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中国的大飞机之路注定命途多舛

2025-02-25 深度解析 评论 阅读
  

  中国的大飞机之路注定命途多舛

  

  何必

  

  中铝不放弃整体上市可能。全球第二大氧化铝生产商中国铝业公司(下称“中铝公司”)昨天宣布,该公司去年完成销售收入1055亿元,实现利润225亿元。中铝公司副总经理吕友清对《第一财经日》表示,“由于历史原因,中铝公司实现整体上市的难度较大,但也不会放弃寻求整体上市的可能。”……据吕友清介绍,从技术角度看,目前中铝公司的氧化铝和电解铝业务可与美铝、加铝媲美,但铝加工业务还有较大的差距,中铝公司未来将提升这方面的科研能力,为中国的大飞机和支线飞机制造作出贡献。(2007年1月17日《第一财经日》)
早晨打开邮箱,又一次看不到首经的节目文稿。也许,只要是我没有采用首经节目内容做靶子的,基本上都是节目组没有及时给我发节目邮件。数一数,大概也就知道有多少次是不及时的。我对此实在是无可奈何。通常,我在准备节目时,也就酝酿好了该写些什么,可发现没有稿子,我只能作罢,自己到网上去找些。
中铝是否整体上市,其实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并不大。但其头面人物表示,中铝瞄准大飞机制造,倒是饶有趣味。

  

  说起这飞机,那可是让我这等困难时期出生的主儿很是浮想联翩过的玩意儿。在1980年代所谓未来学火爆一时,曾经最被中国人追捧的国际著名未来学家奈斯比特在他那本吸引了亿万华夏眼球的《大趋势》中不也说了嘛:“我们作为朋友、个人、小团体、或大组织的成员,彼此之间交换资源、关系和信息。我们利用快速的电话或喷气式飞机,利用我们自己高情感的声音,来对抗当前这个资料太多而知识太少的嘈杂世界。网络组织是社会行动的有力工具,有心改变世界的人开始在从本地做起,志同道合的人自然而然地聚集在一起。”在奈斯比特看来,对付日益压迫我们的信息爆炸当中,飞机能够起到重要的削减作用。

  

  飞机上,乌鸦对乘务员说:给爷来杯水!猪听后也学道:给爷也来杯水!乘务员把猪和乌鸦扔出机舱,乌鸦笑着对猪说:傻了吧?爷会飞~~!

  

  类似的段子我也提及过,是一只鹦鹉和一个自以为是的家伙的对话。

  

  飞机带给我们的就是如此巨大的梦想和偏执。

  

  中国现在已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当然不能在大飞机方面甘为人后。近些年来,有关中国自己制造大飞机的叫嚣不绝于耳。去年1月16日出版《每日工业快讯》载文,中国人的飞翔之梦在2006年初再一次被点燃:1月4~5日举行的国防科技工业工作会上,国防科工委新闻发言人金壮龙向媒体表示,“十一五”期间将适时启动大飞机的研制。短短的一句话足以吊起所有航空迷的胃口,然而,目前官方披露的情况仅仅是这短短的一句话。无论是主管行业的行政部门,还是国内的航空制造巨头,始终对国产大飞机三缄其口。对此,行业内众多专家普遍表现冷静。所谓大飞机,一般来说是指起飞总重超过100吨的运输类飞机,包括军用大型运输机和民用大型运输机,也包括150座以上的干线客机。事实上,关于大飞机研制的项目论证已经进行了两年(2003年底,国务院召集成立了“大飞机项目论证组”)。在航空领域工作了一辈子的老专家肖福生认为,过去二十年国产大飞机走的弯路太多了,这一次只是说“适时启动研制”而没有更多内容,很难让人感到更加振奋。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有关国产大飞机研制的问题至今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在新中国航空工业史上,研制国产大飞机并不是第一次。1970年8月国家下达专项任务,由上海市为主研制大型客机——运10。然而,1985年,由于种种原因,运10项目被迫下马。之后,上飞也曾与麦道公司搞过国际合作总装MD-90。1997年,波音公司并购麦道之后全球停止生产MD-90。中国航空业通过国际合作搞大飞机的道路也没有走通。原航空工业部民机司副司长郑作棣认为,造成目前国产大飞机上天困局,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没有很好解决国产大飞机的市场问题,而从运10开始的争论至今不绝于耳。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大响曾向媒体透露,“虽然对于要不要搞大飞机、能不能搞大飞机,论证组专家的意见基本一致,但在具体如何搞方面则存在着太多分歧。”对此,北京大学政府与企业研究所所长路风在《中国大型飞机发展战略研究告》中表示,面对目前的纷争,国家决策人应该毫不含糊地把“大飞机”项目明确定义为开发大型客机,以避免各种局部利益修改国家战略目标。在存在一系列争论的条件下,明确这个战略目标立刻可以使决策人分辨战略优先的选择。

