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浩,你是个真共产党人!
沈浩,你是个真共产党人!
——请接受一个陌生老人的悼念
马望野
====================
元月三日以来,首都诸多媒体的版面几乎一起证实了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村委会主任沈浩同志因突发心源性心脏病逝世的消息,这竟成了一件开年就使人很揪心的事。去年年底,有谣传他是陪了三拨来访的客人喝酒多了猝死的,嘴上虽然没人说是活该,但心里也不以为然就是了。今年刚过,才听说是积劳成疾,英年早逝,大家当然是十分难过,也极为不安了。有一位记者的道,以《纪念一个战士的倒下》为题,用倒下的战士来比喻他,我看是很贴切,很准确的。(见《北京青年》2010/01/04 :本记者 李彦春)那不仅是因为他就任了以后,使“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一朝越过温饱线,二十年跨不过富裕门”的小岗村从年人均纯收入2300元增加到6600元,道路修好了,住房改善了,村容变美了;而且因为他是心怀着明确的目标和美好的理想在努力引领小岗村向前迈进的。他的确像一个战士。请看他的日记中写下的心态:“我一定引导和带领小岗群众齐心协力谋发展,为小岗人民增富”,“按当前形势,靠一家一户种田只能解决温饱,怎么办?需要创新,需要第二次革命。”他曾经对县委书记说过:“只要小岗人得实惠,我什么都不怕。”2004年10月他就带着12个人去考察依靠走集体经济致富路出名的的明星村:华西村,南街村,大寨,耿庄等等地方。他代表跻身全国十大明星村的小岗村在其他明星村面前,自称“徒有虚名”、“名不副实”,深感在吴仁宝、郭风莲等同志面前“自惭形秽”、“如坐针毡”。参观南街村后,他在留言簿上写道:“学习南街村,壮大集体经济,走向共同富裕。”这都足见他的志向和决心!他的抱负,他的宏图,是多么地清楚、明白啊!说句老实话,我就是基于这些言行,认同了他,佩服了他,尊敬了他,崇拜了他。
为什么会是这样?请允许我回朔得较为久远一些吧!当我没到十八岁的时候,就和许多年轻同志一起,作为一名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投入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行列。当我们在异国他乡战斗期间,祖国故家的新、老解放区的乡村正先后分别在进行着土地改革、互助合作运动。对于农民组织起来搞生产,我们部队上的官兵都是没有不赞成的。但是,也有人担心如果搞的太快太急了,会出现苏联成立集体农庄初期杀牛砍树的有损经济发展的毛病和失误。当时,许多首长却耐心而且好心地解释说,已经有了经验教训是不会那样重复再犯错误的。同时一再宣讲,农业如果不机械化是没有出路的,而要机械化就先有集体化。还说,土地要不连成片,拖拉机怎么跑的开呢?为什么非等机械化以后才搞集体化呢?一边进行集体化一边试验机械化不好吗?这些话很形象,也很实在,所以在我们年轻人的脑子里,留下的印记是难以消除的:那就是我们农村前进的光明的大道啊!接下来的就是向往耕地不用牛、点灯不费油,。。。。。。机械化、电气化。。。。。。,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远景了,我们是多么希望世界就是这样地去发展啊!原因是它讲得的确是在理的,也还是合乎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的。记得,穷棒子三条驴腿搞互助的传奇,第一个女拖拉机手梁军的英姿,。。。。。。都是在此前后嵌入大家后来难以磨灭的回忆中的。有些长眠在朝鲜山水之间的战友,这些美好的印象至今大概也没有从他们已经升华了的脑海里消失。当年,对现在的所谓“三农”(农业、农村、农民)的明天,大家脑子里大都有着虽然概略却还清晰的蓝图;并不模模糊糊朦朦胧胧得如坠雾中白茫茫一片能见度很差,而至少是可以看见一个前行的路标吧!可惜,革命,不是圣彼得堡的涅瓦大街(注);历史,也不是笔直的平安坦途。现在谁都知道,欲速不达、物极必反的道理,何况是在自己也犯了急性病之后呢!当然,在拨乱反正之时,对于小岗村那18位按指印的决心“大包干”精英的勇敢行为,作为迫不得已、临渴掘井的举措,也并非不能不予认可。但是,随着多年来又经历了水利设施失修、农村劳动力过剩、机械化电气化实现缓慢、农产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农民生活没有长足改善。。。。等等态势之后,他们的那个纪念馆的意义恐怕就难免地慢慢走进历史成为昔日辉煌的胜景陈迹了吧?农业生产的集约、规模、科学、环保、现代。。。。。。。大概就不能不提到日程上来的。这条道路是社会的必然和自然的必然所要求的啊!而要想逐渐实现这一切,离开了土地连片,科学经营,特别是集体所有以至公有,大概只能是“缘木求鱼”。沈浩赶上了这个关口这个契机,他的考虑,他的思索,他的言行,他的作为,如果会脱离了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那恐怕也是不可想象的!对此,他心里好象很了然。他在2009年8月25日的日记上这样写道:“只要小岗能发展规模经营,迈入现代农业,农民能过上富裕日子,我死而无憾。”可是,要能够这样子如愿而行,也是确实太不容易了。所以,在他的日记上,留下的是“太难了”,“我要谨防阴沟里翻船”。而知难而上,打头冲锋,才是战士本色!我们不能不承认:沈浩之明智,之勇敢,之高尚,之伟大,就在于此处啊!
