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80后涉黑团伙覆灭后的反思

2025-02-25 深度解析 评论 阅读
  

  80后涉黑团伙覆灭后的反思

  

  
2007年09月21日10:59 法制周-e法网

  

  
  核心提示

  

  广州首个“80后”涉黑团伙“黑龙会”覆灭了,但该团伙在当地中小学中拥有众多会员的事实提醒人们,关注未成年人特别是中小学生的心理变化,是教育者和社会应当高度重视的社会课题。

  

  ⊙本特派记者 李俊杰 发自广州

  

  广州市白云区竹料一中恢复了平静,这一切,源于当地一个名叫“黑龙会”的黑帮团伙的覆灭。

  

  “黑龙会”是广州破获的首个以“80后”年轻人为主体的黑社会性质组织,过去数年间,该组织在竹料地区发展中小学生入会,平时打架斗殴,寻衅滋事,直至闹出人命。

  

  今年8月中旬,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始对“黑龙会”案进行审理。

  

  “黑龙会”的覆灭

  

  荒野的两具尸体让“黑龙会”开始进入警方视线。

  

  2006年6月4日晚,冯志希怀疑广西籍打工人员刘玉祥、陈亚志盗窃黑龙会“总部”里的DVD。随后,冯志希召来十余名“手下”殴打两人长达4小时,两人死亡。

  

  他们也许不会想到,带给死者家属的伤害到底有多大。刘玉祥的姐姐告诉记者,刘的老婆得知他遇害后,就丢下两个近10岁的孩子跑了,现在两名小孩留在广西老家,由年迈的爷爷照顾,两个可怜的小孩到现在还没有读书。“他们的手段极其凶残,令人发指”。

  

  冯志希是帮会中的“头目”。生于1978年12月。除他之外,包括他弟弟冯志钊在内的其他19名骨干成员都是“80后”。在受审的14名被告中,其中有10人只有小学文化。

  

  2007年8月中旬,该案在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法官说,“庭上的冯志希戴着黑框眼镜,看上去像名大学生”。貌似文弱书生,但他在实施犯罪的时候却不斯文。

  

  2006年6月8日,当时只有16岁的成员骨干“杰哥”(外号)在参与殴打刘、陈两人时“有些害怕”,后在其亲属的带领下,主动向公安机关投案自首,并交代了在逃其他几名团伙成员的下落。

  

  此后的几个月,团伙其他骨干成员相继落网。

  

  而作为“老大”的冯志希曾在2002年9月26日因抢劫罪、过失致人死亡罪被广州市白云区法院判处有期徒刑5年,2005年2月被假释。2006年8月因“黑龙会”案再次被捕时,冯志希尚在假释考验期。

  

  他的亲弟弟冯志钊也曾于2000年10月因抢劫罪被判刑2年6个月。2001年12月刑满释放。两人只读到小学便辍学在家,整天游手好闲。

  

  据检方指控称,“黑龙会”曾先后活活打死2人,枪击致死1人,欺行霸市,敲诈勒索多起。 

  

  因不满竹料大纲岭村村委会将村建筑工程进行招标承建,为获取非法高额利润,冯志希组织成员及社会部分闲杂人员围攻大纲岭村村委会,采取威胁的方式强迫村委会将所有建筑工程取消招标,指定由冯志希承建,共收取村委会人民币18万元。

  

  为壮大实力,冯志钊通过多种非法途径收集枪支5支,子弹66发。此外,还贩卖毒品、开设赌场、为他人的赌场“看场”和收取保护费。

  

  一个场景让当地人至今仍记忆犹新。冯志希的母亲在竹料镇荔江酒店过生日,因嫌菜口味做得不好而大为不快。冯志希即让骨干成员冯志君找人给酒店一点“下马威”看看。冯志君在竹料一中门口召集了二十余名黑龙会学生“马仔”,命他们换掉校服,两人一组,霸占十余间包房而不点菜。

  

  易进难出的“帮规”

  

  随着“黑龙会“成员的相继落网,另一个沉重的话题也开始令人关注——据不完全统计,当地大约有60名左右的学生加入了这个帮派组织,成为“马仔”。

  

