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扎菲为什么打不了人民战争
卡扎菲走了,轰轰烈烈地走了。作为一名叱咤国际风云42年又备受争议的人物,他的离去,自然会给世人留下很多方面的思考。其中之一就是,面对强敌,卡扎菲为什么没有去打一场人民战争?
我们知道,人民战争是战争实践中以小搏大、以弱胜强的法宝。作为与人民战争的鼻祖毛泽东同时代的政治家,卡扎菲不会不懂得这个道理。可自从3月20日北约武装干涉开始,直到卡扎菲被俘身亡,在长达7个月的战事里,我们看到的只是卡扎菲的少量正规武装在与北约联军苦苦周旋,却丝毫看不到支持政府的利比亚民众参与作战的迹象,这又是为什么呢?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将从军事层面,从开展人民战争的几个前提入手,来进行一些初步的探索。
人民战争,简言之,就是被侵略一方的全体人民,共同投身到抗击侵略者斗争之中的一种战争模式。如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印度支那人民的民族解放战争;阿富汗人民的抗击美军占领的战争都属于这一类型的战争。正如任何事物都有它产生的先决条件一样,开展人民战争也有它的几个基本前提。
首先,是要看战争的性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场战争,能不能得到广大民众的支持,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看这场战争是不是正义的。战争是正义的,民众就会拥护,就会被发动起来,就会以各种方式投身到战争中去。相反,战争是非正义的,民众就会反对,就会厌恶和唾弃战争,即使受骗于一时,最终也会觉悟。
这场利比亚战争,是一场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为了实现其称霸世界的目的,盗用联合国的名义,对一个主权国家大打出手的赤裸裸的侵略战争。作为被侵略的一方,利比亚抗击北约联军的斗争无疑使具有反侵略性质的,因而是正义的。从这一点上讲,卡扎菲是有可能发动一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人民战争的,可是,正如大家都看到的那样,卡扎菲没能利用,至少没能利用好这个开展人民战争的首要前提。
人民战争的第二个前提是它的群众性。能不能坚决地依靠群众,能不能充分地发动群众,是人民战争成败的关键。发动群众,让普通的百姓参加到残酷的战争中去,必须要有一个行之有效的动员和组织过程。再是正义的战争,再是受到群众拥护的战争,没有这样一个过程,也不能演变成一场人民战争的。而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决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决不是一朝一夕、一个动员大会就能完成的。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个在和平时期就要有所设计的战备过程。它是一个国家建军思想、军事体制和战时动员能力的综合体现。
我们不能说卡扎菲没有这样的人民战争意识。早在1982年,卡扎菲就通过“革命总动员计划”,对全体适龄男女进行军训;1988年他又宣布取消正规军,将其改编为“民众国卫队”。利比亚战争3月20日打响,卡扎菲在21日就打开军火库,陆续向支持他的民众发放了大约150万件的武器。如果按照利比亚人口640万计算,拥有武器的人数将近总人口的1/4。如果再去掉老人和儿童,这个比例还会更高。可是,直到苏尔特被攻陷,我们也没有看到有大规模的民众进行过像样的抵抗。不要说村自为战、人自为战,就连放个冷枪、埋个炸弹之类的小股骚扰都没有出现,不然,同样是由百姓组成的反对派武装决不可能那么轻松地进占首都的黎波里。事实证明,卡扎菲的这套军事体制特别是战争动员机制形同虚设、不堪一击,根本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群众没用被发动和组织起来,人民战争只能是一句空话。
再来看人民战争的第三个前提,作战的整体性。既然是人民战争,那么打仗就不能仅是正规军的事情,也是民众的事情。反过来讲,民众抵抗也不能失去正规军的支持,否则抵抗也不会长久。在人民战争中,正规军与民众就好比骨骼和肌肉,必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才能产生最好的作战效果,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战前,利比亚的正规武装有7.6万人,加上准军事武装4万人,共有兵力10万余人。由于战争动员机制的失灵,我们没有看到卡扎菲的正规武装与民众武装协同作战的影子。又由于战争伊始,利比亚的海空军就被牢牢地压制,我们看到的只是它的陆军在与北约联军单打独斗,这其中真正发挥作用的,也仅仅是卡扎菲儿子统领的嫡系32旅的1万人。面对这样的场景,战争的整体性又从何谈起?当我们看到阿齐齐亚兵营那高高的水泥墙时,当我们得知战斗到底的狙击手都是来自东欧的打一天仗算一天钱的雇佣兵时,我们真的无法想象这样一支军队在和平时期能和民众形成亲如一家的鱼水关系,更无法想象他们在战争时期会与普通百姓融为一体、生死与共。
人民战争的第四个前提,是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之所以开展人民战争,就是因为敌众我寡、敌强我弱。这样的力量对比,必然会对弱小的一方提出更高的战略战术要求,要机动灵活,要扬长避短。可纵观7个月来的战事,面对北约联军的空中压制加皮卡突击这样呆板简单的作战模式,我们没有看到诱敌深入、分割包围,更没有看到围点打援、围魏救赵,我们没有看到千里跃进、集中兵力打歼灭战,我们看到的只是节节退守的线式防御和毫无章法的困兽犹斗。如此笨拙的战略战术,莫说没有组织起来的民众参与战争,即便有,其结果也可想而知。
在对以上四个前提探讨以后,可能有的朋友会说,卡扎菲打不了人民战争,主要还是受到了地理环境的制约。
的确,利比亚的地理环境有着非常特殊的一面,国土面积的90%是荒漠。它没有越南那样的热带雨林,也没有阿富汗那样的崇山峻岭,即便在人口相对集中的地中海沿线,也鲜见高大密集的城市建筑。显然,这样的地形地貌,对于以近战夜战运动战为主、打得了就打打不了就走、即打即藏这样一种作战方式的人民战争而言是非常不利的。特别是在面对拥有100%制空权和现代高科技光电侦查手段的对手时,这种不利因素会显得更加突出。但是,即便再不利的自然条件,毕竟还不是第一位的东西。我们不妨设想,如果卡扎菲在和平时期有打一场人民战争的充分准备,如果他能在战前就能拿出150万件武器组成150个装备精良的民兵师,且训练有素又召之即来、来之能战,那么不利的地理环境就不会成为多么了不起的问题。抗战期间,中国华北的千里大平原,同样给敌后的抗日武装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但我们的抗日军民不照样把一场民族解放的人民战争演绎得轰轰烈烈么。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卡扎菲之所以没能同入侵者打一场人民战争,不是因为缺乏战争的正义性,也不是因为缺乏人民战争的意识,而是因为他不能有效地动员和组织起广大的利比亚民众去参加到抗击侵略者的的斗争中去。失去了群众性,而他统帅的武装力量又不具备作战的整体性和战略战术的灵活性,这样一来,四个前提少了三个,开展人民战争的设想自然是纸上谈兵了。
当然,除了军事层面的原因以外,卡扎菲的失败还有着更加深刻和复杂的政治历史等方面的原因。但无论何种原因,卡扎菲上校的离去都会引起我们深深的感叹。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在感叹之余,可能还会产生更多的思索:如果有一天,我们将不得不面对同利比亚一样的局面,我们还能够打起来一场人民战争吗?我们的国防动员机制对那些沉溺于网络游戏和夜店酒吧的青少年还有多少实际意义?我们的人防设施还在吗?我们的群众武装在哪里?当年那些踢着正步走过天安门广场的红颜美眉们今天都在干些什么……
但愿我们是在杞人忧天!
2011年10月31日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