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袁博:食品安全隐患频发,谁之罪过
老百姓是主人,当官的是驴,民主制约是狗。驴不听话狗就要叫。才为好。现在好像反了,反了。但最终老百姓还是要当真正的主人的,要彻底反回来的。这是历史的规律。也是马列的精神所在。
监管不严导致食品安全事件频发,这已成为社会共识。此次媒体曝光的“染色”馒头事件,典型地反映了当地监管部门的严重失职。道中两处细节很能说明问题:迪亚天天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验货时不检测色素,只检测大肠杆菌、细菌总数。事实上,连大肠杆菌也不检测,在卸完馒头后,工作人员只核对数量,随后就交接手续;为逃避工商部门的检查,每到抽查时,公司不让检查人员进车间,只把“东西”(应为没问题的“样品”馒头)送到办公室让他们检测。正是当地监管部门的不作为,给无良企业提供了制造问题食品的空隙和便利。
这就难怪现在的食品安全事件越来越多了。原来该用于食品检测的钱,都能给有关部门用于盖房买车或是违规发放补助。这使得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的防线形同虚设,有毒有害食品自然就能长驱直入,端上百姓的餐桌了。
看来,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和公众对食品安全的高度关注,不仅没让相关的质量安全检测部门提高警觉,增强工作责任心,反而成了一些人的“赚钱”机会。国家用于食品安全的大量专项资金成了这些人的小金库。动辄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的农产品质量检测设备,也成了摆设。我们看到,也并不是他们完全不会用,好歹也安排人参加过培训的,只是因为仪器的运转成本很高,耗材也很贵,“有的机器开一次成本得一二百元”,他们舍不得。
笔者以为,比起食品检测专款被挪用,更让人担心的是相关检测部门干不干活没啥关系的现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项目没有建成,农产品质量检测设备也没有投入使用,但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相关主管部门,都没有发现并给予其相应的处罚。还是河南省审计厅在审计调查后才发现了问题。
干不干一个样,出了事也不用担心被问责,如果都这样,那质量安全监管部门自然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把本该用于食品检测的钱用在本部门的消费或是滥发补助、奖金上了。
都说目前的食品安全事件多是因为监管不力,其实笔者以为,更大的问题是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自身无人监管。有根本就不进行农产品检测的县农产品质检站;更有查出质量问题后帮企业瞒、让消费者多吃半年致癌物严重超标茶油的省质监局。相关单位和责任官员至今没有受到惩处,反而还堂而皇之地在媒体面前为自己辩护。这样的监管部门、这样的官员,如何能让老百姓放心?
因此,要确保食品安全,不仅要处罚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的黑心企业和经营者,对失职、渎职的监管部门工作人员同样要进行严厉问责。只有让食品安全法中明文规定的职能部门问责制真正发挥作用,才能督促监管部门工作人员提高责任心,认真履行食品安全监管职责。
为了追求利润,资本家宁愿冒绞首的危险,可见金钱的魅力之大。既然金钱可以诱惑资本家,自然也可以诱惑监管人员。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监管人员更是随时面对着被诱惑的机会和可能。若非意志不坚强,被收买是迟早的事。看看每天的道,发现一个惊人的一致:一些监管部门要盖楼,要提高福利,首先想的赞助商就是被监管单位,比如环保之于排污大户,矿监之于小煤矿。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面对违法现象,自然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生命无价,这决定了监管部门工作的重要性和神圣性。但遗憾的是,一些人亵渎了它们,把纳税人的委托当成了个人捞取好处的工具。谁来监督监管者,自然成了一个问题。理论和实践都证明,人类社会不能向上无限地设置监督者,唯一可取的做法是把眼光向下,把监督的权力赋予最广大的民众,或许可以保证我们吃得放心点,活得久远些。
从税收里拿出了那么多钱养活那么多人,多数部门竟然对民众的健康安全毫不负责!这不能不令全国的百姓伤感。纳税人花了大把的银子,养了一群毫无用处的废物,对他们却无可奈何。当有毒的奶粉喂了婴儿,当有害的饭菜送进口腔,我们只能自认倒霉,却无处找人评说,更别说讨回公道,追回损失了。这就是中国的现状!我们不仅要大声向政府喝问:食品卫生,到底谁来监管?民众健康,到底谁来负责?
