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决定中国命运的一代
80后的一代,决定中国命运的一代。正所谓成也萧何败萧何;80后一代人崛起则中国崛起,80后一代人没落则中国没落。历史的重任注定落在80后一代人的肩上,他们注定有着决定如何书写中国历史的权利。
革命(这里既指狭义的革命,又指广义的革命),作为一种事业,它总是天然地青睐于年轻人。为何?因为归根结底,革命是属于理想主义者的事业。这是革命永远不会改变的好恶,而年轻人又是理想主义的天然和最大的载体。
每个人都曾年轻过,而且在年轻的时候几乎无不是一身锐气、理想远大、棱角分明。然而随着岁月的无情打磨,这些属于年轻的特质都将逐渐退去;稳重取代了锐气、现实取代了理想、圆润取代了棱角。一些上了年纪的人纵然依旧正气一身,但在正义需要匡复的时候也未免因年龄特有的处境而顾虑重重,踌躇不前。对于此情此景下,那为数不多的,依然选择奋勇向前,坚守正义的人,我们理应报以最崇高的敬意。
这也就是“五四青年运动”为何是一场年轻人的运动,而不是一场“五四中年运动”或是“五四老年运动”。
无疑,当前中华民族又到了最危险的时候,面临着生与死的抉择,又到了理想主义必须回归华夏大地,年轻人必须挺身而出抛头颅洒热血的时候。
是生,还是死,这看似是一道二选一的选择题。对于一个人,哪怕是任何一个伟大的人物,是生是死都是一道他可以自由选择的选择题。然而,对于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来讲,这只不过是一道看似有选择,而实际上没有任何选择的选择题,因为你只能选择求生,哪怕最终的结果依然是死亡。
也许仅就上述,便足以大体扣题,但却远未尽然。
任何新生事物的到来对于迎接它的人来说都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而在此过程中新生事物总免不了会给适应它的人带来种种阵痛,直到人们完全认清了新生事物的各种真面,对其进行正确地批判再吸收之后,才能从这种阵痛中完全解脱出来。这是亘古不变的规律,因为它就是历史规律的一部分。
然而,这个看似简单的过程,却往往并非一代人所能完成,因为人们对任何事物的批判要求人们首先推翻的不是将要被批判的食物本身,而是人们自己,那些曾经根深蒂固存在于人们脑海中的错误认知。
对于那些于第一时间去适应新事物的人而言,他们往往会限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境遇中;他们在迎接中盲从,在忙从中阵痛,在阵痛中迷失;与此同时年龄的日益增长,躯体的日益老迈,思维、经验的日益固化,将使其逐渐丧失求索真理的欲望和能力;他们最终将依靠惯性,而非理性去生活、去看待过往的一切,进而永远丧失对曾经那些过往的批判能力。
毫无疑问,对任何新事物进行全面地批判显然需要一种对此事物超然世外态度。这种“局外人”的心态是“局内人”很难拥有的。如果作为一个“局内人”却有着“局外人”的态度,那么只有两种可能;要么此人一直就没有能够完全成为“局内人”,要么此人是个天才。前一种原因又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他本想成为一个“局内人”,但因某些原因一直未能如愿,一直处于边缘状态;另一种则是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绝无第三种可能,也就是“局内人”幡然醒悟,逐渐演变成一个“局外人”。
“改革开放”,这个字眼儿在今天人们已经对其习以为常,但对于30年前的中国和中国人来说便是一种不折不扣的新生事物。
而在30年前第一时间迎接它的,正是40、50、60后的这三代人,现在中国社会上的中坚力量。他们中的一些人盲目地接受了“改革开放”中的糟粕,并在此过程中自创了一系列新的糟粕。重要的是,他们依然深陷其中难以自拔,并且就现在看来,还让人看不到他们有朝一日自拔成功的希望。若无足以惊天动地的大事给予触动、鞭策,在下敢于断言,他们将不会有任何转变。就算他们有朝一日自拔成功,共和国也很可能等不及他们“改邪归正”。
