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党国英教授的乌托邦

2025-02-26 文摘 评论 阅读
  

  党国英教授的乌托邦
文/jiang0301

  

  今天,《南方都市》在A03版刊登党国英教授学习中央“决定”的若干认识,给读者们大大地兜售了一个乌托邦,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乌托邦离我们真的很近。党教授一共提了八论,我只想学习一下他的第4论。小标题是:

  

  4.会不会在农村普遍出现“大农场”,并导致大量农民离开土地?

  

  全论用了三段共382个字来回答这个问题。其中,每段各有一个如果作假设。先看第一段:

  

  最近,很多人担心这个事情发生。我认为,如果地方政府不在“规模经营”这样的目标上拔苗助长,这种事情不容易发生,我们不必过分忧虑。

  

  如果地方政府不在……等等。

  

  但是,为什么地方政府就不在……等等呢?怎样能保证地方政府不在……等等呢?难道地方政府又是在用人头担保不在……等等吗?这显然是一个乌托邦,还叫我们不必过分忧虑。那好吧,我们就不过分忧虑了。但忧虑一下总是可以的吧。比如,党教授是凭自己的人头担保地方政府不在……等等吗?是不是太乌托邦了。

  

  第二段:
如果中央政府真正实行深化农村土地改革的“16字原则”,不会有大量城市人到农村去“种庄稼”。真正立志搞农业的是少数。害怕的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若政府方面真正能做到“用途管制”,城市资本的投机打算便会大大消解。没有多少笨蛋会拿只能用来耕作的土地去搞投机。

  

  如果中央政府真正实行……什么什么的,就不会有……什么什么的。搞得象是数学般精确。这是数学问题吗?有这么肯定?有这么绝对?这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那个大量是个什么概念?一百万算不算大量?但相对于中国十数亿的人口规模,一百万算得了什么?不知这数学是怎样算出来的。

  

  党教授还说“真正立志搞农业的是少数”,这就很有点儿瞧不起咱中国人的意思了。难道咱中国不是农业国了?管你立志不立志的,绝大多数中国人,总是得要去搞农业吧。那个什么城镇化之类的,且不论是不是乌托邦,难道一夜之间就可以建成?那个什么取消农村户籍之类的,农民一夜之间就能成为市民?这是不是太乌托邦了。

  

  第三段:
从经济规律上看,农民是否愿意把耕地转让或出租给城市资本,并不取决于城市资本家的意愿,而取决于农民放弃土地经营的机会成本,当这个机会成本小于他转换职业的预期收入时,农民可能转出土地;当机会成本等于预期收入时,他就不会转出土地。如果预期收入是城市工作的平均收入,那么,种粮农民的机会成本大约是经营50亩大田作物的收入。这个分析表明,农民不会盲目地放弃农业经营,土地不会随意地转到种粮大户手里。

  

  这里,又太瞧得起咱农民了。“这个分析表明,农民不会盲目地放弃农业经营,土地不会随意地转到种粮大户手里。”农民是什么样去作他的预期的?农民怎样就不盲目了?是因为农民很有文化?是因为农很有智慧?是因为农民的消息特灵通?党教授所说的农民,是生活在乌托邦里的农民吧。现实中的农民,我看没有几个农民能够算计机会成本与预期收入是否相等的,他们甚至连什么叫机会成本也不懂呢,还要求他们去作什么预期收入吗?太乌托邦了。

  

  总而言之,党教授学习中央“决定”的认识学是给我们弄个乌托邦。还叫我们不必过分忧虑,那过分忧虑的量值是多少,适当忧虑的量值又是多少?一句话概括了,不知道。

  

  2008-11-16

标签:农民   乌托邦   什么   教授   收入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