  广州市人民检察院在起诉书中提到:“2005年底,被告人冯志希、冯志钊为进一步网罗组织成员,利用未成年人处于生理上的成长发育期和意志薄弱、可塑性大的特点,指使各组骨干成员将组织势力渗透到广州白云区竹料地区的中小学校,采取威胁、恐吓、引诱等各种手段积极发展在校中、小学生加入该组织,并对加入该组织的在校学生实行严格筛选,统一登记,要求加入组织的学生签订‘保证书’,继而统一安排至骨干成员名下,定期召开会议,严格实施管理,并利用、引诱学生从事违法活动。”

  

  警方抓获成员林某后,在其住处搜集组织人员资料、名单10叠,里面还有入会保证书。

  

  为强化该组织的“组织性”、“纪律性”,冯志希要求所有组织成员都要上交“生辰八字”(即出生年月日)、电话号码及家庭情况等资料,并登记在案,装订成册。

  

  在冯志希的“管理”理念中,他认为应该“宽严相济”。冯志希不定时地召集组织成员召开会议,宣扬“组织纪律”,勒令组织成员“服从指挥、忠于帮会”、“不准出卖组织秘密”,并对组织成员的出勤情况进行登记和考核,剔除不合格或违反组织内部规定的成员。

  

  为笼络人心、加强内部管理,冯志希、冯志钊在该组织成员生日时以庆祝生日为名宴请全部成员,不定期将部分违法犯罪所得交由冯志君保管,作为“会费”用于组织活动,并登记在册。

  

  此后不久,冯的学生“马仔”迅速发展到近六十人。

  

  现在在广州市区读高一的冯新(化名)曾在竹料一中读初中。他姐姐冯香(化名)也是这里毕业的学生,现读高三。

  

  “我不怕你,我在外面认识某某。”冯香告诉本记者,在大多数学生的眼中,他们觉得那样做“很威风,认为认识‘黑龙会’的人了不起,有荣誉感”。

  

  在冯香的印象中,她们同一年级就有两个女生加入了“黑龙会”,有次两个班的女生吵架,另一女生公开扬言说,“下午有你好看”。结果,那个女孩子被“埋伏”在巷子的几个“黄头发”扇了几记耳光。

  

  “只要请‘黑龙会’的人抽烟,上网和溜冰,就可以随时叫他们‘出面’。”冯新说,特别是在初一、初二的学生当中,“黑龙会”的“威望”颇高,甚至有些人很崇拜。

  

  实际上,这种现象早些年就有了。今年已经读高三的冯香回忆说,有学生家长还曾为此事找到过学校,但通常情况下,学校老师都会把双方家长叫过来,“私下解决”。

  

  冯新说,那段时间,他差点也跟着进了帮会。

  

  “加入帮会,每个月都要交约50元左右的费用”,冯新说,只要交了钱,就不必担心被其他学生欺负的问题。

  

  由于当时拿不出那么多钱,冯新就放弃了。(法制周新闻热线:0731-)不久,他开始有些得意自己当初的决定了——只要帮会的一个人出了事,其他人都得无条件到场,要不就会“遭殃”,如果想中途退会的话,只有两种选择,要不就交5000元,要不就砍手指。班上一个同学曾想过退出,但冯志希告诉他说“后果很严重”,无奈之下,该同学也只好打消了念头。

  

  “要是学校老师都像管‘抽烟’那样严格就好了”冯新说,学校买烟的学生很少,“老师从身边走过的时候,只要闻到了烟味,就会叫他们搞卫生,包括清扫学校的厕所”。

  

  “有学生加入‘黑龙会’?”面对记者的质询,竹料一中的值班老师反问说,“我怎么没听说过”?在得知记者身份和来意后,一位老师要了一张名片,说要先请示一下校领导,几分钟后,该老师告诉记者,学校领导均已下班。

  

  而该校的一些同学却是另一种说法,一名初三年级的男生告诉记者说,今年开学时,学校还专门让各班班主任在班会上宣布“黑龙会”覆灭的消息,并提醒学生,如果以前被逼入会,可以主动向学校交代入会的情况,但至今并没有学生主动交代。

  

