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者归来--读云杉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
王者归来
——读云杉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
王声歌
一个文化复兴的时代即将到来!这是我读了云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这篇文章后所产生的第一个念头。
《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这篇文章,就对文化的认识、把握、担当、继承和发展等问题做了详细的论述,文章最后指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归根到底是为了文化自强。文章明确指出了文化自强的路径。
细品此文,大为振奋,仿佛听见“重建文化、凝聚汉族、振兴中华”的号角。看看这些年中华文化被消解、被破坏的状况,用国歌里那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来形容并不为过,由是看来,这号角来得非常及时。中华民族是到了抖擞精神的时候了!
这些年来,我们舍本逐末,一味追求物质享受,官员只顾GDP,百姓只求发家致富,一个个不择手段敛财,金钱成了社会的主宰,“诚信”“正直”等传统文化中颂扬的美德被抛弃一边,你讹我诈普遍存在,偷盗抢夺随处可见。出现这个局面,文化阵地的失守是其主要的原因。
文化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文化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一个人没有文化是行尸走肉,一个国家没有文化形同虚设,一个民族没有文化,一定会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消失。
文化的重要性毋容置疑,《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一文强调:“一个文明进步的社会必然是物质财富和精神文化共同进步的社会,一个现代化的强国必定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同发展的国家”文中指出:“是否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不仅关系到文化自身的振兴和繁荣,而且决定着一个民族、一个政党的前途命运。”
的确,文化是凝聚一个民族的纽带,文化决定一个民族、一个政党的前途和命运。近年来共产党的威信日渐式微,这跟共产党所代表的文化(革命文化)被冷落以及部分共产党人自己抛弃这种文化有着必然的联系。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成分复杂,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做为对鸦片战争及其后中国百年屈辱史有所了解的中国公民、做为对中国共产党浴血奋战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的历史有所了解的中国公民,我认为,“革命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华,而中国共产党,是“革命文化”的代表者和开创者。真正的中国共产党是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先进文化的(请注意:这里指的是“真正的中国共产党”,不包括共产党中的腐败份子)。早期的共产党人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英,他们高扬理想的旗帜,朝着建设人类最美好的社会——共产主义社会而努力奋斗。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捍卫理想,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英雄儿女!
“革命文化”来源于“五四”运动。“五四”运动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华文化史上一次伟大的实践,并且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五四”运动继承了中华文化中的精华,如“诚实”“善良”“正直”“公平”等等,弃除了中华文化中封建落后的东西。中国共产党继承的正是“五四”的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共产党是“五四”运动孕育出来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建立的新中国从1949年到1976年这段时间社会安定、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就是“革命文化”催生出来的世道。这是一个以道德为主宰的社会。道德,是中华文化的魂魄。而近三十年来,道德被践踏、被戏弄。已到了惨不忍睹的地步。
如果不想看到这个民族垮下去,“重建文化、重塑精神、重铸理想”就是刻不容缓的事情。这也是我看见《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这篇文章而欣喜的原因。文章作者诚恳地道出这些年对文化建设的重视不够:
“过去我们常讲,经济发展一靠改革,二靠科技,现在看来还要加一条,就是也要靠文化”
我认为我们要依靠的文化就是“革命文化”。云杉先生在文中用哲学家罗素的话:“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代世界极为需要”,“若能够被全世界采纳,地球上肯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
