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有制企业不是垄断:“垄断行业”--文化颠覆的阴谋
乱扔板砖:“垄断行业”——文化颠覆的阴谋
作为一个普通网民,本人为啥偏要不厌其烦地跟“垄断行业”的“理论”作对?因为真理是在我们一边。之所以由此探讨文化阴谋,是实在看不过眼了,因为运用“垄断行业”这一虚假前提的“理论研究”,已经充斥社会主义名义的主流文化市场。特别感到扎眼并且需要警示的,是针对所谓“垄断行业”的理论文章,已经连篇累牍地赫然发表在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栏的《理论频道》上(本人基本不看了,看是为了拿板砖),说明是要指导全党。
“垄断行业”的理论造势,已经覆盖了网络文化(也许覆盖了全社会)。假如你用“垄断行业”四个字,简单地“百度”一下,能够找到与之相关的网页约5,980,000篇,估计约有六千万个相关专题,而用时仅为0.188秒,十分方便网络传播。而“百度”给出的“相关搜索”主题包括“垄断行业工资、垄断行业改革、中国垄断行业、垄断行业有哪些、中国垄断行业有哪些、垄断行业股票、垄断行业收入、垄断行业降薪、哪些是垄断行业、什么叫垄断行业”等十个分项条目。识点大字、学会上网的中国人,恐怕个个脑袋都会深深刻下“垄断行业”四个大字!
关于“垄断行业”的“百度”解释,词义很有导向性,由于解释篇幅比较长,重点摘取其中两段,可供人们辨析。一段暗示“垄断行业”之“优劣”:“垄断行业分为两种,一种在凭借技术上的优势,进行行业上的垄断,如美国的微软公司的操作系统,因为深厚的技术优势,垄断了全球各国的电脑操作系统。另一种是由国家控制下的垄断行业,如,我们国家烟草、电力行业,由国营垄断,私人不可经营。”另一段算是“洗脑”:“一般来说,在发达国家,提倡公平竞争、自由经济,垄断行业比较少。发达国家垄断行业一般为技术型的,不过,即使一些现在看来依然是带垄断性质的公司,如美国微软,垄断也难以长久,谷歌正在研制新的操作系统,很快就要面世了。”这是“百度”最具“理论性”的两段解说词。
事实上,“百度”创立的关于“垄断行业”的文化市场,几乎清一色地指向了我国公有制的支柱骨干企业,这是网人皆知的文化事实。在“百度”头条关于“垄断行业”的解释之后,第二条就是“中国的垄断行业有哪些?爱问知识人”,“中国的垄断行业”的“百度”解释很直白:“自然垄断行业的有自来水、电力、公交、烟草、石油、天然气、电信、铁路运输、包括银行等等,这些垄断行业的存在有其必然性,因为存在规模效应、外部效应和进入门槛。”似乎全是“自然垄断”(区别于备受精英推崇的天经地义地需要保护的“技术垄断”)的那么一种可恶行业:“垄断形成垄断利润和消费者损失。政府通常对垄断行业实行垄断价格管制或者进入许可。”而且更可恶的是:“当然由于市场上只存在一个供给者会造成服务质量低下等问题,但是要通过引入竞争来解决也很难。通常最后形成一个合谋的垄断集团,寡头垄断”。
需要回到源头上,看看“百度”关于“垄断”的解释:“垄断 (英语:Monopoly) (或者称卖者垄断;台湾通常译独占),一般指唯一的卖者在一个或多个市场,通过一个或多个阶段,面对竞争性的消费者—与买者垄断 (Monopsony) 刚刚相反。垄断者在市场上,能够随意调节价格与产量(不能同时调节)。”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这里刻意回避、模糊或者混淆了“垄断”特有的“独占”性,因为公有制企业归全民所有,利益应该归全民,其实并不存在真正的利益独占性。而“百度”给出的“唯一的卖者”,在当代理论传播或者舆论宣传上,早已锁定了“唯一的企业”作为“垄断”的代名词。而中国的“垄断行业”显然又不具备“随意调节价格与产量”的“垄断特征”,为了避免“理论”上的自相矛盾,“百度”给出的“垄断”定义丝毫没有映射到“百度”关于“垄断行业”的理论中,因为“百度”没法自圆其说。
该到回顾“理论精英”几近“淡忘”的垄断本源的时候了。我的手头有本商务印书馆于1990年重版的《新华字典》,它对“垄断”的词义解释十分简练:“[垄断]操纵市场,把持权柄,独占利益”;再来看看商务印书馆于1979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它有专门的“垄断”、“垄断资本”、“垄断资本主义”的词条解释,“垄断”一词除了指明出处外,词义是“原指站在市集的高地上操纵贸易,后来泛指把持和独占”,后两个词条全部针对资本主义而言。很显然,“垄断”或者“垄断行业”的基本特征和根本目的,必须是独占利益,否则也就丧失意义了。至于本人对于垄断必须具备的其它要素分析,过去已经谈及,在此不再罗嗦了。总之,在“理论精英”关于“垄断行业”的蛊惑中,通常没人敢于公开论理。即使隔三岔五地骂他们,他们一定不敢顶嘴。
