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章诒和、贺卫方的《四手联弹》
书店里的书很多,一本也不想读,转了几个书架之后,看到了这本《四手联弹》,被它的作者吸引住了,以前从来没有读过这两人的作品,只知道章诒和写过一些文章,贺卫方印象就深一点了,听说他是北大法学教授,前几年在西山参加了一个非常有名的会议,后来网上出了个很有名的零八宪章,不久被封,再后来,听说他到新疆支教去了。章诒和在本书第一篇中说,“2009年的贺卫方,像仙鹤一样向西飞去”。仙鹤和黄鹤就是不一样,黄鹤一去不复返,仙鹤则能写博客,还能写书,还能出版,那就拿回去看看吧,新疆好风光,听他们怎么联弹。
章诒和女士先给大家作了个开弹白:“合作开始了!世俗、趣味、随意,是我们的宗旨。无政治、无思想、无锋芒,是图册的特色”,“拿出你的图片来,我们合作一把,尝试着写出一本有图有文、图文并茂的小书来。写新疆、写花草、写阅读、写风习,……”,“人的一生,童年有游戏,中年有经历,晚年有回忆”。
演奏开始了!那就坐好,认真听。边听边记。
第一乐章有九节,1-9。
第1-3小节的照片不错,章、贺各就同一幅照片写些不同的文字,听上去不算很特别,但看上去是个和弦,1-2小节的标题是“也清澈,也甘冽”、“我是天空的一片云”,第3小节则来了个“黑夹白”,一起弹起了杰克逊的Black or White。4-9小节,开始有了点变化。从这九小节来看,弹的基本都是新疆的风光、风习等,章诒和弹的是高音区,贺卫方弹的是低音区,配合还算默契,虽没多少新意,音符也不多,但听起来还算不错。
第二乐章有11节,10-20。
第10节由贺卫方弹瑞士的纳沙泰尔。贺教授在纳沙泰尔住了两三天,悠闲地四处逛了逛,照了几张相,晨光中的纳沙泰尔湖真美。贺教授说,在中国,肯定没有很多人知道这个瑞士小城,在文章中还说,他开完会后要参加北大法学院的毕业典礼并作为教师代表讲话,文章最后还补充了一点,他住的那家Alpes et Lac Hotel,尼采也曾住过。文中还提到了正义女神,贺教授解释“它充分展示了法治的意蕴,法治就是把权力置于法律之下,就是用正义和法律驯服手握权柄的人”。但从照片上看,这个正义女神并不美丽,她脚下踏着的苏丹王也很丑陋。第10节后有个附录,即贺提到的在北大法学院2008年毕业典礼上的讲话,《让胡适校长的精神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在讲话中他说,这种精神即大学独立、学术自由与兼容并包,独立即不畏权势,不媚流俗。随后他提到政治、自由、宪政、法治及中国法治正处在攻坚时刻。听起来都很美。但不知他要攻的什么坚。讲话结束前他说要离开北大。北大十佳教师的荣誉是他永久的美好回忆。这一节内容有点多,由小贺独奏,结束后仍觉不足,又弹了一个小曲。感觉第一乐章的新疆风光是引子,贺真正想弹的旋律或许已经开始了。
第11小节,《别人都朽了,他不朽》,章诒和弹歌德,她父亲带给她的歌德、贝多芬铜像在文革中没了,《浮士德》也没了。这没什么好听的。以前类似的听得太多。
第12节,《没有塑像的底座》,贺先弹,日本国会,大厅三角有“为国会及日本宪政发展贡献至伟”的三个日本政治家的塑像,第四角只有个底座,留给更伟大的政治家。文章的最后贺说,“如果从后来的对日本宪政尤其是战后宪政作出贡献的人物中选出一位的话,还是有一个适当人选的,那就是麦克阿瑟将军”。原来宪政是这么回事,即把自己的宪法改成老大的宪法。章诒和随后写了些字,有点象在充数,同时她说,不写新疆了,写些别的。她有点跟不上小贺的节奏了。
第13节,《关雪“梅兰芳”》。日本画家桥本关雪(1883-1945)喜欢、精通中国传统文化,“恨不生长在中国为中国人”,贺对此感慨,“在我们拼命西化、洋化、全球化的今天,读起来竟十分凄凉”,不知他说的我们包不包含他自己。随后他弹到1948年,程砚秋到清华演唱,仿佛他当时在场似的,最后他说,从那时到现在,“我们和我们的文化到底经历了怎样的沧海桑田?”