罗素是个共产主义者,资本主义社会在他看来是“糟透了糟透了糟透了”,他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这么糟糕的病因是私有制,指明治愈资本主义病症的唯一办法是共产主义。罗素的生命从1872到1970年,可见,他所说的“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就是1970年之前的社会主义中国。那时的中国,“革命文化”旗帜高扬。罗素希望社会主义中国的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被全世界采纳,而今天,这种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正被资本主义文化逼到墙角。被逼败退有两个原因:一是被社会主义阵营中的腐败分子丢弃,因为这些文化束缚了他们贪污腐化的思想,阻碍他们违背良知的脚步;另一方面是资本主义文化的侵蚀。
看看这些年,中华文化是怎样在资本主义文化的进攻下节节溃退的:麦当劳、肯德基养出一批批肥胖儿,而享誉中外的中国餐饮无能为力;圣诞节、情人节热热闹闹,中秋节、端午节冷冷清清,现在的青少年们听的是外国摇滚,看的是美国大片,说的是英语,想尽办法到外国去……
中华文化为什么输得这样难看?因为继承中扔掉了一大段,就是罗素说的那段“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革命文化。
“革命文化”传承的掉链是中华文化在西方文化入侵后全面溃败的主要原因。有关这个问题,《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作者明确地指出:
“党领导人民创造的革命文化是我们文化发展的优势,应当倍加珍惜……现在,有的人以所谓重新评价为名,搞历史虚无主义,认为革命文化是‘过去时’,今天讲革命文化没什么意义,随心所欲地戏说历史、消解红色经典,对英雄人物、历史人物进行颠覆性评价。这是对历史的歪曲,也是对文化的亵渎。”
以上这段文字引起我的共鸣!的确,革命文化是伟大的文化,是真善美的化身。是人类精神的美好境界。现在,回头再看《青春之歌》《三家巷》《林海雪原》《苦菜花》《艳阳天》《暴风骤雨》《铁道游击队》《家》《春》《秋》等等红色经典作品,仍然会被深深地感动。每一部红色经典著作,都激荡着浩然正气,字里行间透着作者的真诚和善良。不管你喜不喜欢这些作品,你都不得不承认读这些作品之后人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再来说样板戏,不得不承认,在样板戏之前,对京剧的了解和喜爱的只局限在京津一带,是样板戏,使全国人民了解和喜欢京剧。是样板戏将京剧艺术推向高峰。
“地道战“”地雷战”“上甘岭”“英雄儿女”“永不消逝的电波”“雷雨”“子夜”等一批电影戏剧无不洋溢着革命的浪漫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是正义战胜邪恶的英雄篇章。
近三十年来一些文化工作者以自由为借口,胡编乱造出低级庸俗的东西,根本不负责任,正如云杉先生说的:(他们)宣扬“讲责任太累”、“讲崇高太虚”,贬损、亵渎、消解我们的主流价值观念,误导和扭曲人们的是非标准、美丑标准。
按理说,一个社会人是应该负社会责任的,退一万步说,你可以不负责任地做人,只要你愿意承担不负责任所造成的后果,但,你不能不负责任地从事文化工作,因为文化的重要性有目共见。这些人口口声声要自由,好似“革命文化”就没有自由似的,其实,革命者正是自由的追随者,我们耳熟能详的“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就是明证。恩格斯也说:“文化上的每一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
诚然,文化是需要自由的,只有自由的思想才能产生美丽的文化,但是,话又说回来,自由也必须在美真善的范围内,有人把不自由的艺术形容为戴着镣铐跳舞,但是,偏离了真善美的自由就等于掉下舞台的舞蹈,同样也是不可取的。例如近年的言论自由,自由到污蔑开国领袖和为国家而牺牲的烈士。这就不是自由了,这是良知缺失,这是恶毒攻击。美国人可以骂总统,但美国人可以骂耶稣吗?耶稣为人民牺牲自己,受到人们永远的爱戴,烈士也是为了人民牺牲自己,从某种意义上讲,为了民族解放而献出生命的革命烈士都是耶稣!
话又再说回来,无数革命先烈牺牲性命换来的自由就真的如他们所期望的那种自由呢?是不是在自由的问题上还真的存在一些问题呢?关于这一点,《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一文中是这样说的:“我们以往比较多地强调文化的教育教化功能,对文化与民生的关系认识不深。文化是维系一个社会团结和睦的精神力量,无疑应当重视发挥文化教育人、引导人的作用。同时也要看到,文化之于人类,应当是一种精神上的内在需求、普遍需求,也是终生相伴的需求”“过去,我们对文化作用的认识,也往往局限于把文化作为一种手段、作为一种支撑来强调。现在看来,文化作为历史文明的积淀,作为社会发展方向的引领,解决的是人类“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对人类发展来说,文化可能是更深层次、更高境界的追求”
问题就在这里:只看到文化的教化功能;局限于把文化作为一种手段、作为一种支撑。因此,文化管理和文艺创作难免简单化、脸谱化,文化艺术作品一不小心就成了“说教”材料。而人们渴望被理解被同情被爱远远大于被教育。这一点,云杉先生指出来了:“人们需要通过文化来启蒙心智、认识社会、获得思想上的教益,也需要通过文化愉悦身心、陶冶性情、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依归。”
现在,如何认识文化、如何对待文化、如何发展文化以及如何解决此前文化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一文中都有了答案和方向。今后,如果按着文章中的这个思路、朝着文章所指的方向前行,文化事业的繁荣是必然的了
《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显然是文化复苏的春风,希望,这阵春风能吹醒沉睡的中华文化,吹出百花盛开的精神乐园,吹出强劲的中华民族。
希望,一个文化复兴的时代尽快到来!希望,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焕发精神,以王者之风,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