当前一些国企出现问题(如电力、石油等行业),恰恰是背离社会主义公有制原则,搞市场经济的高管高薪带来的。
不敢顶嘴,实际是怕阴谋败露。深究起来,正如文化具有阶级性,“垄断”与“垄断行业”的理论阐述,同样带有鲜明的阶级性,是为特定的利益集团服务的。而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播取向,同样归于“为人民服务”的根本目的,当代“理论精英”对于公有制“垄断行业”的“理论研究”或“理论阐述”,他们无论怎样地挖空心思,也根本圆不到“为人民服务”的轨道上。说穿了,“理论精英”不仅是要颠覆历史,而且想要整个颠覆社会主义文化。他们对于“垄断行业”概念的刻意生造,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而文化颠覆的最深处,实际指向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通过“理论”基础上的所谓制度化的按图索骥,可以找到针对公有制的所谓经济宪法。这难道不是彻头彻尾的一场阴谋?
[附一:百度解释]
垄断行业垄断行业,我们首先要理解什么叫垄断。在古代,人们在市集上作生意。许多行业,都是不只一个商人做的。有些商人想包揽所有客人,就在市集上做高台,叫做垄,他们居高临下能获得许多便利,包揽了许多客人。这种行为称为垄断。
垄断行业分为两种,一种在凭借技术上的优势,进行行业上的垄断,如美国的微软公司的操作系统,因为深厚的技术优势,垄断了全球各国的电脑操作系统。另一种是由国家控制下的垄断行业,如,我们国家烟草、电力行业,由国营垄断,私人不可经营。
一般来说,在发达国家,提倡公平竞争、自由经济,垄断行业比较少。发达国家垄断行业一般为技术型的,不过,即使一些现在看来依然是带垄断性质的公司,如美国微软,垄断也难以长久,谷歌正在研制新的操作系统,很快就要面世了。
自然垄断行业的有自来水、电力、公交等等,这些垄断行业的存在有其必然性,因为存在规模效应、外部效应和进入门槛。
如果一个城市存在多个电网系统向同一群消费者提供电力服务,即竞争的话,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这些领域如果不是垄断结构而是多个生产者竞争的话,对我们消费者的影响也不会是好的。最终的结果是厂商最终将退出市场不再提供产品。
垄断形成垄断利润和消费者损失。政府通常对垄断行业实行垄断价格管制或者进入许可。
当然由于市场上只存在一个供给者会造成服务质量低下等问题,但是要通过引入竞争来解决也很难。通常最后形成一个合谋的垄断集团,寡头垄断。
“垄断行业”相关词条:
什么是相关词条 我来完善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94
· /**/ 分享到i贴吧
· 添加到搜藏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豆瓣网
分享到搜狐微博
合作编辑者
落翼公主 、禾叶66 、star_17
更多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需进一步完善,百科欢迎您也来参与编辑词条在开始编辑前,您还可以先学习如何编辑词条
如想投诉,请到百度百科投诉中心;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百度百科吧。
相关内容
添加到搜藏
已解决
中国垄断行业有哪些
悬赏分:20 - 提问时间2010-6-26 11:19
希望给个全面点的回答
提问者: ekq - 一级
其他回答共 1 条
自然垄断行业的有自来水、电力、公交、烟草、石油、天然气、电信、铁路运输、包括银行等等,这些垄断行业的存在有其必然性,因为存在规模效应、外部效应和进入门槛。
如果一个城市存在多个电网系统向同一群消费者提供电力服务,即竞争的话,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这些领域如果不是垄断结构而是多个生产者竞争的话,对我们消费者的影响也不会是好的。最终的结果是厂商最终将退出市场不再提供产品。
垄断形成垄断利润和消费者损失。政府通常对垄断行业实行垄断价格管制或者进入许可。
当然由于市场上只存在一个供给者会造成服务质量低下等问题,但是要通过引入竞争来解决也很难。通常最后形成一个合谋的垄断集团,寡头垄断。
回答者: lps - 六级 2010-6-26 15:35
垄断 百科名片
垄断
