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主义国家,养老本来就不应该是个问题!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不知不觉中,养老竟然成了一个大问题。先是几年前出现了所谓的养老金亏空问题,接着有权威机关的人提出人们缴纳的基础养老保险不能在未来时确保自己领取足够的养老费用,个人必须再缴纳商业保险才能满足未来的养老费用。后是今年以来人力及社会保障部放出风来:由于中国即将步入老龄化时代,要面临一对夫妇赡养4位老人的局面。据国新办发布《中国的人力资源状况》白皮书称,2035年,我国2名纳税人供养1名养老金领取者。于是乎,人保部就开始研究延长退休年龄的问题。
其实,在社会主义国家里,养老本来就不应该是个问题的!为什么要这么说呢?我们可以通过人生的自然规律来说明。人生在世,无非就是“生老病死”四个字。而除了生以外,后面三个字都与老人有关。我们要做的养老问题,也无非是后面三个字。所有这一切,无非是需要物质保障而已,而不是所谓的养老金——因为货币本来就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东西,其最终表现形式还要归结到物质资料方面。
先看“老”字。随着人变老,人体的各项技能逐渐下降,人的劳动能力也变差,这时候,老人们就应该颐养天年了。而养老中首先就是要保证老人们的生存问题。用俗话概括人的生存问题无非就是“衣食住行”四个字。而衣食住行从其本质上而言,就是人们对物质的最基本需求。所谓的养“老”问题,其本质无非也就是未来能从事生产劳动的人们其生产的物质资料是否可以养活本国所有人的问题。那么,我国在未来社会究竟能否以较少的劳动力养活较多的人呢?答案是肯定的。其理由如下:1、人们生存最基本的需求是粮食。我国的粮食产量目前已经达到了5亿吨,以未来中国人口16亿计算,计人均粮食312.5公斤,也就是说每个人每天可以吃的粮食为1.7斤。这个水平应该可以保证人们吃饱的需要。那么,在未来能否以比现在少的农业人口来生产出这么多粮食呢?答案也是肯定的。因为众所周知,在我国农村目前从事农业的大多数是老人,农村劳动力基本上都外出打工了。而且我国各地土地抛荒现象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同时,在社会主义国家,农村实行的是集体经济,所有土地都集中使用,便于机械化大生产,生产效率高,所需要的劳动力肯定是大大少于目前单干条件的劳动力需求。另外,目前我国粮食产量中的水稻亩产约为 800公斤 ,而袁隆平院士发出在他90岁寿辰时水稻亩产要达到 1000公斤 目标的豪言,也就是说我国粮食产量提高仍然具有很大的空间!2、“食”的问题解决了,接下来就是衣的问题。“衣”是耐用品,不想粮食问题有硬性指标,其中伸缩空间很大,所以“衣”的问题并不十分突出。而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衣”越加不会成为问题。3、“住”也就是住房问题,1978年以前我国近十亿人口的住都没有成问题(虽然住房面积小了一点),那么现在大规模建设的条件下,住就更不应该成为问题,况且住跟年龄大小。4、“行”也就是出门交通的问题。老年人基本上很少外出,而且,老年人的行以现有的公共交通问题就足以解决。
再看“病”。老年人增加,的确给看病问题上增加难度。但这也可以在增加医院、医护人员、病床、设施、药品数量方面予以解决,难度应该也不是太大。由于年轻人身体状况较好,未来的医疗服务必然是偏重于老年人。
再看看“死”。社会主义国家实行丧葬补贴,完全可以提供免费的丧葬服务,因此老有所终也是不成问题的。
社会主义国家实行有计划的经济模式,一切生产消费都可以根据需要来进行,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公平,因此能确保男女老少都可以享受充分的物质保障。而从我国目前的生产能力来看,已经出现产能过剩,大量的产品输出国外,国内消费力严重不足。因此,根本不需要有太多的劳动力就可以满足全社会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智能化、机械化的全面应用,满足人们日常需要的物质文化保障的社会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越来越少,更多的劳动力可以从繁重的生产劳动中解放出来。国家完全可以根据老龄化社会的特点,对劳动者和退休者进行物质财富方面的合理,以满足各个年龄层次的人之生活需要。因此,在社会主义国家,养老本来就不应该成为问题。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