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允许大米中添加防腐剂?等2则
我国允许大米中添加防腐剂?
朱姝 朱鼎兆 陈郁
人民网 2011年05月21日07:15 :《扬子晚》
■有专家称大米被允许添加三种添加剂,或埋下安全隐患;
■本记者采访的江苏多位专家均表示“没必要添加,反而增加成本”
大米被允许添加三种添加剂?
匿名反映
日前,有匿名的粮食系统内专家反映,新版的《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中,大米被允许添加包括防腐剂在内的三种添加剂。
上述专家所指的三种添加剂分别为淀粉磷酸酯钠,功能为增稠剂;双乙酸钠,功能为防腐剂;脱乙酰甲壳素(又名壳聚糖),功能为增稠剂、被膜剂。
“大米是我国主粮,也都是食品原料,其中允许使用添加剂,应十分慎重。”上述粮食系统内专家说:“食品安全标准允许使用,这无异埋下了隐患。”
据悉,根据《食品安全法》规定“食品添加剂应当在技术上确有必要且经过风险评估证明安全可靠,方可列入允许使用的范围”。
而之前,即因无技术必要而撤销了面粉增白剂过氧化苯甲酰和过氧化钙。
据新京
三种添加剂大揭底
新闻主角
1 双乙酸钠
本身是防腐剂,比较安全。
◎有必要加吗?
用干燥的方式就可以让水分降到安全储藏水平,正常情况下大米的保鲜在三个月到半年没有问题。
2壳聚糖
本身是增稠剂、被膜剂,大米加工成本高,利润又低,所以实际生产中很少使用。
◎有必要加吗?
粮企有可能将其用于大米表面的被膜或抛光,但是成本高。目前的抛光技术已经不错,没必要使用添加剂。
3 淀粉磷酸酯钠
本身是一种淀粉的变性产品,有吸水的作用,成本较高。
◎有必要加吗?
可能用在大米制品譬如汤圆、米粉等,对于普通大米来说完全没使用的必要,增加成本。
一说这事,他们都说
……
省粮食所所长对记者的第一反应:
你说的是真的吗?
双乙酸钠、壳聚糖、淀粉磷酸酯钠,这是据称大米被允许添加的三种添加剂。虽然名字看着很陌生,但“双乙酸钠”我们其实很熟悉,简单说来它就是“防腐剂”。
如果大米中被允许添加这些东西,那么它们对人体有没有影响?而且大米中是否有必要添加呢?昨天,记者对此采访了省农科院粮食所和农产品加工安全研究所的专家。
大米根本不需要添加任何东西
“我研究水稻很多年了,以前一直没听说过大米也可以允许添加防腐剂的,你说的是真的吗?”这是粮食所的王才林所长听到这个消息的第一反应。
在他看来,大米根本没有必要添加这些成分。
“国家储存大米是以原粮保存的,也就是说保存的是稻谷或糙米,稻谷可以保存2—3年。而大米主要包含淀粉、蛋白质和少量脂肪,其中淀粉和蛋白质相对稳定,在安全水分下,微生物变化非常小。大米本来就可以保持其原有品质,不需要添加任何东西。”他告诉记者。
“如果要添加,应该是添加在大米加工阶段。”王才林说。但是当被问到这次允许添加这三种添加剂用意时,王才林坦言他并不能理解。他告诉记者,省农科院目前也有多种型号大米,也不会考虑添加任何添加剂。
采访中,不只一位专家持此种观点。
“现在人们追求原生态,对于添加剂这些东西,当然是能不加就不加。”农产品加工安全研究所所长黄开红表示。
对于大米添加的这三种成分,黄开红认为,如果在规定的使用范围内,是安全的,“这些标准都是专家科学计算出来的,按理说是科学的。”
添加这三样反而会增加成本
“新标准”中所说的三种添加剂到底有没有必要在大米中使用呢?对此,农产品加工安全研究所所长黄开红表示没有必要,原因很简单——
双乙酸钠本身是防腐剂,比较安全。但根据目前掌握的技术,用干燥的方式就可以让水分降到安全储藏水平,微生物很难滋长,正常情况下大米的保鲜在三个月到半年没有问题。
壳聚糖本身是增稠剂、被膜剂,大米加工成本高,利润又低,所以在实际生产中很少使用。粮企有可能将其用于大米表面的被膜或抛光,给大米表面覆一层膜,就像是水果包上了保鲜膜一样,但是这种物质成本高。目前大米的抛光技术,能使大米表面非常好,没必要使用添加剂。
而淀粉磷酸酯钠本身是一种淀粉的变性产品,有吸水的作用,成本较高。可能用在大米制品譬如汤圆、米粉等。
“这些添加剂本身的价格并不低,如果过量使用对大米的外观、品质没有明显改变,反而增加了生产成本,所以没有利益驱动。”而且,在实际生产中,大米使用添加剂比较困难,它是颗粒,不像淀粉,很难均匀分布。
朱姝
一位米厂老板对记者的第一反应:
连说三个“不可能”
