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历史教训:苏联人为何不珍惜苏联?

2025-02-27 文摘 评论 阅读
  

   历史教训苏联人为何不珍惜苏联?给中国人看的文章

  

   在美欧等老牌殖民国家经济和战略发展的攻击,拉拢号召了一大批苏联所谓的名人精英们精心策划导致了苏联剧变,从政治层面,是苏共垮台,社会主义制度终结,从一党制、议行合一的集权体制变为多党制、三权分立的分权体制,以及中央集权的联盟国家的解体;似乎看起来是个很美丽的产物,但真实的结果给俄罗斯人民带来什么呢?苏联在历史的瞬间剧变:俄罗斯终结社会主义,折回世纪初抛弃的资本主义。苏联剧变的原因何在?史家见仁见智:帝国主义和平演变昭然若揭;俄罗斯科学院一位著名的院士曾充满愧疚和负罪感地说:“将苏联送进停尸间给自己民族带来近二十年屈辱的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苏联人自己,也就是那些所谓的社会精英名人主流影响下影响了苏联人民的思想,可悲。。。”

  

  “苏联人不珍惜苏联”岂非咄咄怪事?十月革命前俄国是一个经济和文化落后的农业国:1913年,农民占社会人口66.7%,80%的人口是不识字的文盲,工人阶级比地主、资产阶级、商人和富农还少。苏联在70年间使这个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87年,农民降到占人口12%;苏联不仅摘掉文盲国家的帽子,而且70%以上的居民达到高等和中等教育水平,居民每万人中拥有大学生数量已跻身世界四强。苏联因拥有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成为与美国争霸的世界第二超级大国。

  

  连苏联的对手丘吉尔,都不得不承认斯大林时期苏维埃国家取得的巨大成就:“当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是手扶木犁的国家,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经拥有了核武器。”总之,在苏维埃的年代里,国家给了人民土地、面包、知识,还有国家的强大与荣耀……

  

  但是,1991年3月,虽然多数苏联人在全民公决时表态保留苏联,而当“紧急状态委员会”发动“819事变”,为挽救苏联进行最后一搏时,多数人却未支持事变——在捍卫苏联的最后关头,人们没有付诸实际行动。

  

  这是为什么?莫非是苏联人“忘恩负义”? 马克思说:“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让我们循着这一论断,在苏联国家与人民利益分配的视野里,寻找苏联人“不珍惜”苏联的答案。 苏联共产党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旗帜。马克思主义诞生于资本主义自由发展、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尖锐、工人运动风起云涌的1840年代;马克思站在被剥削和被压迫阶级的立场上,提出了共产主义“公平”的理念——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消灭阶级、剥削和压迫,消除工农之间、城乡之间、脑体劳动之间的差别;还提出了体现这种理念的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没有阶级、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所说的共产主义,需要以生产力高度发达为基础。但是,1930年代中期以后,布尔什维克党人却在苏联与发达国家生产力有很大差距的情况下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建设“无阶级”的社会。从十月革命以后,苏维埃政权实施了4次“经济战略飞跃”,社会结构随之发生巨大变化。

  

  第一次,在1917年—1920年代末,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改造,消灭了剥削阶级和私有农民阶级。

  

  第二次,在1920年代末—1940年代初实施工业化战略,使占俄国35%以上的农民和城市居民进入国有企业,成为工人与职员。

  

  第三次,在1950—1960年代,赫鲁晓夫头脑发热,提出了“全面建设共产主义”的目标,大幅增加对工业投资,工人继续增加;同时将大批集体农庄转为国营农场,大量集体农民成为国有单位职工。

  

  第四次,在勃列日涅夫时期,为实现苏联经济从粗放型向集约化转型,大量培养知识分子,使知识分子成为苏联社会中增长最迅速的阶层——1980年代中期,在国有单位就业的工人和知识分子、职员上升至占人口88.5%,在集体所有制工作的集体农庄农民只占人口11.5%。在苏联社会中,国有单位职工几乎一统天下,苏联仿佛离“无阶级”社会越来越近。

  

    为了实现“无阶级”社会的蓝图,苏联还不懈地进行消灭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脑体劳动差别的努力。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五次提高最低工资,提高国营农场职工和集体农庄庄员的工资,使工农之间、脑体劳动之间、高低收入之间的收入差距缩小。

  

   1940年,苏联工业工程技术人员平均工资是工人的2.15倍,1985年降为1.10倍。1970年,国营农场职工相当于工业职工月平均工资近83%,1985年提高到91%。集体农庄农民按家庭成员实际收入与工人、职员逐步接近,1960年是70%,1986年提高到92%。职工月平均10%最高工资与10%最低工资差距逐步缩小:1956年是8倍,1979年降低到4倍。 总之,苏联经过70年建设“无阶级”社会的努力,社会结构日趋同质化;经过消灭三大差别的努力,三大差别逐步缩小。1977年苏联宪法骄傲地宣布:“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走在“通往共产主义的道路上”。

  

   在美欧等老牌殖民国家经济和战略发展的攻击,拉拢号召了一大批苏联所谓的名人精英们精心策划导致了苏联剧变,从政治层面,是苏共垮台,社会主义制度终结,从一党制、议行合一的集权体制变为多党制、三权分立的分权体制,以及中央集权的联盟国家的解体;似乎看起来是个很美丽的产物,但真实的结果给俄罗斯人民带来什么呢?

  

   近年来苏联解体以后有一个民意调查,也颇能说明老百姓在社会资源分配方面的愿望。俄罗斯科学院综合社会研究所在全俄进行了有代表性的问卷调查,让受询者对俄罗斯五个时代——1917年以前的俄罗斯,斯大林时代,勃列日涅夫时代,叶利钦时代,普京时代进行评价。问卷提出19项指标,其中有8项正面的指标,用来对国家经济、教育、社会保障、社会秩序等各个领域发展的成就进行评价;同时设置了3项正面的指标,对国家给予个人政治自由度、致富可能性以及职业发展和升迁可能性进行评价。除此而外的负面指标,对每一时代国家发展中是否存在消极现象和问题(如官僚主义、贪污贿赂、族际冲突等)进行评价。

  

   调查结果,叶利钦时代评价最低:在所有正面指标中几乎得分最低,负面指标中得分最高;对1917年以前的俄罗斯评价一般,在正面和负面指标中均得分平平,而斯大林时期有指标得分最高:国家有纪律和秩序、经济发展迅速、在世界上威望高、人民热爱祖国;而普京时代继承斯大林精神也开始逐步恢复强大俄罗斯帝国的形象。[备注:本人内心不希望俄罗斯强大的复兴,但历史开始选择现在的俄罗斯,俄罗斯人民已经开始找回曾经失落的精神;]

  

  ============

  

  毛泽东在西柏坡到底指挥了多少战役?

  

  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是决定民族命运的一部全新兵书

  

  我们应当从历史功绩中欣赏毛泽东

  

  毛泽东为什么要狠下决心研制核武器

  

  丢掉毛泽东思想就等于放弃了中华民族

标签:苏联   社会   国家   俄罗斯   阶级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