当然,就在下而言,在下无权,即便大言不惭,在下也不应该完全部否定40、50、60后这三代人,因为那不公平、也不客观。他们当中的一些人还是有余热的,这些余热也是可以释放的,但却是有条件的,至于什么条件,在下趋向于认为他们的余热只可能在后辈崛起的激发下绽放那最后一抹绚烂的光辉。
看到这里也许你会问;70后一代人呢?他们如何?在下的回答是,若整体看上去还是不太好的。他们虽然没有第一时间迎接“改革开放”,但他们却赶上了个迎接的尾巴,也算是半个“局中人”,而且他们身上大多数的特质也实实在嫡传于40、50、60后一代。剩下的那一少部分的特质中,一部分是70后的人自有的特色,一部分则与80后相同。
大多数为前辈的嫡传、一部分是自己的、一部分与80后相同,这就注定了70后只能是过度的一代,而不可能是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代。他们注定将要继往,却无法真正开来。
纵观各路媒体,“70后一代”这个字眼儿很少被提及,就算偶尔见诸报端,也几乎每次都是在与他们的前辈晚生作对比。即便如此,也多是衬托他们的前辈和晚生,而不是单独加以叙述。
终于轮到了本文将要论述的重点,80后。
媒体以及各方面的舆论常常这样形容80后的一代人;在蜜罐里长大的一代(在下认为这种说法显然不符合实际,绝对有夸耀“改革开放”成绩之嫌)垮掉的一代、叛逆的一代等等。总而言之,言而总之,80后一代人是与前人很不同的,是与前人格格不入的一代,是特立独行的一代。似乎80后的一代是败家子的一代,中国注定会败在这一代人手里。然而,在下对此观点却不敢完全苟同。
在对80后的诸多评价中最令在下感到兴奋的就是“叛逆”这个词。为何?因为“叛逆”是批判的基础,革命的前提。
“叛逆”,两个字,而衍生出这两个字的确是四个字“叛逆精神”。“叛逆精神”,其在大多数的时间里都应为贬义,但在某个特殊的时刻,例如现在这个中华民族又到了最危险、有可能再次遭受奴役的时候,“叛逆精神”则是不折不扣的褒义。在此情况下,反抗一切,包括那些好的东西,也要比什么也不做强无数倍。
当媒体和大众在将“叛逆”这顶帽子戴在80后一代人的头上时,想必他们已经带着自傲为这顶帽子的性质作好了界定——消极地蜕变。然而他们可能不曾想到,这顶帽子还可能会有另外一种性质——积极地变革。
这种略带偏见的评价,其实已经很好地从一个侧面说明,并证明了80后一代人与前人相比是具有变革意义的一代。剩下的问题只是;是往积极地方向蜕变,还是往消极的方向变革。
相比前辈们,80后一代人没有亲身参与过“改革开放”,没有亲手搏击过“改革开放”中的各种大潮。他们是“改革开放”之成果第一代被动的享用人,“改革开放”后第一代完全的“局外人”。面对“改革开放”,他们注定能够具有前人不曾有过的超脱。也许现在他们中的大多数还不具有很好的批判能力,但不可否认,他们绝对具有这种潜力。
当80后一代完全觉醒,对过往的一切进行批判的时候,这种批判将会是彻底地,不留情面地,他们将不会像前人那样有着彻底批判等于完全地自我否定过去所作所为的心理包袱。自然,他们在批判之后为中华民族寻找起新的道路来与前辈相比将更具有革命性,而不是某种修修补补的改良版本。而这,才是中华民族崛起的唯一正途。
诚然,80后一代人的身上有着诸多缺点,对此在下在这里不再赘述。但说句公道话,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面对80后一代人身上的缺点,作为前辈是否也该负点责任呢?是否该自检一下呢?
重要的是;人乃是感情动物,且没有任何一个人掌握全部的真理,而对任何一种事物的评价又由人而为;因此,对80后缺点的诸多评价一定就不失偏颇吗?一定就是摒弃任何个人成见和经验主义束缚的客观结论吗?
有人曾说过;年轻人最大的资本就是犯得起错误。如果辩证地看,这话既是对的,但又有不妥之处;对的是年轻人相比上了年纪的人的确更有犯错的资本,错的是年轻人作为年轻人,他们又能犯多少错误呢?