在大米的种植、生产中是否会将这三种添加剂加入进去呢?昨天,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不可能,不可能,你刚才所说的那三种添加剂绝对不可能在我们这一行业中允许添加”,昨天下午,记者电话采访总公司在淮安的江苏中储粮苏王米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正昌时,正在南京出差的他在电话里连说三个“不可能”。
正规米厂有基地
种植的大米一般不用农药
在电话里杨董事长告诉记者,现在大型米厂非常注重自身形象,但一些小厂就不敢保证了。据其介绍,他们公司的米源来自两个地方:一个是国营的淮安白马湖农场;另一个就是在米厂周围,是经国家相关部门认定的优质稻米生产基地。在他们的基地里,水稻在农民手上种植时,选择的都是经过农业部与国家相关部门认可的,抗病、抗倒伏、外观美、口感好的水稻品种。在水稻成长过程中一般不使用农药,尤其是高毒农药。
对于杨正昌董事长所说的一切,记者随后在淮安市楚州区南闸镇种粮大户盛红军处得到证实。
种有800多亩水稻的盛红军告诉记者,像他这样的种粮大户不可能为了提高产量而在种植过程中使用“特殊东西”。但普通种粮户他就不敢保证,这些人所生产出来的粮食往往销售给小型米厂。所以他们的种植过程中,一旦发现水稻遇到病虫害,常会用高毒农药;而为了提高产量,这些种粮户则选择使用复合肥。
大米生产过程中
主要是去杂质、剥壳、碾米
那么,从水稻到我们在超市里买的那种袋装米,都要经过哪些程序呢?这个过程中有没有可能使用添加剂呢?
杨董事长告诉记者,在水稻成熟后,要先将稻谷入库低温保存,这个温度,他们一般控制在15-18摄氏度,因为在此温度下保存两三个月后,加工出来的成品大米口感最好。当然在保存过程中,还要将在田间生长期间还没有完全转化为稻谷的那部分给剔除出来。
在正式加工之前,要把稻谷中的有机杂质和矿物质以及看起来颗粒不饱满的稻谷除掉,然后开始剥壳。剥完壳后,再将吸附在大米表层的糠皮去掉,再进行碾米(即加工成品大米)。成品大米加工好后,进行筛选,通过机器把一些碎米去除;再将上面有病斑、发黄的大米筛去后进行抛光、打包、检测、上市。
抛光正规方法是雾化
但也有人用工业油抛光
据介绍,大米生产过程中,相对敏感的是“抛光”,这一环节能让大米的外观看起来更漂亮。据杨董事长介绍,他们公司在对大米进行抛光时用的就是自来水,自来水通过进口设备对大米抛光的过程就是对其雾化过程。抛光的目的也很简单,就是大米外观看起来不毛糙而已。
据其所知,有些不良米厂为了追求大米的亮泽度,往往会采取“油抛光”的方法。他告诉记者,有些不规范的米厂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一般会用工业油对大米抛光——即便这些油本身没问题,但经抛光后吸附在大米表面的油膜时间一长,便会让大米的自身质量发生改变。
朱鼎兆
■记者探访南京超市
超市里卖的大米
标示信息也不太详细
南京市民买米,绝大多数人选择的是超市。那么,超市里的大米情况如何呢?记者对此进行了探访。
散装大米没生产日期
昨晚,记者来到南京一家大型超市的大米销售柜台。首先看到的是柜台内有几包包装好的散装大米。在这些大米透明的外包装塑料袋上,分别贴着各自的条形码标签。
记者注意到,该标贴上的内容大致包括了产品名称、重量、最终的价格以及包装日期及保质期等基本信息。当记者想查询该大米的生产日期时,并没有查到。
“这些大米有没有添加防腐剂呀?”记者找来该超市的工作人员询问,工作人员很惊讶。她表示,散装米卖得快而且吃得快,至于很多信息没必要标,因为很快就吃完的东西自然不需要标注保质期的。
袋装大米标示也不全
散装大米的标签信息非常简单,而包装好的大米呢?记者随后又来到旁边的袋装大米销售处。这里的大米主要来自国内的东北及江苏北部地区,也有一些从国外进口的。
记者选择了其中的一袋产自东北的大米,在该包装袋上醒目地写着“粒粒飘香,关爱健康”几个字。此外,记者还看到了一组数字“合格”——以此大概能够推断出:这可能是该大米的生产日期或是包装日期。而在包装袋上,记者并没有看到大米成分的介绍;对于是否添加了防腐剂等添加剂,记者更是无从知晓。
而在另一袋产自泰国的香米包装袋上,记者发现其包装袋上显示的信息明显要比国内的大米“信息量”大:除了写清了香米的营养成分表外,更是直接标注了生产日期及两年的保质期时间,并且该产品是真空包装的。
在超市内,记者大约看了七八种袋装的大米,却发现没有一袋大米外包装上标注是否含有防腐剂字样,甚至绝大部分袋装大米连起码的成分表都没有。
记者昨天在超市内随机询问了10位市民,是否知道大米可能被添加了防腐剂?对于这个问题,被采访的市民全部表示不清楚,而且并没有注意过这一情况,在他们看来,每天都吃的大米应该不会添加防腐剂吧。陈郁文/摄
■下一步,南京严查!
