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毛泽东时代抗旱亲历记(之一)-深山看水

2025-02-26 文摘 评论 阅读
  

  毛泽东时代抗旱亲历记(之一)——深山看水  

  

  石镜 2010.4.15  

  

  西南干旱,牵动亿万人民的心。据人民日载,至4月8日,云、贵、桂、渝、川5省(区、市)耕地受旱面积1.01亿亩,2088万人饮水困难。又据资料,新中国成立之前,全国仅有大中水库23座,新中国成立后,截至2006年底,全国已建成水库座,其中95%以上是1977年以前建设完成的。近30年来,“全国多数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失修,54%的耕地缺少基本灌溉条件”(人民日)。西南大旱,人们又想起毛主席的名言“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方知30年农业是吃了毛主席的老本啊。  

  

  我在毛泽东时代当过人民公社社员、工人和解放军士兵,美好的青春是与工农兵联系在一起的。现在回想起来,在那激情燃烧的年代,我当知青时曾同社员们一起抗旱,当兵时参加过地方的水利设施建设。今天凭着记忆和日记把它们写下来,虽然是一星半点,但一叶而知秋,一滴水可见大海,千千万万个人的历史汇聚成共和国的建设史。  

  

  其一:深山看水  

  

  我是1969年1月从四川省会成都市坐了4天的汽车,来到原西昌地区宁南县红星人民公社4队插队落户,当年还是一个17岁的初二学生。记得当汽车把我们3个男知青留在大山深处一座公路桥边,四周空无一人,只有寂静的山林和那条曲折通向远方的公路,胸中蓦然产生一种空落和惆怅的情绪。不一会儿,两个社员来接我们,帮我们扛着沉重的行李,爬山越岭来到了生产队。  

  

  宁南县位于横断山脉西南的川滇边界,临金沙江,境内多高山河谷,气候为亚热带型,旱季、雨季明显。农作物在金沙江河谷以甘蔗为主,高山区以水稻、玉米、红苕为主。由于农作物春播时期正是旱季,水利设施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尤为明显。我们生产队属中山区,主要的一片梯田相对集中在半山上。记得我们来到生产队后,冬天的一项重要农活就是挖稻田,将大块的粘土翻挖起来让太阳晒;春季要放渠水灌田插秧,一项重要农活就是“看水”。  

  

  队里分配我第一次“看水”,是与一个姓吴的社员同去。所谓“看水”,就是在春播期间,公社水库有计划地给各大队、生产队开渠放水。春播期间水贵如油,有水就有收成,水多就有好收成。放水季节,虽然有公社、大队的计划调节,但有的生产队为了早放水、多放水,就安排人“偷水”。于是各生产队安排年轻力壮的男劳力轮流上山昼夜看守水渠,防止其它生产队“截水”。老吴说,年年都有生产队为争水打架,听说今年有的队知青也参与了。  

  

  这天我和老吴上山了。老吴是个打猎爱好者,扛了一杆火药枪,说山上有野猪、麂子、野鸡等。看水还可以打猎,我高兴极了。  

  

  傍晚时分,我俩爬上山岭到了水渠边。天渐渐地黑下来了,一轮明亮的西昌月高挂在天空,水渠较宽阔,我们借着月光沿着水渠边走边察看,渠水哗哗地流淌着,水渠像一条玉带顺着山势蜿蜒在群山之中。老吴带我到水渠边上的一处小窝棚,窝棚是树枝搭的,窝棚内铺着树叶和枯草,没有被褥,今晚就要在这里露营了。我躺在窝棚里,看着满天星空,耳边是满山遍野的松涛声,和老吴聊着,不知不觉地睡去。  

  

  清晨,我很早醒来,但老吴已不见了,肯定是打猎去了。我急忙向窝棚外走去。早晨的山岭,雾霭像轻纱一样罩在树林里,露珠儿像珍珠一样撒落在花草树叶上,鸟儿在鸣唱着,交织成一曲春天的山岭晨曲。我看到老吴蹲在一处灌木丛旁,他向我使了一个眼色,我也蹑手蹑脚藏到树丛边。但一不小心,弄响了树枝,呼地一声,一个动物飞驰而去。老吴站起来说这是一只麂子,我懊悔极了。  

  

  这是我在生产队的一次很有意思的“看水”,虽然许多年过去了,但那山岭,那月夜,那松涛,那窝棚,那水渠的画面还不时在我的脑海里浮起。  

  

  现在回想起来,当年我们“看水”的蜿蜒盘旋在高山峻岭上的水渠和高山水库,难道不是又一个“红旗渠”吗,它们是人民公社的产物,是学大寨的产物,是集体力量“人定胜天”的产物。今天,在又回到小农经济的山村,高山水渠还在吗,面临大旱还可以向当年一样向干渴的土地注入清清的渠水吗。老吴,你们还好吗。  

  

  2010.4.14夜  

标签:水渠   生产队   窝棚   高山   我们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