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毛泽东崇高风范——《毛泽东遗物的故事》研讨会在京举行

2025-02-14 文摘 评论 阅读

容全堂-强国博客-人民网

此日记引用地址:http://blog.people.com.cn/blog/trackback.do?wlog_id=1269070738494294

毛泽东崇高风范  

 3月19日 下午,在全国范围内产生热烈反响的20集电视文献纪录片《毛泽东遗物的故事》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中宣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国家广电总局、中国文联和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求是》杂志等部门和单位有关领导、专家学者,以及毛泽东同志的亲人和当年身边工作人员,与主创人员齐聚一堂,总结创作经验,并就如何进一步发掘利用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探讨。  

“无法复制的纪录片”  

“《毛泽东遗物的故事》是无法复制的纪录片。”该片制片人、长沙广播电视局副局长罗浩在率先发言中坦言。  

罗浩介绍,《毛泽东遗物的故事》历时5年时间艰难创作,拍摄足迹从湖南开始,遍及12个省市和30多个城市,采访了200余人,包括主席的家人,当时身边工作人员,以及亲历这段历史的当事人。在完成该片的制作后,很难再有团队来完成同样题材的创作。因为该片中的一些采访者,年事已高,很难再重新走到摄像机前讲述主席遗物的故事。主创团队正是站在抢救重大文献资料,保护人文历史的高度上,紧锣密鼓加快拍摄进程,确保完整记录下每一件珍稀遗物背后的每一个关键细节,也为后人真实了解一代伟人,了解那段重要的红色岁月,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片中展现的很多遗物,如主席生前使用过的单腿眼镜、皮拖鞋、英语单词卡片、《满江红》唱片、寿桃图书签等,以及众多珍贵的文献、影像资料等,大多是首次向公众曝光,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以小见大,展现伟大人格和风范”  

“视角独特,另辟蹊径,以小见大,通过一件件小小的遗物,充分展现了毛泽东同志伟大的人格和崇高的精神风范。”一滴水,能够反映太阳的光辉;每一件物品,都是崇高精神风范的见证。这是与会者对该片的共同感受。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一编研部主任唐洲雁在发言时,讲述了该片中令其印象深刻的一个故事:毛泽东同志有一个生活账本,详细记录了家庭收支情况,凡属个人消费,一律自行付账,不沾公家任何便宜。国家困难时期,毛泽东同志和全国人民同甘共苦,坚持不吃肉,用粮用布都定量供应,凭票购买。毛泽东同志一生还收到过很多珍贵的礼品,但他要求身边工作人员一律造册上交国库。  

唐洲雁感慨地说:“毛泽东同志把整个生命都无私地奉献给了他所热爱的祖国和人民。毛泽东同志为国家作出巨大贡献,却始终把自己看作人民的一分子,体现了位高不忘本、功高不自居、权重不谋私的高风亮节。”  

“我也是个人。”这是毛泽东经常对身边工作人员讲的一句真心话。是的,伟人也是普通人。  

中国文联原副主席、影视评论家李准认为,该片另一个可贵探索,是用遗物与史实去揭秘毛泽东同志的情感世界和文化人格,与优秀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有异曲同工之妙。比如在与子女的情感关系上,它第一次告诉观众,连李讷学游泳他都不许用救生圈,但李讷用丝线做的寿桃图书笺他却一直喜爱并精心保存;毛岸英牺牲后,毛泽东同志同意葬在朝鲜,同时却把岸英的衣物悄悄保存在身边26年,直到1990年清理遗物时才被人发现!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在严教子女的方式下,毛泽东同志对下一代的真情挚意,跃然荧屏,感人至深。  

“我认为这部作品在艺术上最大的特点就是构思非常巧妙。”《求是》杂志副总编辑刘润为说,该片精心挑选毛泽东的若干遗物,由这些遗物生发开去,展现毛泽东的思想、情感、业绩的某些侧面,这些侧面组合在一起,为观众展现了一个立体的毛泽东、有血有肉的毛泽东、可亲可敬的毛泽东。  

“为今天的艺苑增添了一抹亮丽的红色”  

研讨会上,与会者认为,《毛泽东遗物的故事》的价值是多方面的。  

毛泽东同志的孙子毛新宇动情地说,这部片子有着十分现实的教育意义。爷爷的艰苦朴素,特别是为革命、理想,为新中国、为共产主义的献身精神,在片子里面得到比较充分的体现。同时,爷爷一生倡导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艰苦朴素的奋斗精神,将永远教育我们这一代以及子孙后代。  

“遗物无言,却见证了一代伟人峥嵘岁月的历程。”《光明日报》总编室主任、文艺评价家沈卫星认为,作为伟人,为后世留下了遗物,遗物本身便负载着厚重的历史信息,铭刻着伟人心灵的印记,也蕴涵着后人的缅怀追思。在遗物本身来讲,虽然是静静地躺在那里,但是照样有旧世界的腥风血雨,有革命者的热血传奇,也有新中国诞生和后来革命建设的种种景象。所以我觉得,这些遗物透出了领袖的一些崇高风范和伟大人格,包括领袖的音容笑貌、乡绪亲情,并且带领我们穿过时光之河,再一次领略到领袖伟大的品格。  

一些与会者从艺术创作的角度作了探讨,认为《毛泽东遗物的故事》的创作,为当前我国的电视创作如何深入地发掘民族精神的历史富矿,特别是深入发掘红色资源,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和新的启示。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常务副主任杨胜群指出,一个民族、国家的核心价值是历史形成的,是历史的积淀和升华,不是凭空而来的。我们现在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是要凭空来建设一个新的价值体系,而必须以优秀的传统为基础。当代人的核心价值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优秀传统的继承,更离不开对毛泽东同志为杰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所倡导、实践,为之奋斗、牺牲的价值观的继承和发扬。在这个令人眼花缭乱的物质社会,湖南的电视艺术工作者,以满腔的热情,用这些一般人看来也许没有多少意义的遗物,拍出来一部真实、生动反映毛泽东同志高风亮节、崇高风范的文献纪录片,为今天的艺苑增添了一抹亮丽的红色。(湖南日报(长沙)记者刘文韬)

 
 

 
 

收藏( 0 )这个暂时没有| -->顶( 0 )|埋( 0 )

标签:毛泽东   遗物   同志   故事   文献

条留言  

给我留言

Copyright © 吴中经济开发区越溪若水网络推广工作室 保留所有权利.   苏ICP备17010502号-1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