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资本项目开放的泡沫“魔咒”?
中国的资本项目开放“魔咒”?
英国《金融时》中文网评经济事务论员 陈旭敏
2007年7月18日 星期三
这或许是个魔咒。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资本项目开放诅咒了一些拉美国家,使其吞下了玩火的苦果。
随后,日元可自由兑换诅咒了日本,使其在泡沫经济中轰然倒下,并且卧床十年不起。
上世纪90年代初,东南亚一些国家也中了这个魔咒,1997年的金融危机将其数十年经济成果洗劫一空。
而现在,中国似乎对这个“魔咒”侥有兴趣。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魏本华日前表示,下一步外汇管理改革要依照循序渐进、统筹规划、先易后难、留有余地的原则,分阶段、有选择地逐步推出资本项目开放措施。
很显然,这是一个不合适背景下的不合适的表态。对于正在被国际收支失衡折腾得焦头烂额的中国来说,外管局官员的这番讲话,无疑是向全球热钱遍发“英雄帖”:来吧,我们将提供你们一个安全的退出场所。
中国资本项目的开放,人民币的可自由兑换,表面上,中国受益菲浅。一旦人民币成为国际支付结算手段,中国或多或少地可以减少对美元等国际货币的依赖,从而使货币政策独立性增强;另一方面人民币的铸币税和储备货币职能的扩大,将大大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地位。
但是,在目前的宏观背景下,中国进一步实行资本项目开放,显然有点不合时宜。很显然,在目前国际热钱对中国虎视眈眈的情况下,中国进一步开放资本项目,无疑是给国际资金放堤泄洪,同时中国的宏观经济和资产价格也将再飞冲天。
而且,中国人民币的汇率形成机制,也没有人民币可自由兑换的土壤。目前中国外汇远期市场刚刚起步、现货市场也是草成刍形、中国企业和金融企业的定价能力更是无从谈起,在这种背景下,如果中国进一步资本项目,中国企业的下场就是俎上之肉。
人民币的外强中干,也无法承受资本项目开放之重。表面上,目前人民币升值的主要压力主要来自于贸易顺差和外商直接投资推动的国际收支顺差,但是,从结构看,中国这些贸易顺差主要来自于加工贸易,而非中国民族企业的一般贸易,中国经济一旦风吹草动,这些顺差就将成为外企的滚存利润换汇出境,到时人民币的压力并不是来自升值,而是贬值。
中国一旦出现危机,不要寄任何希望于中国的外汇储备。虽然中国已经夺取了全球外汇储备首位的桂冠,但一旦人民币资产见顶,或利润率下降,中国的国际收支顺差将在一夜之间消失殆尽,而资本外逃也会接踵而至。
资本项目开放,人民币可自由兑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应该成为经济发展的目的,也不是中国经济市场化的标准,它的实施必须要与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能力相适应,否则的话,水必覆舟。
当然,如果中国喜欢步入日本、拉美、东南亚国家的后尘,非要放开资本项目给现在的国际收支火上浇油,那就另当别论。或许,在泡沫中倒下可能是件比较过瘾的尝试。
魏本华:应以稳健方式实施资本管制自由化
2007年07月17日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7月16日电(记者何雨欣 罗沙)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魏本华在16日公布的告中指出,亚洲金融危机带给我国最深刻启示便是应以稳健、有序的方式实施资本管制的自由化。
十年前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使亚洲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陷入了股市低迷、投资困难、银行呆坏账上升、失业人口增加、经济
增长乏力的困境,个别国家和地区甚至出现了社会动荡。
“反思危机发生的根源,最直接的外部原因是国际投机资本的冲击,而根本原因则是制度性缺陷。”魏本华在所作题为“反省亚洲金融危机,深化外汇管理改革,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专题告中指出。
以稳健、有序的方式实施资本管制的自由化主要包括:一是要把开放的进程与内部改革的进程有效结合;二是应加强对跨国资本流动的监管,尤其要加强对短期资本流动的监管;三是建立适当的危机应急处理机制;四是必须构建国家层面的风险管理框架。
魏本华指出,下一步外汇管理改革的思路和方向,一是要加强监测预警,防范短期资本流动冲击;二是要疏堵并举,对资本流入和流出实行均衡管理;三是依照循序渐进、统筹规划、先易后难、留有余地的原则,分阶段、有选择地逐步推出资本项目开放措施;四是牢牢把握主动性、可控性、渐进性的原则,逐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完善相关的配套改革措施,不断推进外汇市场发展。
在谈到流动性过剩、货币政策等问题时,魏本华指出,从全球范围来看,由于金融资产增长迅速、对冲基金快速发展等原因,确实存在流动性过剩问题。但在中国,要客观全面地看待这一问题。
“近期我国通过一系列措施,如央行对冲、提高利率及存款准备金率、财政增发特别国债等,将使基础货币、投资增长得到控制,流动性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这体现了我国货币政策和宏观调控的成熟与成果。”魏本华说。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