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为何把失误都归到毛泽东主席头上?

2025-02-16 文摘 评论 阅读

上世纪1959——1962三年困难时期,中国有些地方,饿死了人。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凭空抽象地把数字夸大为2000万,3000万,5000万等。把责任统统规到毛泽东,共产党的身上,而对毛泽东以及党内执行他的指示的各级干部,发现问题,纠正失误的事实视而不见,这是为什麼?

下面我讲讲我的所见所闻。毛泽东主席1959年就给六级干部写信,批评浮夸,要各级干部“干劲一定要有,假话一定不可讲”。可有的干部就是不听,不执行。毛泽东主席不是说过:“我只能管北京这小小的地方”吗?成绩人人有份,错误就是他老人家一个人的。太不讲道理,太不公平了!请看毛主席1959年写给六级干部的信。

省级,地级,县级,社级,队级,小队级的同志们;

我想和同志们商量几个问题,都是关于农业的。

第一个问题,包产问题。南方正在插秧,北方也在春耕。包产一定要落实。根本不要管上级规定的那一套指标,不要管这些,只管现实可能性。例如,去年亩产实际只有三百斤的,今年能增产一百斤,二百斤,也就很好了。吹上八百斤,一千斤,一千二百斤,甚至更多,吹牛而已,实际办不到有何益处呢?又例如,去年亩产五百斤的,今年增加二百斤,三百斤,也就算成绩很大了。再增上去,就一般说,是不可能的。

第二个问题,密植问题。不可太稀,不可太密。许多青年干部和某些上级机关缺少经验,一个劲儿要密。有些人竞然说越密越好。不对,老农怀疑,中年人也有怀疑的,这三个人开一个会,得出一个适当的密度,那就好了。既然要包产,密植问题就得由生产队,生产小队商量决定。上面死硬的密植命令,不但无用,而且害人不浅。因此,根本不要下这种死硬的命令。省里可以规定一个密植的幅度,不当作命令下达,只给下面参考。此外,上面要精心研究密植程度到底以何为好,积累经验,根据因气候不同,因地点不同,因土,肥,水,种等条件不同,因各种作物的情况不同,因田间管理水平高低不同,作出一个比较科学的密植程度的规定,几年内达到一个实际可行的标准,那就好了。

第三个问题,节约粮食问题。要十分抓紧按人定量,忙时多吃,闲时少吃,忙时吃干,闲时吃半干半稀,杂以蕃薯,青菜,罗卜,瓜豆,芋头之类。此事一定要抓紧,每年一定要把收割,保管,吃用三件事(收,管,吃)抓得很紧很紧,而且要抓得及时。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一定要有储备粮,每年储一点,逐步增多。经过十年,八年奋斗,粮食问题可能解决。在十年内,一切大话,高调之类切不可讲,讲就是十分危险的。须知我国是一个拥有六亿五千万人口的大国,吃饭是第一件大事。

第四个问题,播种面积要多的问题。少种,高产,多收的计划,是一个远景计划,是可能的,但在十年内不能全部实行,也不能大部实行,十年以内只看情况逐步实行。三年以内,大都不可行。三年以内要力争多种。目前几年的方针是;广种薄收与少种多收的高额丰产田同时实行。

第五个问题,机械化问题。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要有十年时间。四年内小解决,七年内中解决,十年以内大解决。今年,明年,后年,大后年,这四年内,主要依靠改良农具,半机械化农具。每省,每地,每县都要设一个农具研究所,集中一批科学技术人员和农村有经验的铁匠,木匠,收集全省,全地,全县的各种比较进步的农具,加以比较,加以试验,加以改进,试制新式农具。试制成功,在田里实验,确实有效,然后才成批制造,加以推广。提到机械化,用机械化制造化学肥料这件事,必须包括在内。逐年增加化学肥料,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

第六个问题,讲真话问题。包产能包多少,就讲能包多少,不讲经过努力实在做不到,而又勉强讲做得到的假话。收获多少,就讲多少,不可以讲不合实际情况的假话。各项增产措施,实行八字宪法,每项都不可讲假话。老实人,敢讲真话的人,归根到底,于人民利益有利,于自己也不吃亏。爱讲假话的人,一害人民。二害自己,总是吃亏。应当说有很多加话是上面压出来的,上面“一吹二压三许愿”使下面很难办。因此干劲一定要有,假话一定不可讲。

以上六件事,请同志们研究,可以提出不同意见,以求得真理为目的。我们办农业,工业的经验还很不足。一年一年集累经验,再经过十年,客观必然性,可能逐步被我们认识,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就自由了。什麽叫自由?自由是必然的认识。

同现在流行的一些高调比较起来,我在这里唱的是低调,目的在于真正调动积极性,达到增产的目的。如果事实不是我讲的那样,而达到了较高的目的,我变为保守主义者,那就谢天谢地,不胜光荣之至。

毛 泽 东

一九五九年四月二十九日

(《毛泽东文集》第八卷 P。48—50页。人民出版社 1995年5月版)

可我从没听人说过,也没在报刊上读过这封信。60年代到农村,听到的都是各级干部,提别是县级干部如何压小队,大队干部报高产,放卫星的事。不报者就插白旗,批斗。再看下面的资料。