是否添加防腐剂要明确标出
如果信息不完整,南京工商将责令下柜
昨天,记者与南京市工商部门相关人士取得联系。该人士表示,无论大米是否添加了防腐剂,那么作为产品质量信息,应该完整而有效地标示出来。下一步,南京工商将会对流通领域的袋装大米进行检查。如果存在标识标注信息不完整的,将会责令商家下柜处理。
陈 郁
(责任编辑:杜博)
爆裂西瓜促中国反思高效农业如何保障食品安全
新华网 2011年05月22日 17:34:39
新华网南京5月22日电(记者 顾烨)种瓜新手刘明锁怎么也没有想到,将膨大剂投入西瓜大棚,会引爆一场全国性反思——中国应该发展怎样的高效农业以保障食品安全。
刘明锁2011年在江苏省丹阳市延陵镇大吕村现代高效设施农业示范园投资26万元种植了47个大棚的西瓜,为了增产增甜,5月6日下午他使用西甜瓜膨大增甜剂对进入膨大期的西瓜进行叶面喷施,结果7日一早就发现有180多个西瓜爆裂,半个月来,每天都炸个不停,直到现在,剩下的大约只有三分之一了。
虽然经过实地考察,农业专家认为,是西瓜品种、久旱遇雨、膨大剂使用时期不当等多种因素共同导致了西瓜爆裂,但是膨大剂还是不可避免地暴露在了公众面前。
南京消费者李向阳说:“原来高效农业也有‘潜规则’,一个西瓜的成长,要吃这么多的‘补品’,难怪很多人都说现在的西瓜和原来的味道不一样了。”
其实在农业生产领域,使用膨大剂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大吕村从“中国西瓜之乡”江苏东台请来的技术员周昌才告诉记者:“1998年就有瓜农开始使用膨大剂。”
据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张朝贤介绍,在西瓜上使用的膨大剂名为氯吡脲,最早是在美国首先研发的,日本于1985年开始生产和使用,如今已在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得到了广泛使用。
在中国广大农村,许多农资店里都有膨大剂销售。在延陵镇一条500米不到的街上,有3家农资店都在出售膨大剂,价格为1元至2.5元之间。农资店工作人员马亚光告诉记者:“膨大剂施后瓜果个体大,品质好,早熟增产,所以卖得非常好。”
膨大剂长期热销的背后是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刘明锁告诉记者:“用膨大剂,一个棚只要两包,成本只要4元,而收益则要多很多。”
对于此次西瓜未能增产反而开裂,农业专家们认为,这属于生产技术问题,而非质量安全问题。膨大剂氯吡脲早在1992年就在中国获得了农药登记,经大量田间试验证明,其在合理使用下对西瓜品质无明显不良影响,目前也没有科学证据表明其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但广大消费者对膨大剂仍是疑虑重重。在各大网络论坛上,膨大剂陷入了“舆论漩涡”。人们普遍担心,使用了膨大剂,西瓜会爆炸,这样的高效农业是不是现代版的“拔苗助长”,植物激素是否存在滥用风险,用激素催熟的瓜果会不会对人体有害。
南京市民周海英对记者说:“对那些个头大、颜色好的瓜果,我有个疑问,它们是不是使用了膨大剂,这些物质究竟有没有残留,人吃了到底是不是安全?”无锡市民马定坤则说:“现在市场上大个瓜果随处可见,鸡蛋大小的草莓,乒乓球一般的葡萄,我们消费者到底是吃还是不吃?”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则提出疑问,高效农业如果片面追求高产高效,还是不是道法自然,还是不是绿色农业?虽然在合理使用情况下,膨大剂是安全的,但是有没有可能存在滥用风险呢?
郑风田认为,裂瓜事件引发消费者强烈关注,归根结底在于它暴露了这样一个问题,即除了食品添加剂滥用,还有哪些因素可能危害食品安全。
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汪良驹说:“高效农业绝不仅仅是赚钱多,经济效益高的农业,而是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最佳的农业。如果说,西瓜大量爆裂是对滥用膨大剂的反抗,那么社会广泛质疑则是对高效农业的反思。”
面对消费者的各种担心,专家们建议当前应加快实施农产品质量追溯机制。汪良驹说,只有将农产品品种、产地、施肥、用药、运输、销售等一系列相关信息告知消费者,才能切实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让消费者自己去理性选择,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机制,规范农产品生产,保障食品安全。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