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阳:评吴敬琏的狡赖--“主流”变“下流”
“精英”“主流”变“下流”——评吴敬琏的狡赖
黎阳
2005.12.12
吴敬琏说:“有些人说中国主流经济学家误导了中国改革,扰乱了市场化的方向,造成了各种灾难,我有异议,我认为这个判断根本上说和基本上说都是不对的。”
怎么个不对法呢?从逻辑上推断可以有五种含义:
一.“改革”根本不存在任何问题,更没有什么灾难。“主流经济学家”们主导下的“改革”形势一片大好,不是小好。中国社会一片和谐,充满诚信,人人君子,个个小康,家家团圆美满,户户安居乐业。全国各地都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什么“贪污腐化”、“贫富分化”、“看不起病”、“上不起学”、“住不起房”、“下岗失业”、“老无所养”、“治安混乱”、“假冒伪劣”等等全是
“阶级敌人”别有用心的造谣破坏,都属于“反改革”。“反改革”就是“反革命”,就该枪毙。
二.所有那些灾难都不叫灾难,叫“改革伟大成就”,理应如此。“主流经济学家”们设计的“改革”就是要把普通老百姓从原来两口子工作就能养全家、不担心生病养老还能供孩子上学的“贫穷社会主义”“改革”到整天为饭碗担惊受怕、惟恐下岗、看不起病、上不起学、住不起房、纷纷感到前途一片渺茫的“小康社会”。有“主流经济学家”们的“无微不至”的关怀,“穷棒子”们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吃不上饭,“何不食肉糜?”看不起病,何不去自杀?上不起学,何不当文盲?买不起房,何不睡马路?谁说“主流经济学家”不关心普通老百姓?这不是把一切出路都给你们安排得好好的吗?如果这还不知足,还要怨声载道,还要大声疾呼,惊扰了“主流经济学家”们的发财美梦,那简直是“不识抬举”,那就是“中国人容易有民族情结,很容易情绪化,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过于情绪化,就容易出问题”。
三.所有那些灾难都是“前进中的”“暂时困难”,等“改革”大功告成就一切问题都不复存在了。要问“改革”何时成功?答曰:没有准儿。现在“改革”才刚刚改了27年,仅仅才是“三年自然灾害”那个暂时困难时期的九倍,“八年抗战”艰苦岁月的三倍半。“改革”改了27年,现在才刚刚开始“攻坚”,来日方长,急什么?一个人一生中有几个27年,就应该耐心等几个27年。了不起来个“愚公移山”,子子孙孙等下去,总能等到太阳从西边出来、“改革”大功告成、“暂时困难”告一段落的那一天。不就比“遥遥无期”多两天吗?
四.所有那些灾难虽然算是灾难,但都是“改革”的必要代价。“主流经济学家”的“改革”的最大“成就”就是耗尽国家财富制造了一大批暴发户。这些暴发户可都是“先进生产力”的宝贝,拯救宇宙的上帝。没有他们,何以证明“精英”们“改革”取得了举世无双的伟大胜利?而每制造一个暴发户,就不得不顺便制造一大堆“副产品”——“弱势群体”。他们是“精英”“改革”的代价。为了“改革”大计,只好对不起了。牺牲这些人,却取得了全国百分之九十的存款属于了不到百分之十的人的“改革伟大成果”,真是“成就最大最大最大,代价最小最小最小”。
五.所有那些灾难都是别人的过失,不是我们“主流经济学家”的责任。我们“主流经济学家”代表了绝对真理,说话一句顶一万句,谁也不准怀疑。用实践检验别人可以,检验我们可不行。中国“改革”改了27年,虽然从头至尾一直都是我们“主流经济学家”在指导,虽然老子一直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参与国家经济决策,但这中间政府可换了一届又一届,总理换了一个又一个。出了灾难全怪他们。不听老子的,那就是“不尊重专家意见”、“外行领导内行”;听了老子的,那就是“歪嘴和尚”糟蹋了我们的“真经”,老子可是半点责任没有。所以即使再来个27年的实践也休想拿来检验老子的“绝对真理”。要说责任,就该怪没有把全部政权交给我们“精英”,使得我们只有“话语权”,没有杀人权,没办法除掉一切胆敢怀疑我们的反对派,所以他们才得以把那些灾难捅出来,挑战我们的权威。
吴敬琏的这番话说穿了就是耍无赖。道貌岸然的“主流经济学家”面对公众的质疑居然靠下九流的无赖手段来逃避一切责任,可见是狗急跳墙了。
还不止于此呢。吴敬琏还拿国有银行“贱卖”不“贱卖”大做文章,似乎问题的核心是卖得“贱”了。其实真正的要害不是“贱卖”不“贱卖”,而是为什么要“卖”。人们可以发现“主流经济学家”的“改革”有两大铁规律:
规律一:“改革”什么,“卖掉”什么。“改”就是“卖”,“卖”就是“改”。“改”国企=卖国企业,“改”银行=卖银行。“改”国家=卖??