  实际上,所谓的帮会总部不过是个简易搭建的棚子而已。几张沙发上满是灰尘。地上还有散落的扑克。墙角上,摆着一些炊具。一个红面关公塑像下,香炉上残留着上百根香炷。警方曾在此处搜出二十几根铁管和十余把砍刀。

  

  防范策略

  

  早在2005年,广州审判的七少年劫杀六名摩的司机的大案也发生在竹料镇,其中数名被告是该镇中学的一些辍学少年。

  

  广州市检察院检察官张雁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未成年人在心智未成熟时就迅速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很容易误入歧途。

  

  华东政法大学青少年犯罪研究所副教授姚建龙博士认为,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曾经出现和正在出现黑帮渗透校园的现象,可以说这一事件的出现是有其必然性的,也因此而更值得警惕。

  

  他认为,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在于中小学生是非辨别力差,容易被黑帮诱惑,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不足,容易被黑帮胁迫;黑帮本身对部分中小学生,特别是那些校园边缘学校具有特别的吸引力,如能让一些少年产生归属感、安全感,满足虚荣心、逞强好胜心等;在中小学生加入黑帮初期,大都只是发挥为黑帮“壮势”的作用,但他们中的不少人经“培养”后可以发展成为黑帮的骨干。

  

  “黑龙会”能够成功吸收的中小学生绝大多数是校园边缘群体(双差生),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些学生是被学校主动推进“黑龙会”的。要想避免“黑龙会”事件的重演,完善我国教育体制,让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关心、爱护学生,防止学校将双差生边缘化,避免学校的异化是关键的环节。

  

  增强学生辨别是非能力、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也是关键的因素。我国港澳台地区和欧美许多国家都有专门关于学生如何避免被黑帮团伙诱骗、胁迫的教育内容,这值得我们借鉴。

  

  加强校警合作,公安机关应当将“校园警务”作为重要的工作内容,及时发现、制止和严厉打击黑帮侵入校园的现象。司法机关对于黑帮吸收未成年学生的行为应当依法从重处罚。

  

  --------------------

  

  记者解读广州80后黑帮背后三大根源

  

   2007年09月20日09:12 青年周末

  

  -自首少年家庭遭村民“白眼”

  

  -涉黑少年对同族和蔼对外乡人残暴

  

  -好学校辍学中小学生涉黑多

  

  ◎口述/《南方周末》记者 傅剑锋 ◎文/本记者 陈万颖

  

  拜关二爷、发誓效忠、看赌场、围攻村委会……这些在香港古惑仔影片中常用的桥段曾经鲜活地发生在广州北部的一个小镇里。而这些行为的实施者,都是一群“80后”甚至“90后”的青少年。

  

  去年8月,广州市警方沿着一条帮内人员自首的线索,花了两个月的时间,打掉了这个从2005年存在至今的青少年涉黑团伙。今年8月中旬,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始对此案开庭审理。截至记者发稿时止,本案最终审理结果还没出来。

  

  《南方周末》记者傅剑锋和两名实习生历时约10天,调查了这个名为“黑龙会”的少年涉黑组织的产生和消亡始末。但是,就算在发完稿后,傅剑锋依然轻松不起来。

  

  公检法对青少年犯罪担忧

  

  从今年8月中旬开始,“黑龙会”就开始在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过堂受审。从那时起,当地媒体就有过一些道。我也是从那时起开始关注这个选题。但直到9月3日,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后我才正式开始调查这件事。在这次发布会上,广东省高法称,在全省审理的228件涉黑案中,像“黑龙会”这样的低龄化涉黑组织已非个例。这些以“80后”为主体的涉黑组织手段凶残,犯罪性质严重,“应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这是司法机关对此类案件的一个态度,这时候来道一些案情细节,阻力就不会太大了。

  

  事实上,在我和司法机关沟通之后,不论是检察院还是法院,或者是警方,他们都愿意提供采访上的协助。我明白,他们愿意跟我聊,不是因为有什么私人交情,更多的是出于对这种现象的担忧。

  

  青少年犯罪在全部犯罪中已过半

  

