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巍巍峨:《谁是最可爱的人》撤出课本是徒劳之为
魏巍巍峨:《谁是最可爱的人》撤出课本是徒劳之为
作者 苏 杜
时间 2008-08-28
(本文大意:《谁是最可爱的人》是魏巍的名篇,“谁是最可爱的人”,却不是他一个人的求索。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凸现了阶级上的分野。《谁是最可爱的人》最直接的意义是鼓舞了中国人民抗美援朝的必胜信心,深层意义是反映了知识分子立场上感情的上深刻变化。是这种深刻变化影响了几代人,或者说几代人产生了这种深刻变化。前30年社会主义工农业取得伟大成就的同时,还初步造就了一支具有无产阶级立场、工农兵感情的中国知识分子队伍。“谁是最可爱的人”问答之争还是会继续下去的。)
魏巍离世,怀悼如潮,这难免令“主流媒体”与“主流评论” 心中耿耿,“凤凰网”就借着“令狐补充”的一篇《〈谁是最可爱的人〉撤出课本是明智之举》来发表意见了。文章写得很理性,对人们怀念魏巍这种人之常情很理解,并“愿魏巍老人安息”。不过,这一切,只是“但是”前边的文章,“令狐补充”的文心在“但是”之后。他说,“人类在飞速进步,祖国在和平发展。先烈们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浴血奋战的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当然要载入史册,永久铭记。但时过境迁,现在是21世纪,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一个时代的人有一个时代的爱恨和幸福观,在融入世界,和谐为本,和平发展和‘科学发展观’为主旋律的时代,还继续向青少年灌输陈旧过时的‘革命英雄主义’,显然和与时俱进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有抵触,对孩子们的心智发育难免有负面影响。” 所以,尽管“令狐补充”对“改革开放以来比较固步自封的落后领域”教育很是不满,“但一年前把这篇影响了几代人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从语文课本里撤出,放进历史档案馆”,仍被他结论为“不失明智之举”。
我对凤凰网发表的这种意见不敢苟同。首先, 我以为,“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从来就不是什么“比较固步自封的落后领域”,无论是在体制上,还是在内容上,手段上,数量上,结果上,教育都是走在了“与时俱进”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前列,说它“固步自封”、“落后领域”,简直是诬蔑。其次,我还认为, 凤凰网借“令狐补充”之口对“一年前把这篇影响了几代人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从语文课本里撤出”,誉之为“明智之举”,也是唱错了赞歌。我看中国课本撤出《谁是最可爱的人》,像撤出《阿Q正传》《狼牙山五壮士》一样,实在算不上什么“明智之举”,倒实在是不折不扣的徒劳之作。《谁是最可爱的人》一年前就撤出了,结果如何呢?挡住国人对文章印象的加深和对作者悼怀的抒发了吗?我看没有,凤凰网与“令狐”君,意下又如何呢?
《谁是最可爱的人》是魏巍的名篇,但是,“谁是最可爱的人”,却不是他一个人的求索。古今中外,更朝换代,帝王将相,贩夫走卒,大腹便便一掷万金的富豪,骨瘦如柴一餐难求的稚童,或问左右,或问上下,或问大地,或问苍天,“谁是最可爱的人”是普天同问。要说共同的人性,这倒不失为其一例。
但是,普天同问,却没有普天同答。古今中外,更朝换代,帝王将相,贩夫走卒,大腹便便一掷万金的富豪,骨瘦如柴一餐难求的稚童,能有普天一致的回答吗?魏巍以工农兵为其最爱,你呢?也以工农兵乃尔最爱吗?工农兵也是凤凰网与“令狐补充”以及茅于轼、厉以宁、张维迎、马立诚们的最爱吗?不是,那好吧,那你就得再明智一点,认可《谁是最可爱的人》可以从课本中撤出去,还得认可它是无法从一部分世人的心中撤出去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对“谁是最可爱的人”的回答,其中“朋友来了有好酒,豺狼来了有猎枪”的分明爱憎,将是永远存留在中国人民心中的。
凤凰网发表的“令狐补充”文章认为,《谁是最可爱的人》 “这篇文章更多的是意识形态宣教的产物,有着深刻浅显的时代的烙印”。在这里,我想问的是,如果谈及文章,有哪一篇不是“意识形态宣教的产物”?凤凰网发表的“令狐补充”这篇应时的名文,不也是“意识形态宣教的产物”吗?它“与时俱进”,它不抵触“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它反映“世道人心”, 这不都是意识形态吗?既然凤凰网、“令狐补充”人在江湖、身不由已,不断地生产出“意识形态宣教的产物”来,怎么就“包容”不得别人也来这样做呢?