规律二:“改”什么,什么就快会被“改”没了。“改”国企,国企就没了。“改”银行,银行是不是也该快了?那“改”国家呢?
国家没了,“精英”们可以“技术移民”,富人们可以“投资移民”,照样吃香的喝辣的,无后顾之忧。那普通老百姓呢?
吴敬琏说:“之前国有银行,我们搞了许多年,资本金变成了零,甚至负数”。
吴敬琏真是不打自招。“我们搞了许多年”的结果,是国有银行“资本金变成了零,甚至负数”。这倒要问问了:中国老百姓的储蓄率那么高,老百姓的存款是正数吧?过去中国“既无外债,又无内债”,国有银行的资本金是正数吧?本来全都是正数,叫吴敬琏们“搞了许多年”,搞来搞去,搞得内债外债一大堆不说,还搞得国有银行“资本金变成了零,甚至负数”!那么钱都到哪里去了?别的不知道,就知道这边国有银行钱不见了,那边就同步冒出来一批暴发户,而且全都是没有什么象样的世界领先的高科技产品之类正当发财手段的暴发户。其发财速度令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家们都望尘莫及。而这些暴发户个个又都跟国有银行某管理人员有某种关系。这正常吗?而还没等国有银行的主人翁查帐,“主流经济学家”们就急急忙忙要把国有银行都卖了,叫你永远都没法再查帐追究。这叫“改革”还是叫“销赃灭迹”?
吴敬琏说:“体制转变过程中消除各种障碍的关键是政府转变职能。现在体制上还存在一些问题。”
吴敬琏这逻辑可真够有意思的。因为“体制有问题”,所以要改革;改革改不好,是因为“体制有问题”。闹了半天,“狗咬尾巴——团团转”。你闹改革不就是为了解决体制问题吗?怎么改来改去反而成了“改革解决不了体制问题,体制问题弄砸了改革”?如果不为了解决体制问题,那要你改革何用?
至于吴敬琏所谓“中国人容易有民族情结,很容易情绪化,……容易出问题”,那才完全是颠倒黑白。中国老百姓实在太能吃苦,太能忍了,被吴敬琏这帮“主流经济学家”从国家主人公位置打翻在地又踏上一只脚,忍气吞声了这么多年才开始质疑他们的倒行逆施,这叫“情绪化”?这叫“忍无可忍”! ...华岳论坛 - "http://huayue.org"
吴敬琏等“主流经济学家”早就公开声明,他们就是要为自己谋私利的,就是要理直气壮当“公司董事”的,就是要只为利益集团服务、不为全体老百姓谋利益的。他们的主张根本就是“不杀穷人不发,不盗国库不富”。所以他们有种种劣迹一点也不奇怪。真正令人奇怪的是,为什么明明知道他们只为少数人谋利益,偏偏还要把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命运交到他们手里?为什么明明知道狐狸要吃鸡,偏偏还要雇狐狸看鸡圈?为什么那么多中国人对他们那么迷信,而且迷信得那么久?这才真正值得中国人深思。
吴敬琏等“主流经济学家”的“改革”改得中国社会还有没有诚信?还有多少诚信?就凭这点诚信,能让市场经济正常运转吗?如果能,那如何解释整个社会泛滥成灾的尔虞我诈、弄虚作假?如果不能,那他们的“改革”改得离“市场化”的目标是越来越近,还是越来越远?就凭这就可以证明他们的“改革”连建设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都不够格。也就是说,他们的“改革”的真正后果是搞垮中国,让中国重新回到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现在吴敬琏一伙“主流经济学家”虽然已经越来越混不下去,但仍然拼命继续耍无赖,想出种种借口狡辩。对他们的满口术语名词典故完全可以不予置理,只需要他们回答几个最简单明确的问题就足以说明一切:
1.他们的“改革”的最终结果倒底是什么?到底有完没完?改成什么样子才算完?还要改多少年?
2.下岗工人、失地农民和最底层的中国普通老百姓的“暂时”困难要“暂”到何“时”?一年?两年?“三年自然灾害”?“五年计划”?“八年抗战”?“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二十年见分晓”?难道这“暂时”根本就是“愚公移山”,子子孙孙无穷无尽?
3.他们的“改革”究竟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还是“只让一部分人富起来”?如果是前者,那大多数人什么时候才能富起来?如何富起来?
4.他们对自己的一切主张负不负责?如果负责,敢不敢立“军令状”?如果不负责,要他们何用?
不用问,吴敬琏一伙“主流经济学家”对这些问题必定不敢答复。即使答复也必定闪烁其辞。即便如此,他们也用自己的行为给了全中国老百姓一个最完满的答复——他们究竟是什么东西:一伙道貌岸然的学术骗子兼下九流的知识无赖。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