  我自己是学法律的,有很多同学、朋友都在全国各地的公检法部门工作。平时聊天时,他们都说明显感觉到近几年青少年犯罪上升非常快,而且手段越来越恶劣,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他们这种感性的感觉是可以用一些统计数据来证明的。大概在2005年,有道引用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数据称,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总数已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本记者向中国政法大学青少年犯罪与少年司法研究中心主任皮艺军教授求证,皮艺军认为目前14到25岁青少年犯罪在全部犯罪中的比例约占半数。)

  

  我从2005年开始关注青少年犯罪。我把青少年犯罪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从农村到城里打工的青少年的犯罪。这在外来人口众多的珠三角地区是特别严重的情况。那时候我做了一篇关于“砍手党”的稿子。在我的调查过程中,发现有一个“砍手党”都是来自同一个广西山村的年轻人。那里非常贫困,很多人只是上到小学,就只能出去打工,因为受教育水平低,就只能去血汗工厂干。劳动强度非常大,拿到的钱却非常少。这个时候只要有个人牵头说:“不干了,去抢吧!”有可能一次就能抢到他们两三年挣的钱。只要尝到一次甜头,这些青少年就不会回头了。

  

  第二类犯罪情况,就是被称为“现代三毛”的城市流浪少年。这在广州也非常多。导致他们从全国各地流浪至广东的原因非常复杂。有因为家庭破裂的,有因为父母外出谋生,小孩无人管教,流浪出来的,还有因为过度贫困,人情变得很淡薄,小孩得不到父母的爱,跑出来后流浪到广州。这些孩子很容易被一些黑帮老大收留,去偷去抢去贩毒。

  

  第三类就是广东本地孩子犯罪,例如这几年上升非常快的校园暴力。这些孩子辍学之后,特别是义务教育还没满的本地孩子,没有工厂敢收,就靠着家里吃白饭,游手好闲,也特别容易被卷入黑帮。“黑龙会”就是这样的典型。

  

  小镇环境:村官被“古惑仔”围攻却不敢警

  

  “黑龙会”产生在广州白云区北方一个叫做竹料镇的镇子。竹料镇位于城乡结合部,比较偏远,之前发展一直不是很好。但近5年,因为广州中心地价上涨,好多原来在中心区的企业就搬到郊区去了,当地税收多了,外来人口也多了,给了周边地区比较好的发展条件。比如竹料镇,这次被“黑龙会”勒索、收保护费的工厂就有4家之多,都是近几年才搬迁过来的。

  

  城乡结合部往往犯罪比较多,一方面经济增长非常快,但基层管理手段特别弱。

  

  当地村官被围攻却不敢警

  

  “黑龙会”做过的非常“厉害”的一件事就是围攻村委会,当场拿下了村委会原本准备公开招标的办公楼工程,并拿到了工程款18万元。

  

  2005年11月,冯志希知道有工程招标这回事之后,觉得是个发财之道,就带领五六十号人把村委会团团围住,其中学生马仔有四十几人。村委会一看他们人多,就怕了,当场答应下来。我当时在采访时听说村委会是当场答应他们的,非常惊讶。如果是一个正常的基层组织,首先会跟他们对抗吧?至少还会找警察吧?但当地村委会却都没有这么做。其实,“黑龙会”真的有那么可怕吗?他们根本不算什么,他们没有保护伞的。其实只能算涉黑组织,不能算黑帮。真正的黑帮是不会像他们这么咋呼的。用当地村民的话说就是做不成大事的小孩子玩玩而已。

  

  村干部回答了我的疑问,说找了警察也没用,最多把他们关两天,等冯志希出来后会把村干部们打得更惨。我听村民说,在围攻事件发生前,村长还被冯志希的弟弟拿枪顶着脑袋威胁,让他把工程给他们。

  

  警察人数不够,管不过来

  

  我不明白冯志希为什么会被放出来。他其实应该现在还在监狱里服刑。冯志希2002年因抢劫、过失致人死亡罪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2005年初假释。2006年8月他因“黑龙会”罪案再次被捕时,尚在假释考验期内。不管怎么说,假释了他也还是犯人,在观察期间就那么嚣张地拉帮结派,甚至围攻村委会,早就应该被抓回去的。但是很遗憾,这些应该有的制约都没有。

  

  竹料镇的警察编制是几年前按照原来户籍人口的编制来设置的,现在外来人口一多,警察就管不过来了。

  