  

  就此编辑部点评道:到今天,中国要不要自己造大飞机已经不成其为一个问题,但是剩下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支、干之争——直接上干线大飞机项目,还是从支线开始做起”,“中、外之争——自主研发还是中外合作”,“军、民之争——先上军用飞机还是先上民用”,“东、西之争——项目将来放在上海还是陕西、四川”。大型民用客机是航空工业的王冠,这些争议的实质说白了是国家战略目标下的各种局部经济利益之争,但愿这些博弈不会让“适时启动大飞机研制”再次成为一场“秀”。我们认为,对于大飞机项目,国家战略目标的实质不仅仅是开发出产品,而应该是以国家重大专项的形式动员全国的力量,建立起大飞机技术能力赖以生成、发展和提高的产品开发平台,并以竞争性企业的组织形式,通过不断的产品开发和技术进步实现产业化。

  

  将国家决定生产大飞机评价为作秀,也很苦口婆心了吧。可没过几天,当大飞机越来越成为公共话题并得到高层日益为多的关注后,媒体自然改变了口风。3月10日快讯,中断了30多年的制造大飞机梦想有望在新的五年规划中得以启动。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宣布,中国将在“十一五”期间启动大型飞机研制项目。这也是中国继上世纪80年代首个大飞机制造项目——“运十”下马后第一次公开宣布要造大型飞机。目前研制大型飞机已列入“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所谓大型飞机,主要是指150座以上的干线飞机,最大航程在4000公里以上,起飞重量在30吨以上,是民航使用最广泛的主力机型。中国现在已成为美国以外全球最大的民用飞机市场,过去5年航空客运量激增95%。波音公司预测,未来20年中国需要价值2130亿美元的2600多架新飞机,其中大型客机占绝对多数。面对大蛋糕,海内外航空界人士认为,中国造飞机最便捷的道路是从支线飞机起跑,同时在大型干线客机上,通过与世界主要航空工业体的合作,最终实现“自主研制大型飞机”的目标。目前中国已经从多条线路着手研发载客量较少的中小型客机。2005年底,中国首架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短航程喷气支线飞机ARJ21全面转入试生产,并有望于2008年投入航线使用。这个中国花费了50亿元研发出来的飞机已获得41份定单,被视为中国民用飞机制造的“起跑线”。此外,中国自行研制的另一种中型支线客机“新舟60”也在05年底正式交付第三架给津巴布韦,另外还有其他国家订购了20架这种飞机,标志着中国国产支线客机出口实现了批量化。

  

  对此编辑部点评认为:大飞机项目的成败关系到国家重大利益,有关这个项目的决策必须符合国家的长期战略目标。大飞机是国家项目,不是任何部门或地区的项目。上大飞机项目标志着中国的工业发展从依赖外国技术转向自主创新、从陷入低端经济活动开始奋起向高端领域爬升。对于大飞机项目,国家战略目标的实质不仅仅是开发出产品,而应该是以国家重大专项的形式动员全国的力量,建立起大飞机技术能力赖以生成、发展和提高的产品开发平台,并以竞争性企业的组织形式,通过不断的产品开发和技术进步实现产业化。同时,与20多年前相比,大飞机项目的运作方式也需要发生重大改变,要建成有市场意识、避免国企依赖症的飞机制造公司,以避免重蹈当年“运-10”的覆辙。

