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不能把农村“大包干”的作用无限夸大

2025-02-17 文摘 评论 阅读

改开以来,农业基本年年丰收,满足了城乡农副产品供应,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人们提到农业发展,一般都归功于“大包干”,即分田单干。
  “大包干”的确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对增产功不可没。但是,不能把“大包干”做用无限夸大!
“大包干”之前,农民都有“自留地”,面积大概是集体耕地总面积的十分之一。河北省大致每人自留地0.1亩到0.2亩。若说集体化,“大锅饭”,束缚了农民积极性,那么个人的积极性,应该充分发挥在个人的自留地上。今天,小麦、玉米双季,亩产1000公斤已很普遍。依此推算,当年的自留地,每人能收获100到200公斤,够半年以上的口粮。加上集体分配,就不会存在填不饱肚子问题。
事实上,不管是自留地还是集体农田,产量都无法与现在相比。根本原因不是积极性问题,是生产水平低下,也就是农业科技不发达。
不管你承认与否,没有今天的优种、化肥、农药、激素和塑料大棚,农业产出与过去相比,不会有很大增加。1973年,我国产粮4920亿斤(国家正式公布)。30多年后,总产量仅增加一倍。
  农业科技进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不能完全说成是改革开放的成果。以华北平原地区为例,改开以来,虽连续干旱,却年年丰收,靠的什么?没有当年的农业学大寨,没有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绝不会有今天的大丰收。大家可以翻翻历史,每逢大旱,赤地千里,人互相食,景象凄惨。建国之初,同样重复着历史上自然灾害。不同的是,党和毛泽东主席带领农民,艰苦奋斗,战天斗地,改造自然,打下了保障农业丰收的基础。
  改革开放,分田单干,对调动农民积极性有一定作用,但不是功大无边。改开之前,更非一无是处!没有过去毛泽东建立的基础,没有灌溉,没有优种,不施化肥,不打农药,没有各类“激素”,没有塑料大棚,即使把田分的再碎,个体积极性再高,恐也白搭!
请不要说,是改革开放才使农技发达。今天我国引以为荣的杂交水稻,就是毛泽东时代的科研成果!假如慈禧太后活到今天,恐怕也会操机上网。科技发展是时代的进步。说毛泽东闭关锁国,科技落后,今天国人仍引以为豪的“两弹一星”、核潜等,不都是毛时代搞成的吗?
既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么就检验一下小岗和南街,结论是:大包干,分田单干,不是社会进步,而是一种倒退!

标签:没有   今天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