如果说现在80后的一代和他们的前辈们都在驶往错误终点的路途上(现实情况大体如此),那么80后的前辈们则是行驶在铁轨上,而80后则是行驶在公路上。
铁路、公路都是路,区别不大,然而对于走在上面的人来说要想转弯,难度则有质的区别。
虽然最大的80后生人已近而立之年,但我们仍可说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尚在形成之中,只要条件允许,他们仍有快速转变的可能。
藏独事件、汶川地震中一些80后的表现,已经让我们看到了他们大转变的希望。
未来的中国无论如何,都可以肯定,中国的历史不会在80后一代人终止,一定还会有后来人。任何一代人,哪怕建立了再惊天动地的功勋,若放在奔流不息的历史长河中,也只不过是一闪而过的流星而已,注定都是承前启后的一代、过渡性的一代。因此,我们于情于理,都有必要再往后看一看,也就是被我们称之为90后的一代人。他们现在也已经初露头角。
时至今日,最大的90后一代也未满20周岁。其中一部分人虽已拿到象征成年的身份证,但至少从文化传统和心智成熟两方面来看,他们都还是不折不扣的孩子。
与70后相比,90后和80后显然有着更多的渊源和共性。90作为“改革开放”的第二代“局外人”,这几乎是一种必然。
因此,我们的媒体也时常喜欢将这两代人放在一起比较。比较的结论几乎众口一词;90后是比80后更不靠谱的一代人。这样的结果也时常令那些忧国忧民的长者为中国未来的命运担忧、惶恐;担忧后继无人,惶恐国运惨淡。
从90后一代人的诸多表现来看,他们相比80后也的确是更不靠谱的一代,不光上了年纪的人这样认为,他们的一些行为就连80后都为之侧目,他们不靠谱的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如果说80后在“新的错误道路”上跨出了第一步,那么90后无疑是走的更远的一代人,而且他们现在仍在年少懵懂的催促下急行军。如果说80自我纠正的能力尚且能让人保持谨慎的乐观,那么90后则全然让人乐观不起来。一句话——90后一代是不具备独立崛起能力的一代。
当然,如此严重的论断若不附加一些条件,就一定偏激的,条件就是;90后一代只可能在80后一代的积极影响下,走向崛起,成为国家和民族的栋梁。否则,在下这一严重的论断恐将在未来的某个时候成为现实。
如果80后一代人不走向醒悟,并最终崛起,那么中国在未来的某个时刻所面临的情况就很可能是这样的;80后一代人中依然会涌现出一些稀有的仁人志士,在他们这一代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时为他们这一代人的荣耀和这个民族撑撑场面,国家的大体情况勉强过得去,而当90后一代人接掌建设国家的重任时,中国就将彻底面临人才断档,后继无人的局面,中华民族这座屹立了几千年的大厦,将在那时彻底垮塌。
80后和90后之间这种前辈对后辈的激励和传承关系将是决定性,因为80后之前的人的几乎不可能跨过80后,而直接给90后一代施加影响,他们在90后看来简直不可理喻,只有90后愿意与之打交道并且效法的80后,才能对他们施加足够的影响。这也是在下断言为何80后一代将决定中国命运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80后一代为什么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代的重要原因之一。
60多年前,无数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经过数年的浴血奋战,最终将帝国主义逐出中国,使中国重获自由、主权。这既是一段血泪史,同时也是一段让我们骄傲的历史。
在骄傲的同时,也许是有意,为的是增加我们的光荣,也许是无意,我们总是忽略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当初世界不是处于多极化,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发生了一场狗咬狗的乱战,而是一致对外,全力巩固各自的海外殖民地,中国和其他第三世界国家真的能够彻底逃脱帝国主义的魔爪吗?
伴随着此次“经济危机”,美国内外问题的全面爆发,世界将走向多极化的声音越发甚嚣尘上,似乎“经济危机”必将成为美国难以逾越的巨石,美国注定会绊倒在巨石前,霸权的大幕即将落下,世界多极化将在不久地将来化为现实。但在在下看来,这实在是一个乐观到有些不可救药的观点。
这种观点暂不论是否正确,可以肯定的是,它显然是从纯粹经济角度出发所得出来的(即便如此,也值得商榷)。它忽略了一个明显的事实,就是美国庞大的军事机器依然完好,它们并没有因为诸多银行的倒闭和负债而损坏,美国依然有足够的资本去进行一场军事冒险,为巩固现有的霸权做最后一搏。即便美国不去进行军事冒险,而选择保守处事,庞大的军事机器依然可以为美国现有的霸权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世界单极化的局面仍不会像人们期望的那样很快结束,美国依然会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对世界局势保有他人无法企及的控制力。
美国过往的仗不是白打的,更不是瞎打的,士兵的鲜血也不是白流的,它们都已转化为今日美国对世界全方位的掌控能力。
拜读宋鸿兵先生的《货币战争2》发表在的部分段落,其中有这样一段话;今日中国和美国之间是中国生产,美国消费,其态势就像当年的英美霸权交替前的美国和英国(不是原文,大意如此)。
不难看出,宋先生似乎是在暗示些什么;暗示中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要好生把握?总之乍看之下实在让人兴奋。
如果单纯从金融学的角度出发,这样的暗示的确是有道理的;无论是谁,进行怎样天才般地金融创新,最后都将涉及这样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最终结算。既虚拟财富向实际物质财富的转化。谁是那个最终的结算人?显然不是那个进行金融创新的人,而是那个踏踏实实创造物质财富的人,那个生产者。