垄断 (英语:Monopoly) (或者称卖者垄断;台湾通常译独占),一般指唯一的卖者在一个或多个市场,通过一个或多个阶段,面对竞争性的消费者—与买者垄断 (Monopsony) 刚刚相反。垄断者在市场上,能够随意调节价格与产量(不能同时调节)。
/**/ 隐藏]
简介
造成垄断的原因
垄断者的利润最大化问题
垄断组织形式
垄断的危害
[附二:人民网理论频道文章]
垄断行业高收入成因解析
陆铭
2010年08月24日 09:04:人民网-《人民论坛》
垄断行业高收入成因解析--中国共产党新闻
李义平:垄断行业收入分配改革的理论廓清
垄断行业和国有企业改革
查查垄断行业的“血亲”
追根溯源,造成垄断行业收入过高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产品市场上的行业垄断维持了企业的超额利润,而劳动力市场进入障碍则造成机会不公平,这使得特定行业的超额利润能够转化为个人收入。要破除垄断行业的高收入,就需要同时在产品市场和劳动市场上加强竞争,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机会平等。
当前,中国的垄断行业收入越来越受人诟病,究其原因,还是人们觉得垄断行业收入高是不公正的。并且,从观察上来看,行业收入差距在近年来进一步扩大了。
劳动力市场改革不充分及行业间竞争不平等
从改革开放以来,行业间的工资差距总体上呈现上升的趋势。利用《中国统计年鉴》中十余个行业的工资水平数据,我们可以用两个指标展现1978年以来行业之间的工资差距。一个最为简单的指标是最高和最低行业平均工资之比,这个比值从1978年的1.66上升到了1997年的2.26,继而快速地上升到2006年的4.75。另一个指标是所有行业工资水平的基尼系数,这样计算出的基尼系数也呈现出了上升的趋势,1978年基尼系数为0.05,1997年为0.1,之后迅速上升到2006年的0.19。目前,我国基尼系数实际已经达到了0.47,超过0.4的警戒线。
在可以找到更新数据的2007年,中国的行业间收入差距仍然处在一个较高的水平。排在前三位的高收入行业是“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而排在后三位的低收入行业是“农、林、牧、渔业”、住宿和餐饮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其中,行业最高收入和最低收入的比值是4.4倍,而在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这一比值仅为1.6。而在更为细分的100多个行业中,收入最低的是畜牧业,与之相比,收入最高的几个细分行业依次是证券业(14.6倍)、航空运输业(7.19倍)、其他金融活动(7.18倍)、软件业(6.6倍)、计算机服务业(6.4倍)和烟草制品业(5.5倍)。
可以将1997年作为的分界线来对比前后两个阶段行业工资差距的变化,1997年之后,行业工资差距明显加快上升。在1996年之前,劳动力市场的改革比较温和,较为明显的调整是人们的收入结构,工资占总收入的比重持续降低。1980年代的放权让利改革使企业拥有了更大的决定工资和奖金水平的权力,企业效益差别在收入上有所体现。企业对职工实施的激励机制有效地提高了员工的积极性,但同时,也使得行业和企业间的效益差别开始成为职工收入差距的原因。1996年,从上海开始,建立了大量再就业服务中心,对国有企业富余职工进行下岗分流,之后,劳动力市场改革加速,就业结构调整剧烈,失业率快速上升。1997年后在岗职工的平均工资获得了大幅度的增长,换句话说,由于就业存量的结构性调整,在国有部门出现的增长主要被继续留在国有部门的那部分人获得了。值得注意的是,1996年之后的劳动力市场改革是从亏损企业开始的,当时的政策是允许连续亏损两年的国有企业通过下岗分流的方式减少富余职工,而亏损企业更多地集中在竞争性部门。那一轮改革更多地影响了竞争性部门的工资上涨,再加上大量农民工进城就业也是在这样一些竞争性部门,这样,竞争性部门的工资上涨就受到了更大的压力。相比之下,对于像公用事业、邮电、通讯、金融等较少受到冲击的垄断部门来说,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对他们影响不大。劳动力市场竞争加剧对不同行业的影响是不同的,这成为行业间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
【1】【2】【3】
(责任编辑:秦华)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