事实正是如此。谁不想小岗村发展呢?沈浩曾经在一次会议上说过:“小岗不是安徽的小岗、风阳的小岗,而是中国乃至世界的小岗,所以小岗必须发展。”他甚至于私下对人说过:“小岗搞不好,我就当和尚去。”那么,小岗怎么发展呢?人们却莫衷一是。2007年,出现了一个重达一公斤的规划,设想要把小岗建设成新农村的新标本。小岗村被扩大了;被合并了石马、严岗另两个村以后,原来476人、1600亩地的小岗村,被变成了目前的3800多人、亩地小岗村。有的小岗村的村民说的很合乎实际:“小岗村不再是小岗村了。”2009年,需要占地1300亩的美国GLG甜叶菊小岗基地来了,需要占地4300亩的深圳企业办生态农业园也来了。这样,至少就要给他们“割让”出近一半的土地。他们有了土地,死的资本就可以变成活的资本,而在那土地平台上,他们就能长袖善舞、生财有道了!这是以钱生钱的第一步呐。然而,小岗村该咋办呢?当然会有好主意被拿出来的:推行“土地流转”啊!征地的任务,天然地被落到了村里,也毫无疑问地被落到了沈浩头上。可是,农民能认可、能同意吗?一来,对外“流转” 额定的价格明显低于本地自家种植的收益;二来,“流转” 以后,赖以为生活和生命根基的土地没有了,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农民就只剩下出卖劳动力一条路,用斯文一点的话语来表达,那就是:沦为资本的奴隶!而且,资本还不一定就会给奴隶以干活拿钱的机会去上岗出售呐。所以连以前十八条“大包干”好汉中的一位带头人,也当面警告不能不宣扬和执行“流转”的沈浩:“你不能牺牲农民的利益!”可是,他并没有想到,如果照他说的那样办了叫沈浩如何去汇复命啊!沈浩正完完全全、实实在在处于极为尴尬、极为困窘的地界上。小女儿要求他不要当贪官,这好办!独善其身就可以办到,他就一直是这样做的。老母亲要求他听党的话,这要办到却并不容易。上面的话,要听;下面的话,也要听。既要对上面负责,也要对下面负责。要找到对上对下都能负责都能满意的的平衡点、结合部、缓冲区,多难啊!有些敏感的村民私下看见沈浩身上开始不能不有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原来他待人是很客气、很谦和的,而今对人说话的声音却粗了,高了。原来动员村民迁坟腾地,曾向村民抱拳鞠躬致谢道歉:“我对不起你们先人了。。。。。。”而今要村民在“流转”合同上签字,说话就有点生硬:“地都是共产党的,你不签不行。”有些村民见他实在是难做人,看在面子上勉强给他签了字:“不愿意也得愿意啊!”有的实在舍不得卖地的,就一再对他说,你不是总在教育我们吗?共产党是一直在讲,要“依法,平等,协商,有偿,自愿”的!沈浩听了也只好不再言语,您说他还能当着面对人说什么呢?他的房东说,沈浩这半年瘦得厉害;“今(2009)年春天还胖着呢!”和沈浩日常交往密切的小岗村党支部副书记张秀华说,“他的忙,累,及烦,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处在两难,两头被挤兑的景况下和氛围中,那种不好过的滋味和心情,任谁都是可以想见可以体会出来的吧?沈浩曾经在给一位村民发的短信中透露:“在小岗有些事情我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什么事让他念念不忘?我想,大概是他曾经在南街村留言簿上留下的话了。他可是一个说话算话的人啊。。。。。。说话算话的一个铁一样的例子就是:他本来是任期满后可以不继续留在小岗村连任的,但是那按了180个红指印的挽留文书,他情不可却地应承下来了,就只能“在小岗干死都行!”因为村民们在给他签下的那份契约上写道:“小岗需要干事的能人、实在人。”请大家注意:村民们需要的,不仅是能人,而且是老实人!
不幸啊!现在,天不假年,好人命不长,他意外地走了,人们能不揪心吗?我是揪心的,尽管我从未与之谋面和交谈,但是我从各种传媒上诸多的悼念文字中看到了他的灵魂,他的品质,他的愿望,他的理想;能够把他引为同志,这应该是我们的光荣。他是我们队伍里难得的战士,值得效法的战士。他牺牲在分配给他的战斗岗位上了。虽然他说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但是他的心尽到了。他的心就写在南街村的留言簿上:“壮大集体经济,走向共同富裕。”毛泽东主席在《纪念白求恩》时称赞他“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也许,沈浩和这样的一个人相比,可能还会有几丝差距,但是,我们完全可以肯定他和白求恩是一路子的人。一句话:他真是一个共产党人 ,是一个真共产党人!让我们永远地纪念他吧!
(2010/01/15)
(注)
1,涅瓦大街是圣彼得堡最热闹最繁华的街道,聚集了该市最大的书店、食品店、最大的百货商店和最昂贵的购物中心。而且还可以欣赏到各种教堂、名人故居以及历史遗迹。(见《百度百科》)
2,自从车尔尼雪夫斯基那句“历史的道路并不是涅瓦大街的人行道”的名言在本世纪二十年代初被列宁引用以来,涅瓦大街一下子就飞向了全世界。。。。。。。车氏与列宁是借用这条笔直、宽阔、平坦的大街来说明事物曲折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的哲理。(见《搜狐博客》2008-02-23 王琮闾:《涅瓦大街》)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