凤凰网发表的“令狐补充” 这篇仍然逃脱不了“意识形态宣教产物”的名文,说:“ 《谁是最可爱的人》能给几代人以影响,在我看来一个重要原因是其用文学的手法,别具一格地将浓烈的感情挥洒在残酷战争中普通的士兵身上。…(它)对比强烈不说,还广泛使用对话、设问、排比等手法,娓娓道来,辞藻华丽,能给少不更事的中学生以深刻印象,很正常。” “令狐补充”显然是对“文学手法”颇有研究的专门家,但他很谦虚,没有说明自己在这里娴熟运用的什么“文学手法”,没有对话、设问、排比,辞藻也不华丽,但声色不露,悄无声息地就将《谁是最可爱的人》蒙骗“少不更事的中学生”的罪名判定了,对话、设问、排比自然不在话下,即与击鼓吹号、摇旗呐喊“闯出一条血路来”的“非文学手法”相比较,也高明得多了。如果直接说《谁是最可爱的人》也就是“煽情滥情”于涉世不深的青少年,在“深于世故”的中学生或大学生的老师们那儿是没人上当的,那也许会招来“极左派”的抗击,如此笔杆一弯,虽然一时可能“印象不深刻”,但潜移默化,不知不觉就上了他的船的功力却是不可小觑的。
可异,“令狐补充”的“文学手法”虽然长于阴柔,立意却缺少常识。中学生虽然“少不更事”,但他不可能永远是“中学生”,总是“少不更事”,他会长大的,也会渐谙人事,终为新一代“中学生”所替代,否则,“令狐补充”也承认的“《谁是最可爱的人》能给几代人以影响”,也就不复存在了。不过,“令狐补充”是“几代人”中的一个例外,他说,“离开学校近三十年,回头再读这篇课文,我的感受已经大不一样。” 但这与《谁是最可爱的人》本身没有关系,这是“令狐补充”与时俱进,具有了新时代“爱恨和幸福观”的结果。这个结果还可以解释“令狐补充” “好奇”于“少有人提及魏巍的其他作品,他大部头的《地球的红飘带》,《东方》等,读过的人就更罕见了。” 这种“罕见” 没有多少“有趣”之处,仅“与时俱进”耳。 这种“罕见”其实并不“罕见”,《地球的红飘带》这样的“战争题材”是与时俱退了,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赵树理的《三里湾》,枊青的《创业史》,这样的非“战争题材”就常见吗?《闯关东》时跨义和团、“拉杆子”、日俄战争、东北易帜整整几个战争岁月,其中死人的场面并不比“手榴弹上沾满脑浆” 温和多少,也算有战争题材,何以并不“罕见”?这需要“补充”常识并面对新时代的另一面,否则,这种“意识形态”“对于中学低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来说”,照样是“未免过于乐观”的。
其实,凤凰网发表“令狐补充”批判《谁是最可爱的人》的要害,并不在于它是“战争题材”,也不在于其中的“文学手法”,更不在于它的“煽情滥情”,尤其扯不上它“意欲竭力表白的,战争是生活在和平环境中的人的幸福来源之说”,诸君要“撤出课本”也要“撤出人心”的是《谁是最可爱的人》中最爱工农兵、迎朋友、杀豺狼的那种意识形态,以及“接踵而至”的对这种意识形态的“宣教”。谁也明白,除了“少不更事的中学生”,魏巍以工农兵为最爱的这种感情,就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所倡导的知识分子阶级立场的转变、阶级感情的升华。而“朋友来了有好酒,豺狼来了有猎枪”这种“巨大落差”,也正是《讲话》中的无产阶级人性观,马列主义的爱与憎。 “令狐补充”闭口不谈美国的鬼子何以到了朝鲜的山峰,不谈“联合国军”在朝鲜三千里江山上倾泻了多少航空炸弹,削平了多少个山头,焚毁了多少个家园,炸飞了多少妇女儿童,也不谈美国导弹在伊拉克、南斯拉夫的爆燃效果,却大批特批《谁是最可爱的人》“渲染战争血腥,人类残杀惨酷”,“难以反映世道人心的本质”,竭力要推翻的,就是知识分子这种阶级立场的转变与无产阶级感情的建立,就是这种人性观,阶级的爱与憎。毛泽东说,没有这种感情上变化,没有立场上改造,知识分子与劳动人民就是格格不入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最直接的意义是鼓舞了中国人民抗美援朝的必胜信心,深层意义是反映了知识分子这种立场上感情的上深刻变化。许多左派积极评价了前30年社会主义工农业的伟大成就,但对这个时期初步形成的,具有无产阶级立场、工农兵感情的中国知识分子队伍,却评价还不够。我以为,这更是前30年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最大成果之一。《谁是最可爱的人》历史性地回答了“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一“普天一问”,给出了最具历史意义的答案,并成为几代人的人性观、爱憎观,这是它真正影响了几代人的根本原因与根本所在。同时,这也是它遭到当代“教育”将它“撤出课本”,“主流评论”更要将它“撤出人心” 的根本原因与根本所在。魏巍同志从延安到北京,从战争到建设,从同学少年到伏枥老骥,其最爱工农兵的情感愈发深厚,对反社会主义道路的黑恶势力斗争到最后一息,盖出于这种阶级立场的确立与不移。魏巍同志不过是中国无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一名优秀代表,这是他必然遭到凤凰网及“令狐补充”之流诋毁的根本原因。如果魏巍做了李锐,那他的在世与离世,“在融入世界,和谐为本,和平发展和‘科学发展观’为主旋律的时代”,在凤凰网与“令狐补充”手中,就会完全是另一种境遇。
争夺中国知识分子,用他们的“最爱观”来建设一支为他们的资本主义事业、封建官僚殖民地事业效力的知识分子队伍,或称为“民主主义者”,或称为“不同政见者”,或称为“人权斗士”“自由战士”,这是企图将中国拖进西方列强殖民地这一万丈深渊的所有国内外黑恶势力的一致情怀。他们的这一企图无疑受到了中国无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的强烈反抗,他们也一定会有招降纳叛的收获。这场斗争方兴未艾。“谁是最可爱的人” 还是一个答案纷纭的跨世纪的普天之问。《谁是最可爱的人》影响了几代人,“谁是最可爱的人”的纷争还会在几代人中继续下去。在历史的长河中,无产阶级,资产阶级,谁是沉舟,谁是千帆,谁是病树,谁是春木,谁会巍峨永立,谁会败腐无痕,今人,后人,拭目以待吧,另一个30年,不是又开始了吗?
附:
《谁是最可爱的人》撤出课本是明智之举2008年08月28日 10:13中国网
作者:令狐补充
魏巍老人因病去世,享年88岁,可算高寿、善终。他以一篇文章影响数代人而著称,也正因为这一点,他的去世引起了普遍的关注。向一位逝去的老人致哀悼别,对印象深刻的文章念念不忘,不但是文人之幸,也是人之常情。愿魏巍老人安息!