  

  怎么样?中国的媒体就是媒体,国务院总理一发话,媒体的声音马上就变调了,立场迅即改善过来。

  

  可还是有不怕招惹是非的。2006年8月3日《经济参考》发表了“中国大飞机研制采访札记”,对大飞机制造方面的恩恩怨怨酸甜苦辣悉数盘点。从其开宗明义的编者按里,也能够读出令人噤若寒蝉的担忧和如履薄冰的险情:是不是什么问题都要归结到体制上去?是不是结论下得太严重了?很不幸,这是航空界少有的共识之一。经济参考大飞机采访组赴上海,下西安,奔波数千公里,对北京、上海、西安等地飞机制造厂、飞机设计研究院、高校的多位飞机设计师、负责人、学者专家进行了深入采访,采访涉及到体制、技术、适航、国际合作、“军机”“民机”之争、“上海”“西安”之争、“干线”“支线”之争等多个方面。所采访专家们由于学识、经验等不同,对于发展大飞机,尤其是民用大飞机争论得十分厉害,分歧很大。追根寻源,最绕不开的就是大飞机研制的体制之痛。采访结束,心结难解。现将记者采访心得整理成篇,还请关心大飞机的有心人细细咀嚼,为大飞机之梦共寻路径。
通看该文,之后确实心情沉重。
先父算是中国航空业的元老级人物,从四局时代就进入到了这个领域,并开创了中国技术档案的先河。那时,中国技术档案方面,航空业的确是独占鳌头。我从小就成长于第三机械工业部(简称三机部)宿舍,幼儿园、初小都是由三机部机关提供,周边都是些个三机部的叔叔阿姨;那时我父亲也一年通常有七八成时间都在出差,在全国各地的飞机制造厂之间往来穿梭。
于是,我从小就在有关航空、特别是隶属于原三机部的军事航空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当中耳濡目染道听途说当中倍受熏陶。
那时,就有民航方面与军事航空分庭抗礼的状况。在与国外航空巨头合作方面,民航总局选择了波音,而三机部则选择了麦道。三机部力主中国生产自己的大型客货飞机,遭到了民航方面的极力阻挠,这也是招致上海方面已经接近总装完成的运10飞机出师未捷身先死的重要原因,加之改革开放之后军用改民用放弃国防制高点的叫嚣一浪高过一浪,军转民蔚然成风,三机部也改制为现在的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从一个国防部门改为一个国有企业。
先父在世时,与其同事们每每谈起运10的下马无不痛心疾首。部门利益之争、比较优势理论指导下的政策设计基本方向、官商勾结、腐败成风……最终使中国航空业与国际先进水平原本逐步缩小的差距再度加大,而且这一拖就是30多年,使得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无可奈何地面对中国自己决策重大失误而导致的贻误接近国际领先水平的时机。
到了现在,中国航空业制造大飞机,却早已是物是人非。当年中国是国家进行资源动员,其采用的政治方式在效率方面远非现如今可以比拟。从国际上看,大型飞机制造都是由政府(比如美国)、甚至由国家之间合力(比如欧盟)来承担研制开发制造责任的。
可在如今中国特色的地方割据、公共利益和国家利益已经严重部门化地区化的情况下,大飞机制造成为各部门各地方竞相争抢政策和财政资源的你死我活不共戴天的殊死争斗。在这样的厮杀当中,全然看不见大飞机对中国国家安全以及战略制高点的历史性和决定性的作用,把一个原本应该万众一心的行动演化为绑架国家要挟政府的闹剧。
就这样,中国的大飞机之路要是消停得了才叫怪呢。

标签:飞机   中国   国家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