监管不严导致食品安全事件频发,这已成为社会共识。此次媒体曝光的“染色”馒头事件,典型地反映了当地监管部门的严重失职。道中两处细节很能说明问题:迪亚天天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验货时不检测色素,只检测大肠杆菌、细菌总数。事实上,连大肠杆菌也不检测,在卸完馒头后,工作人员只核对数量,随后就交接手续;为逃避工商部门的检查,每到抽查时,公司不让检查人员进车间,只把“东西”(应为没问题的“样品”馒头)送到办公室让他们检测。正是当地监管部门的不作为,给无良企业提供了制造问题食品的空隙和便利。
这就难怪现在的食品安全事件越来越多了。原来该用于食品检测的钱,都能给有关部门用于盖房买车或是违规发放补助。这使得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的防线形同虚设,有毒有害食品自然就能长驱直入,端上百姓的餐桌了。
看来,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和公众对食品安全的高度关注,不仅没让相关的质量安全检测部门提高警觉,增强工作责任心,反而成了一些人的“赚钱”机会。国家用于食品安全的大量专项资金成了这些人的小金库。动辄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的农产品质量检测设备,也成了摆设。我们看到,也并不是他们完全不会用,好歹也安排人参加过培训的,只是因为仪器的运转成本很高,耗材也很贵,“有的机器开一次成本得一二百元”,他们舍不得。
笔者以为,比起食品检测专款被挪用,更让人担心的是相关检测部门干不干活没啥关系的现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项目没有建成,农产品质量检测设备也没有投入使用,但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相关主管部门,都没有发现并给予其相应的处罚。还是河南省审计厅在审计调查后才发现了问题。
干不干一个样,出了事也不用担心被问责,如果都这样,那质量安全监管部门自然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把本该用于食品检测的钱用在本部门的消费或是滥发补助、奖金上了。
都说目前的食品安全事件多是因为监管不力,其实笔者以为,更大的问题是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自身无人监管。有根本就不进行农产品检测的县农产品质检站;更有查出质量问题后帮企业瞒、让消费者多吃半年致癌物严重超标茶油的省质监局。相关单位和责任官员至今没有受到惩处,反而还堂而皇之地在媒体面前为自己辩护。这样的监管部门、这样的官员,如何能让老百姓放心?
因此,要确保食品安全,不仅要处罚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的黑心企业和经营者,对失职、渎职的监管部门工作人员同样要进行严厉问责。只有让食品安全法中明文规定的职能部门问责制真正发挥作用,才能督促监管部门工作人员提高责任心,认真履行食品安全监管职责。
为了追求利润,资本家宁愿冒绞首的危险,可见金钱的魅力之大。既然金钱可以诱惑资本家,自然也可以诱惑监管人员。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监管人员更是随时面对着被诱惑的机会和可能。若非意志不坚强,被收买是迟早的事。看看每天的道,发现一个惊人的一致:一些监管部门要盖楼,要提高福利,首先想的赞助商就是被监管单位,比如环保之于排污大户,矿监之于小煤矿。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面对违法现象,自然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生命无价,这决定了监管部门工作的重要性和神圣性。但遗憾的是,一些人亵渎了它们,把纳税人的委托当成了个人捞取好处的工具。谁来监督监管者,自然成了一个问题。理论和实践都证明,人类社会不能向上无限地设置监督者,唯一可取的做法是把眼光向下,把监督的权力赋予最广大的民众,或许可以保证我们吃得放心点,活得久远些。
从税收里拿出了那么多钱养活那么多人,多数部门竟然对民众的健康安全毫不负责!这不能不令全国的百姓伤感。纳税人花了大把的银子,养了一群毫无用处的废物,对他们却无可奈何。当有毒的奶粉喂了婴儿,当有害的饭菜送进口腔,我们只能自认倒霉,却无处找人评说,更别说讨回公道,追回损失了。这就是中国的现状!我们不仅要大声向政府喝问:食品卫生,到底谁来监管?民众健康,到底谁来负责?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