  比如前几年,有一个外地人偷了村民一辆摩托车,被发现了,几百个村民一起把人家活活打死了。警察来查,几百个人,你抓谁?而且是外地人,没有苦主。结果就不了了之。造成的后果是,在那里,打死几个人,根本没人管,好多时候解决问题,用黑色手段比用正规手段来得简单。

  

  我甚至听说这样一件事。当地某中学的校长因为把一些学生开除了,就被学生叫了一堆人揍了一顿,这个校长不是去警,而是回头找了另一帮派的人,也把他们打了一顿。

  

  宗族观念:黑帮老大抖威风 自首少年遭白眼

  

  自首孩子的家庭受到全村人的排挤

  

  14个受审的孩子,都是来自同一个村庄。我在采访村干部和村民的时候,发现他们都不太愿意接受采访,特别是当说到冯志希等人的不好时,有些犹豫,似乎不想去说别人的坏话。“杰哥”是一个16岁的孩子,在帮派骨干中年龄最小。正是因为他在帮派兄弟打死两名广西人后,在家人的带领下向警方自首。而正因为他的自首,最终导致“黑龙会”土崩瓦解。

  

  在我的走访过程中,没有一家村民对“杰哥”的自首表现出赞同。甚至,他的家庭在当地受到了排挤。村民们不会感激他,反而觉得是“杰哥”把这群孩子牵连进去,让整个家族蒙羞。

  

  这时候我才意识到,当地的宗族观念有多么严重。

  

  当地学校为提高平均成绩让差生离开课堂 2007年09月20日09:12 青年周末
  家长觉得孩子跟着冯志希没什么

  

  为了弄清楚他们村的宗族观念,我还去他们村里的祠堂看过。这个村几乎都是姓冯的,在祠堂里有很多标明辈份的石碑。冯志希兄弟就是属于其中的“至”字辈。有个村长也是这个辈份的。其实,这个不大的村庄里大多数都是或远或近的亲戚。

  

  冯志希出事之前,一些家长就觉得孩子跟着他也不是一个坏事。其中一个受审孩子的家长甚至知道自己的儿子跟着冯志希收保护费、看赌场,却从来没有阻止过。当时我不能理解。这位父亲就说:“在冯志希被抓起来之前,他在我们村是最威风的一个,最有面子,反正大家都是赚钱嘛!”他们不觉得冯志希兄弟做的是坏事。

  

  我发现,哪怕在成人世界里,也更多用宗族观念来判断是非,而不会想到司法。只要不打死人,就不会追究,而且就算打死人,也会辩解说不是故意的。村民合伙打死小偷的案例就很能说明问题。他们对自己宗族的人比较和善,但却不知道怎样对待陌生人。

  

  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有样学样,也就顺理成章了。

  

  请孩子们吃吃饭,打打游戏就混熟了

  

  冯镜威是“黑龙会”的骨干头目之一,排在第二等级,在会中的地位仅次于冯志希兄弟俩。我看了冯镜威从监狱里给父母写的信,还有给父亲寄的节日卡片,都是他自己手工做的。信里句句都是关心家里人,很孝顺。在他父亲眼里,也觉得冯镜威是一个不需要太操心的孩子。但正是他,却领着帮会的骨干去打架、惹事。

  

  他父亲从来不知道自己的儿子在外面做了哪些事情,只知道和冯志希玩得很好,而与大多数冯姓村民一样,他同样不觉得冯志希是个干坏事的人。

  

  我在采访这些“学生马仔”之前,觉得也许会很难和他们沟通,特意带了两个会讲粤语的大一、大二的实习生去。我发现,面对同龄人,这些孩子相当容易打开心门。我只去了三次,请他们吃饭、和他们一起打游戏,还坐他们的摩托车,三两下,就混熟了。他们只要是知道的情况,就都会告诉我们,真的很青涩,也很单纯。但是当他们聚集成一个团体之后,他们的残暴就显露出来了。

  