正如作家邓友梅所言,魏巍老人辞世,“那一代”文学时期最后一颗闪亮的明星陨落了。邓作家所谓的“那一代”,显然有所指。以我的理解,大致说的是抗战后开始活跃文坛,一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万马齐喑为止的这一代革命作家吧。他们该是上世纪30年代左翼作家的下一代,同时也是邓友梅这些1949后开始创作的作家的前辈。在这一代作家之中,战争是他们创作的主要题材。
魏巍的作品,我只读过《谁是最可爱的人》,因为这是初中的课文,当年甚至要背诵。从网上为数不少的悼念和缅怀文章看,绝大部分也是围绕着这一篇文章生发感慨,满腔热情,寄托哀思。有趣的是,少有人提及魏巍的其他作品,他大部头的《地球的红飘带》,《东方》等,读过的人就更罕见了。这个现象让我好奇,一篇文章魅力无穷,能让众多的人难以忘怀,这并不奇怪。既然一句话就千古传颂屡见不鲜,数千字的长文当然也有可能。我的问题是,如果这篇来自战场的文艺化的通讯,半个多世纪,不是长期保留在语文课本之内,人们还会记得文章和作者吗?
《谁是最可爱的人》能给几代人以影响,在我看来一个重要原因是其用文学的手法,别具一格地将浓烈的感情挥洒在残酷战争中普通的士兵身上。一方面,战斗惨烈,死伤无数,这是战争现实的背景。魏巍在描述松鼓峰战役时写到:战后的战场上,“还有一个战士,他手里还紧握着一个手榴弹,弹体上沾满脑浆,和他死在一起的美国鬼子,脑浆崩裂,涂了一地。另有一个战士,他的嘴里还衔着敌人的半块耳朵。”另一方面,利用细节着力刻画了幸存的士兵淳朴、善良,得出其内心世界美好、崇高,无愧于最可爱的人的结论。对比强烈不说,还广泛使用对话、设问、排比等手法,娓娓道来,辞藻华丽,能给少不更事的中学生以深刻印象,很正常。
离开学校近三十年,回头再读这篇课文,我的感受已经大不一样。我觉得这是一篇煽情和滥情之作。它对战争血腥的渲染、人类残酷的相互杀戮和为善施爱行为之间的巨大落差,仿佛说的不是人与人之间的战争,而是人与魔鬼的决斗,其文学性的描写恐怕难以反映世道人心的本质。从文学的角度,如果说文章无意中揭示了人善恶的两面性,也显得肤浅粗疏,难免简单化之嫌。而且对于中学低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来说,这又未免过于乐观。
至于文中意欲竭力表白的,战争是生活在和平环境中的人的幸福来源之说,在逻辑上也似是而非,大有缺陷。战争与和平之间,人类的两难选择,由来已久。但无论如何,战争只是手段,和平才是目的,是毋庸置疑的。战争涂炭生灵,灭绝人性,和平值得珍惜和细心呵护,也是共识。但这一切和幸福没有多大关系。在和平的环境里也有幸与不幸,任何时候,个人生活不堪重压痛不欲生者也比比皆是,很难讲这些人是幸福的。要求他们以和平或者战争的理由承认自己是幸福的,显然不通。事实上,此文发表后不久,接踵而至的反右、饥荒和浩劫,也很难让人有什么幸福感。也就是说,现在看来,这篇文章更多的是意识形态宣教的产物,有着深刻浅显的时代的烙印,以及作者思想、认识以及艺术表达方面的局限性。对此,我同意这样的看法:这篇文章文学价值不高,充其量也就还有一点历史价值。
人类在飞速进步,祖国在和平发展。先烈们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浴血奋战的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当然要载入史册,永久铭记。但时过境迁,现在是21世纪,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一个时代的人有一个时代的爱恨和幸福观,在融入世界,和谐为本,和平发展和“科学发展观”为主旋律的时代,还继续向青少年灌输陈旧过时的“革命英雄主义”,显然和与时俱进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有抵触,对孩子们的心智发育难免有负面影响。虽然教育是改革开放以来比较固步自封的落后领域。但一年前把这篇影响了几代人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从语文课本里撤出,放进历史档案馆,倒不失为一个明智之举。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