《90岁的黄静波官场谢幕仍忧民》

黄静波1959年到陕西当分管量食的副省长,他说;“陕南富结盛产麦子,大米;关中到外面做买卖的多;陕北穷山恶水,吃不饱肚子,但饿不死人。三年灾害时期,各省都饿死人,河南,安徽,甘肃最严重,他们遇到什麽灾害我不清楚,但陕西饿死人,我知道不是自然灾害造成的,纯粹是一些人好大喜功造成的恶果。”

三年灾害,陕西是关中大丰收,陕北原来就没有饭吃,陕南关中好一些,安康有灾。于是我提了一个方案给省委:陕西粮食不上调,也不远送,以丰补欠,自供自足。省委同意了我的方案,但三次给安康粮食,他们的书记硬是不要。说自己大丰收。我不相信,但又不能强迫人家。省里准备把那批粮食支援中央,我就跟粮食部商量,不给他们,将这部分余粮调到安康边上的西乡县,以备不时之需。万一安康有事,在从北京回调,就来不及了。“

果然如黄静波所料,不出一个月,安康有问题了。回想此事,黄静波至今气愤难平:“本来陕西一个人都死不了的。你想想陕北天天挨饿,没死一个人,安康本不该死人的,却饿死了人。”黄静波更加气愤的是,他来的时候,国家还愁粮食卖不出去,仅仅不到两个月,就没饭吃了。黄静波说:“全国都是这种情况,哪儿的气候不比陕北好?却一个地儿一个地儿地饿死人。要说害人之处,就是下级干部邀功请赏,上级干部不体察民情造成的恶果。这种情况至今在某些地方还存在着,你看哪次重大事故背后不是牵扯出一些不作为的官员。”(摘自《中国老年》2009·2上半月版)

《三年困难时期;李先念不顾受批判,呕心赈粮荒》

(摘录。文载2008年1月26日 《新闻午报》)

1960年1月13日,李先念给毛泽东和中央写报告:说根据部分省市反映,农村人民公社,约30—20%缺粮。4月6日,他又给毛泽东写报告说,截至4月5日,粮食入库比去年同期减少13亿斤,而销售则增加。“国家对人民群众的吃粮够不够,吃饱不饱,负有重大的责任。”这一报告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

后某一天,毛泽东约李先念到住处谈工作。李到时,毛正在床上看书,笑着说:“杞国人来了,请坐下。”接着说,“你是怎麽搞的,报纸讲形势大好,(当时谁主管报纸?)你老是泼冷水,讲什麽都不好,你是怎麽搞的?你知不知到杞人忧天的故事?你可不要学杞国人啊!”李和平又任真地说:“我知到杞人忧天的故事,我不是像杞国人那样忧天塌下来,我是担心几亿人吃不上饭呀!主席你不但心吗?你不要听报纸上吹的那一套,形势不是大好,也不是小好,是一点也不好,老百姓在挨饿,已经饿死了不少人。。。。。。”

毛泽东听到李先念这些话,感到吃惊,便让李祥细谈谈粮食供应的严峻情况,不知不觉到了吃饭时间,毛泽东便留李一起吃饭,边吃边聊,了解到全国粮食的购销实情。

李先念1960年6—7月,受中央委托,到河南信阳地区调查。回京后,向毛主席汇报信阳情况。1960年10月23—26日,毛主席召开华北,中南,东北,西北四个大区省,市,自治区负责人会议,讨论“共产风”的问题,河南省委主要负责人汇报了信阳事件,大家对他进行批评,信阳地委向中央作报告。毛泽东阅后,于12月1日和1961年1月1日两次批示,不再发生类似问题。

四项主要措施:一,採取非常手段运粮食。二,统筹安排粮食标准,计划用粮,节约用粮。三,从国外进口粮食。四,减少城镇人口。

我1963年到环江,南丹,东兰等县打工 ,曾在环江县的下南街住了一个多月。房东说,他们解散食堂后,大概有半个月左右没发口粮,找野菜度日。“我一家差不多饿死了!”水源,洛阳两公社饿死人最多。主要是干部请功浮夸,后来又不讲真话。在南丹县里湖公社,我住在一个瑶老根家。主人告诉我:“60年,我卖红薯,5毛多钱一斤(以前是2分一斤),起了这间房子。”在东兰的隘洞墟,许多人说:“困难时期,河池县的妹崽,跑过侧山顶,到我们这里。后来,有的回去了。有的生了孩子,就留下来,就成了东兰人。”“宜山(现在叫宜州)没饿死人,全靠当时的县委书记韦勳猷,他在三级干部会上说;‘没有口粮的生产队,要赶快报上来,国家好反销(粮食)给你们。’”我听到宜山不少干部说。

困难时期饿死人,毛泽东是党中央主席,理当负领导责任。他老人家在1962年的七千人大会上,主动做了检讨。其他的中央领导难道没责任吗?他们当时在那里,说了什吗,干了什吗?环江饿死人,河南饿死人,那里的县,地,省等各级领导难道没责任吗?那些把革命和建设中出现的问题统统归于毛主席一人的人,不是无知,就是别有用心。他们的目的,就是要否定毛泽东思想,否定毛泽东领导的革命,以达到他们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实现他们全面推翻共产党,全面复壁资本主义的目的。(2010·7·6写 10·16修改)

标签:问题   一个   毛泽东   粮食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