靠拢机制从长远看有利于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但巨大的计价差距不是短时期能够弥补的。长期的趋势看通胀是必然的,也是良性的,它有利于减少遭受西方先进国家现有计价系统的剥削。苏联和东欧的计价系统从社会主义转化为资本主义的计价系统都是经过激烈的通货膨胀,甚至是破坏社会生产力来完成的,我们国家在平稳的情况下,发生轻微通胀是可以理解的,并不可怕!

  再有,国家改革三十年,指令性计划逐渐减弱,正常的商品生产逐步转化为以市场供需情况来调节。发改委的限价令虽出发点是为人民好,但相信收效不大。因为你国家虽可以控制水电、煤气、粮食、猪肉(财政补贴)等,但很多门类商品的涨价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政府也不能全关顾到。小部分或一些环节的涨价应该是难以控制的,价格的传导机制决定一些生产者必然要调高他们自己的商品价格(因为成本加大了)。而强行的限价令还可能导致社会正常日需品的供应断链,因为行政命令的高压之下,不能获利,商品生产着就有可能减少生产或不生产。既然实行市场调节就不应再强行实施价格干预。非特殊的条件下就不照刚建立不久的市场机制来执行,恐有不利的社会效果。

  从货币供应理论看,通胀是市场上流通的货币多于市场上正常商品流通交易所需要的货币量。国家也因此在这上面大力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和存款利率的提高就是为了减少流通货币量所采取的是货币手段。但国家在实行调节措施的时候在两个方面缺少考虑,一.外资的进入和外汇的增加(这些属于变相的流通货币)二.股市等多种金融衍生工具实施后,社会系统的多出了很多变相生长货币的途径。去年的的股市大涨,创造出来的大量价值,游乐股市的转化机制就可以轻易的将虚拟增长的价值转化为实际流通的货币,也变相的加速了货币流通速度。因此股市暴涨的资金溢出量就大大高于国家货币调控所收起来的货币量,加上这些溢出的资金有股市这样随时可转换的机制,就可以转换为市场流通的货币。因此,通胀就表现为不受控制而继续发展。前些年,中国股市状况不好,则中国的经济表现为通缩。股市是一个调节通胀和通缩的关键,值得认真研究。

  美国的经济系统是成熟的市场经济系统,他们虽然有股市,但几经风浪,已经没有暴涨的可能,一旦暴涨也会出现通货膨胀的现象。美国对于国内的货币流通量的控制是相当严格的,从国外往美国带他们发行的货币都要进行申报(真的美钞也要报)。美国通过每年大量的进口别国的商品来填充美国市场,因此通胀率很低。我们国家与美国的情况迥异,不应照抄美国的控制模式。

  可以预言去年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银行利率及现在的限价令对于解决通胀问题的作用不会很大。解决通胀和通缩要明白货币的溢出和收缩机制,要从宏观层面来全面分析。如果照搬西方的金融理论是肯定要付出代价的。

  辛一山

标签:通胀   货币   股市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