  很多小孩子是为了好玩、威风才加入“黑龙会”的,在被派去做一些违法的事情之后,有的孩子就想退出。但是凡是显露退意的孩子都会等来一顿暴打。哪怕这个时候,他们也不会对家长说起自己的烦恼。当我问他们原因时,他们说,家长的态度就两个,第一,你做了坏事才来找我?然后修理他们一顿;第二,觉得孩子说的事情是天方夜谭,根本不想搭理。这样的回答让我觉得很寒心。在孩子们眼里,家长和老师就是这样的不可接近。

  

  如果更早的,有家长或者老师愿意静下心来听听孩子们在想些什么,也许今天关在监牢里的孩子会少一大半。

  

  当地学校:为提高平均成绩让差生离开课堂

  

  当地成绩最好的中学被卷入的学生最多

  

  我采访的是被卷入学生最多的中学,竹料一中。这是当地学风最好,成绩最好的学校。但为什么会是这个学校?之前我也不明白,但后来我发现,学校为了追求平均成绩的高分,老师特别排斥差生,尽可能地让差生退学。只要平均成绩提高了,老师就能相应地拿到奖金。这种做法就被周边的学校模仿了。而在“黑龙会”之前,这种做法造成的恶果早就显现出来了。2005年广州审判的“七少年劫杀六摩的司机”的案子就发生在这里,这7名少年被告基本上都是从竹料一中辍学出来的。当时有媒体调查,竹料镇周边中学大约有10%以上的学生因成绩过差等原因辍学。但是很不幸,这个恶果并没有被世人所关注。

  

  在这次受审的14个“黑龙会”成员里面有10个是小学学历。其实他们都是读到初一、初二,辍学了的。法官也对我说,对这些孩子,不能是“推”,而要“拉”。他对当地的教育非常担忧,这种驱逐差生的教育方式太功利了。

  

  在我去学校采访的时候,校方拿出了认为能够证明自己对那些孩子尽心尽力的证据——一本本装订成册的“检讨书”。他们“挽救”这些孩子的方法就是,做错一点事就罚写检讨,严重一点的就请家长到学校来。我看到有的小孩初中三年读下来,检讨书比课本还厚。这其实是有严重问题的。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做错一点就检讨,青春期的小孩会产生逆反心理。

  

  父亲曾为儿子被退学的事情向教育系统反映

  

  我采访冯镜威父亲的时候,很意外地得知冯镜威以前在小学一直是三好学生,成绩很好,就是调皮。升入初中后,因为调皮,老师就经常惩罚他,到后来上课不给他桌椅,就站着听课,一些并不是冯镜威做的错事,也算在他头上。最后,冯镜威被学校退学。冯父是一位在当地小有名气的农民书法家,他一度不能接受儿子退学的事实,希望向有关部门反映这种教育体制的弊端。他一方面找学校老师,另一方面找退休的校长,让其写信向教育局反映情况。但这些努力都没有结果。冯镜威还是在初二辍学了。

  

  最终冯父也只好接受了现实。他是一个花农,打算买辆车让儿子帮忙运花,没想到,车子还没拿到手,儿子却因为杀人进了监狱。

  

  ◎“黑龙会”简介◎

  

  “黑龙会”被称为典型的“低龄化”黑帮。除了“老大”冯志希出生于1978年外,包括他弟弟冯志钊在内的其他骨干成员都是“80后”,更网罗了60余名“90后”的中小学生作为“马仔”。

  

  “黑龙会”的主要的“业务”包括打群架、看赌场、到工厂收保护费、敲诈村委会工程款、私藏枪支弹药等。直接导致“黑龙会”覆灭的是2006年6月4日晚上对两名广西人殴打致死的事件。事后其中一名骨干成员向警方自首,两个月后,“黑龙会”全体骨干成员落网。

  

  冯志希被控

  

  ●组织、领导黑社会性质组织罪

  

  ●故意伤害罪

  

  ●抢劫罪

  

  冯志钊被控

  

  ●组织、领导黑社会性质组织罪

  

  ●抢劫罪

  

  ●非法持有枪支罪

  

  ◎脸谱◎

  

  傅剑锋:《南方周末》记者,有《卧底番禺传销》、《乡村女教师卖身供弟上学》等文。

  

  ◎声音◎

  

  在转型期的中国乡镇,产生着纵容黑恶化的倾向,这应该是值得高层重视的

标签:他们   学生   组织   学校   成员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