秉着这样的逻辑,如果一个人脚踏实地地抓生产,再加上别人自甘堕落,一门心思搞金融创新,那么这个一心搞生产的老实人总有一天会媳妇熬成婆,成为最后的主宰。
但请注意:即便依此逻辑,仍有一个必不可少的前提,这种说法才能成立;这个生产者对生产的一切拥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且能生产一切商品,而且这些商品还要优于他人,甚至能为他人所不能为。
今日中美之间的战略态势与当年的英美的确极其相似,但又有着很大不同:第一,当年的美国在产能上不仅大幅超越英国,且在工业水平上与英国旗鼓相当,实际上距离接掌霸权只差金融大权没有入怀,而中国不是、第二,当年的英国虽然号称“日不落帝国”,但这却掩盖不了英国作为一个岛国,国小民寡,经受不起一场全球动荡冲击的事实,一旦一场全球动荡来临,殖民地纷纷趁机独立,英国霸权被削弱,乃至旁落就不可避免;而今日的美国作为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却完全有能力抵御一场全球动荡的冲击(这同时也是美国进行各种冒险行为的雄厚资本)。
现在的中国做不了当年的美国,现在的美国也不会是当年的英国。因此,那个暗示中的有利局面,应该不存在。
回首当年英美霸权交替的过程,从英国开始失去霸权,到美国全面接手,足足走过了百余年的时间。由此不难看出,一个霸权的衰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相比当时,今天的世界已经有了一个很显著的变化,它将对霸权衰落的速度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那就是技术进步的增速。
今日技术进步的速度用一日千里来形容显然有些过,但用日新月异来形容绝对不为过。
如果以科学技术谁高谁低作为霸权更迭的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事实上它就是最重要的标准),那么一个崛起的霸权若在科学技术上超越了现有的霸权,哪怕那个老霸权也在进步,并没有后退式的衰落,我们就可以说霸权更迭基本完成。
然而就技术进步日新月异的今天来看,在一切顺利的情况下,作为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奋起直追,也需要至少20年以上的时间才能对美国形成整体相当局部超越的势头,构成真正的挑战之势。
何况世界的本质是平的,力量的对比是此消彼长的,没有彼长,也就无所谓此消。因此,指望美国在没有遇到强有力的挑战之下便“一失足成千古恨”,失掉霸权显然不现实。
试问,当今世界谁在向美国发出强有力的挑战呢?俄罗斯?一个不知所措的国家、中国?一个重疾缠身的国家。
虽然美国自身也面临诸多问题,但放眼世界,美国依然有理由志得意满,笑傲江湖。
美国,无论中国是想保持现状,苟且偷安、还是想成为第二个美国,剥削世界、又或是想引领世界走入一个崭新的时代,成为英雄国家,它都显然是中国永远绕不过去的头号问题。
美利坚的霸权大幕远未落下,然而中国却已经到了不得不作出选择的十字路口。向左,还是向右,成为了中国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无法回避的选择题。
如何能够做出应有的变革,又不伤筋动骨,乃是现在摆在所有中国人面前的第一难题。
变革得不够彻底,显然不足以满足中国上述三个选择中任何一个的需求,而在彻底地变革中一旦有失,在世界仍将长期处于单极化的格局下,中国就再难有翻身之日。
众所周知,绝大多数的中国人是不信奉宗教的。骨子里的中国人则是不折不扣的实用主义者,纵然今日无所寄托,求神拜佛,而待明日一朝求的通往幸福的真理,神佛就会立刻被丢进垃圾桶。
这一切使得我们的文化有着别人难以企及的包容性;我们很少排斥哪种文化,也不为任何文化所大力排斥。在这个不同的文明之间的文化、宗教时有纷争的世界上,我们显然拥有别人没有的潇洒。
如此特殊的国情和文化氛围,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所有能够成为世界一极的力量体中独一无二的一个(中国、美国、俄罗斯、欧盟、伊斯兰世界),其也很自然地造就了中国独一无二的战略格局;中国能够成为任何人的朋友,但又和谁都无法结成铁杆,除了那些在文化和血缘上与中国有亲缘关系的国家;也正因为中国无法和任何人结成铁杆,使得中国在可以成为任何朋友的同时,又几乎是任何其他力量体都要打压的对象。
此乃中国最高规格的战略格局,它决定了;中国在诸多力量体的相互较量中起着对所有其他人都成立的支点作用。
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这样一个战略格局对于中国来说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而这样一个独一无二的战略格局对中国本身的要求则是;我们必须自强。
无论是去把握机遇,还是去迎接挑战,都需要我们必须要有一副健康、强壮的身躯。
80后的一代,注定是重任在肩的一代,中国的机遇要你们去把握,中国的挑战要你们去迎接。你们注定是游走于光荣与屈辱之间的一代,没有任何中间地带可供停留的一代。
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曾在统一德国的进程中对威廉一世说;“既然我们总是要死的,那么剩下的问题就是能不能死得体面一些……”。
显然,作为俾斯麦这样的人物不可能对那些胸无大志的人浪费口舌。对于那些有追求的人而言,俾斯麦的话说的颇具哲理;既然人总是要死的,那么在这一前提下,一个人最终唯一能够追求的,也许就如他所说,能否死得体面一些。
特别说明:本文并无刻意拔高80后一代历史作用的之意,在这个问题上,本人在文中进行的说明应该是充分的。
09年8月25日
QQ:1198146315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