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美国防长表扬中国很有历史深度

2025-02-25 深度解析 评论 阅读
  

   中国的外交表现,又得到了美国方面的高度肯定和热情赞扬。

  

  美国方面的表扬估计还是相当诚恳的,因为我们确实有值得表扬的好的表现。凤凰网的道上说

  

  正在印尼出席东盟防长会议的美国国防部长帕内塔表示,在美国宣布对台的新一轮军售后,中国反应相对温和,至今没有采取实质行动,限制美中两军事的交流,帕内塔表示欣赏中国这次,应对美国对台售武的专业外交处理手法,并称这为推动美中关系创造了新动力。

  

  这确实是要让我们对重新领导世界的美国大叔心潮澎湃热泪盈眶。我们为了建设和谐世界所负的责任和所做的贡献,美国大叔一点儿也没有埋没,这是多么令人感激涕零啊。大叔在用悍然的军售打了我们一个巴掌之后,又用温暖的小手抚摸了一下我们的脸庞,这怎能不让我们产生一种非常具有历史厚重感的激动呢?最近的中国非常流行穿越剧又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我们又怎么能不穿越到辛亥革命前的岁月中。也正是在这种穿越中,我们又重新听到了当年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前辈对华外交经验的精辟总结:

  

  左手打之,右手摩之,乃对中国外交家之善法也。

  

  联系美国防长在对台军售后就我国相对温和的反应的表扬,我们不是完全可以把他与当年的威妥玛前辈给穿越起来

  

  悍然军售——左手打之。

  

  欣然表扬——右手摩之。

  

  这确实是对中国外交家的善法,一是百年之前,一是百年之后。而之所以会在中断之后再穿越而接续,用毛主席的话来说,外因只是变化的条件,而变化的根据只能是内因。笔者前些日子曾经回顾过《满清末年外交啥特色》,恐怕这特色的穿越,也正是威妥玛能够穿越成帕内坦的内因或者说根据所在吧。

  

  附拙文:满清末年的外交,在今天看来,肯定是“弱国无外

  

  交”的最好例证。但近日读一些清末民初的史料,却发

  

  现当时的外交,与其他弱国相比,又有着突出而典型的

  

  满清特色——那就是被当时列强称为“儿戏”的特点。

  

   当时的英国公使威妥玛是这样描述当时满清的外交

  

  部——总理衙门及其大臣的:

  

   “总理衙门大臣,皆喃喃学语之小儿耳。击之则号

  

  哭,抚之又骄惯。左手打之,右手摩之,乃对中国外交

  

  家之善法也。”

  

  威妥玛的左右两手,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软硬两

  

  手。但中国的外交家被他说得如此不堪,当然也就没有

  

  任何尊严可言。据《清稗类钞》一书记载,有位中国驻

  

  日本公使竟然遭到了各国公使的公然戏弄,在大庭广众

  

  之下用指头弹该中国外交官的面颊说:“贵公使福人福

  

  相,尊面之滑润,尚如婴儿。”又扯着他的朝珠说:

  

  “贵公使有此奇宝,宜终日玩不释手,如小儿之得食物

  

  也。”该中国外交官也不敢还以辞色,只是讪脸陪笑,

  

  生怕一恼怒就“引起国际纠纷”。

  

  中国外交官没有尊严,首先是个人原因,实在太爱

  

  占便宜,太贪婪无耻。有位俄国驻华公使每次和满清朝

  

  廷大臣交往,都要投赠金钱为礼物,但对外又到处宣

  

  扬:“今日又投若干钱,与小儿买馍馍也。”

  

  然后是森严的等级制度,导致中国外交官在洋人面

  

  前也将奴才性格显露无遗。英国公使威妥玛在他的日记

  

  中是这样描述中国的总理衙门的:

  

  中国虽事权不一,然大臣仍不敢各抒己见。每使臣

  

  发一议论,则各人以目相视,大臣视亲王,新入署之大

  

  臣,又视旧在署之大臣。若亲王一发言,则各人轰然响

  

  应,亦莫非是言。若亲王不言,诸大臣必不敢先言也。

  

  一日,余至署,诸人相顾,无敢先发一语。余不能复

  

  耐,乃先发言曰:“今日天气甚好。”而诸人尚不敢

  

  言。唯沈君某者,似觉不可复默,乃首答曰:“今日天

  

  气果好。”于是王大臣莫不曰:“今日天气果好。”不

  

  啻如犬之吠影吠声云。

  

  挖苦到了极点,但读来却一点儿也不感到夸张和陌

  

  生。那么如果有外交官在洋人面前讲求尊严的话,又会

  

  是什么下场呢?同治年间有位叫唐景星的外交干才,就

  

  曾经尝试过。《清稗类钞》还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

  

  每欧使盛气相凌,诸大臣辄颈缩相顾,不敢发一

  

  语。于是外人玩侮益甚。一日,驻华英使威妥玛争一事

  

  未得,辄拍案厉声。唐忽奋拳起曰:“威妥玛,汝何得

  

  如此!”威怒曰:“汝何故无礼,敢直呼我名!”唐

  

  曰:“此何地,而汝敢拍案,吾何得有礼于汝!”威出

  

  不意,闻是言,遂稍敛其威。然诸大臣终以唐在衙门恐

  

  启衅端,遂出之。

  

  唐大人不过是根据外交礼仪据理力争维护了一下起

  

  码的人格和国格尊严,王公大臣们也怕他惹出“国际纠

  

  纷”,把他调离了外交部门,可见当时的满清外交官员

  

  不仅像小儿,更是洋人的奴才。就是在洋人面前稍微有

  

  些尊严的李鸿章大人,在日本与其首相伊藤博文会谈

  

  时,伊藤博文也要在宴会上出李鸿章的洋相。他当众口

  

  占一联请李鸿章来对,上联竟然是

  

  “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

  

  直说我泱泱大国根本没有经世治国和抗击外侮的有

  

  用之才,所以才会向日本纳贡献宝割地赔款。而李鸿章

  

  竟然对不上来,更不要说维护尊严。后来有一浙江幕僚

  

  为李鸿章献出下联,对得很工整,但读起来却是一种强

  

  烈的“阿Q”精神:

  

  “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

  

  战败之后玉帛相将,这度量确实够大,好像当时的

  

  中国天生来就是为洋人做贡献负责任似的。而列强的左

  

  右两手,说穿了就是吃准满清统治者死要面子不怕活受

  

  罪的奴才禀性。用软的一手给满清面子以获取大大的好

  

  处,用硬的一手又逼满清要用更多的民脂民膏以换回在

  

  洋人面前的面子,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比我们许多中

  

  国人还更加了解我们的统治者,对中国国情看得更加清

  

  楚耶。

标签:中国   外交   大臣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