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李玫瑾言论事件中的网络暴力围观
我在百度百科里留心看过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研究生导师李玫瑾女士的相关资料。对于李玫瑾的批评或批判,网上已铺天盖地。李玫瑾女士亦曾在接受专访时表示;我接受批评,但不接受扭曲。对李玫瑾的这句话,我深表赞同!
首先要声明的是,在药家鑫案子上,我是旗帜鲜明的反对李玫瑾教授的“弹钢琴强迫动作杀人”这一专业立论,并且在我先前的博文中已对李女士这一立论所用时机之荒唐,做人立场之糊涂有过具体表述,在此不一一赘言。
单从“我接受批评,但不接受扭曲”这句话来看,李玫瑾女士并不像网上所讨伐的那样糟糕透顶,或一无是处。李玫瑾教授的认识误区在于其执著于心理分析,对“这孩子”是基于职业习惯。当然,李教授的这个解释,放在马加爵,肖传国的犯罪心理比对中,亦有前后矛盾之处,精明的网友已说过;怎么没见你李教授充满慈祥一爱怜般替穷人的子女马加爵说句话呢?
1958年出生于上海的李玫瑾女士一路走来,已年过半百,在中国犯罪心理学研究领域业已有所建树。有文章质疑李玫瑾教授的染发,戴首饰等不符合相关规定。我们大可不必在这些细枝末节上做文章,更不应在跟贴或留言中对李玫瑾女士百般辱骂搞人身攻击。李玫瑾教授是中共党员,专业研究可圈可点,未曾有贪污腐化之行为。尽管李教授只回应肖鹰而不理会芸芸众生有职业傲慢的嫌疑,但这些都不构成人身攻击之要素。
李玫瑾女士的言论,已然成为引爆舆论的导火索。作为一个公众人物,在资讯发达的时代,说什么样的话,应怎样说话,相信李玫瑾教授已深有所感。我们不需要发言秀,更不需要言不由衷的道歉,公众在焦点事件中需要的是真诚的声音,明确的态度,一切以民生利益为重的朴素观点!
目前“专家”,“教授”等群体已声名狼籍。这固然与专家教授等群体的自身素质有关,但更与我们的权力部门有关。一些妖言,祸国之言是怎样出笼的?应该怎样追究这些人的责任,目前国家还没有可行的方案。
一方面是无耻之言行大肆流行,一方面是充满暴力的网络围观。既增加了事件的扑蒴迷离,又容易被别有用心的卖国分子所操纵。
纵观李玫瑾言论事件,对其所持立场,专业立论进行大张旗鼓的批评或批判都无可厚非。但对其进行辱骂,甚或利用李玫瑾是女性而进行下流手段,都为正义之士所不齿。批评或批判,应当有其自身的底线。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