第14节,由章诒和弹德国洪堡大学。文中介绍,这所大学是她父亲的母校,1949年前叫柏林大学,非常有名。曾有29人获诺贝尔奖。1922年,她父亲与朱德乘同一艘船去德国留学,到德国后曾为室友,后在朱德介绍下加入了共产党。1925年与邓演达相识,章诒和说“这事于他比加入共产党更为重要”。后他父亲与邓演达一起创建了第三党。不知她父亲在建国后是哪个党派的。
第15节,《建筑的政治学》。贺氏作品,独树一帜。又开始弹政治啦。女人的话不能信,“无政治、无思想、无锋芒”,被骗了。贺先弹《论美国的民主》,接着弹《建筑与权力》与希特勒,然后弹民主与专制下的建筑风格都是政府的大民众的小,有类似之处,但最后贺却总结,土地的私人所有权应得到法律的严格保护,有恒产者有恒心,如土地权利能变成恒产,其上的房子将恒产化,不仅惠及一代,还能庇荫子孙后代。看来作为法学教授,贺对政府已出台的《物权法》还不太满意。先富起来的那批人也不太满意,因此好多都跑去国外买房子住了。第16节也由贺来弹,日本的一个城堡,姬路城。一般。
第17节,章诒和弹《吴哥的绝世微笑》。看了几张小贺拍的照片,很好,章的解说也不错,但有一句,“艺术、宗教的力量,比出于政治目的修建的纪念堂、纪念碑、纪念馆似乎还要顽强、牢固”,觉得她指的似乎不是美国的林肯纪念堂、华盛顿纪念碑、朝鲜战争纪念馆。
第18节,贺介绍了柏林爱乐乐团演奏厅,意味深长地又提到了第2节中就已经说过的1988年卡拉扬与苏联天才少年钢琴家基辛的那场演奏。不知贺想告诉我们些什么。不会是解体解得好吧?第19节,章诒和介绍了日本有名的戏曲演员坂东玉三郎。
第20节,《黑船上的汉学家》,又是贺氏作品。1854年,佩里将军率九艘美国军舰,“黑船”,陈兵江户湾,日本最后终于决定签订条约,开放口岸,“从此走上融入世界之路”。“虽然条约也有对于主权的损害,但是通过这种相对和平的方式融入国际社会毕竟还是幸运的”。1945年,新“佩里”麦克阿瑟将军又乘着美国军舰来了,还带来了当年佩里船上的那面31颗星的美国国旗,日本签字投降。贺弹完了。想起第12节中,贺说麦克阿瑟对日本战后宪政作出了巨大贡献。宪政竟然是这样来的。
本乐章几乎都由贺教授独奏。插入不少政治、法治、宪政之类。枯燥无味。
第三乐章,共18小节,21-38。
第21、22节分别由章、贺弹,一般。第23节里章弹到,她的作品入选香港人编的世界当代华文文学精品书库,她提到的先勇兄为白崇禧的儿子,作品也入选该书库。白先勇的文章很久以前我好象读过一两篇,写得不错,章的文章却好象一篇都未读过。我一直都是个没多少文化的俗人。
第24节,《《格列佛游记》里的党争》,贺继续弹政治。“在现代典型的两党政治国家里,政党打破了族群界限,……,我仔细想来,这种以社会政策为划分界限的政党政治成功地淡化了血缘、阶级、宗教信仰等因素在政治生活中的意义,增强了人们对于超越族群之上的国家的认同,也许可以说正是政汉文明进入一个更高层次的标志”。原来如此。弹了这么久,也许真正想说的就是这个。说得不够直接。也晚了。很多先富起来的人早就跑到那些高度文明的国家去了。
第25节,二人同弹孔子。章提到父亲被批,她后来到劳改农场劳动。贺提到孔子学说里隐藏着排斥法治的因素和特色,这段有点意思,他也批孔。但结尾他不忘记批文革时的批孔,“连儒家都要加以贬斥的时代,情势之可悲可叹,伊于胡底,就更不想可知了”。
第26-29节,章独奏,介绍了两本她看过的书。
第30节,小贺出场演奏。《说知名品牌》。“在我看来,……,一个关键的因素是所有权制度”,“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在实行所有财产公有制或国有制的情况下创造闻名遐迩且持续久远的品牌,这绝不是一个偶然现象”。“1890年之后,(日本)政府还将那些最有前途、最赚钱的国有企业卖给民间,让私人经营,最终导致制造业的飞速发展……”。弹了一大堆。但听起来都是在重复他的老朋友们几十年来的老调,一私就灵、一卖就灵。先富起来的人、有权利的人以及洋人特别喜欢听这个,这叫什么样的不畏权势、不媚流俗的北大独立精神?贺教授逻辑有问题。全球范围内的公有制国家本就没有多少个,本就没有存在多少年,当然创造不出贺教授所说的持续百年的品牌。全球几百个搞私有制成百上千年的国家也没有多少家有百年的品牌。难道要让中国再试三百年?
第31、32、33弹了三个他们认识我不认识的人,第34节贺教授弹汉语拼音与威氏注音,其中弹到复兴如果用汉语拼音就是Fuxing,外国人容易往下身想。第35节,章诒和透露她1978年前坐过监狱,杀猪、烧炭、纳鞋底,没有不会的。第36节她说只喜欢养仙人掌。
第37节,贺的《乡事偶拾》。平淡地回忆了家乡、童年、文革、读书等等,配了张《红灯记》图片,还配了张新农村的照片,结尾时他提到他的一个同学说,现在吃穿条件好了,从前大家一起打打闹闹的,多有意思啊。不知他想说哪个时代更好。或许,都不好。
第38节,章诒和谈了几个文革前的老文人、老艺人,《他们更耐人寻味》。人老了总是喜欢怀旧。
本乐章节数有点多。大多由两人分别弹。贺卫方弹政治多一些。章诒和弹戏曲多一些。各人干好各人的本行工作。
欣赏水平太差,只好一节一节地生吞活剥。以后应多读点书,尽量练习写短小精炼的文章。整体感觉,开头时章的兴致很高,后来则由贺主奏,最后,都弹累了,音乐也就结束了。不是四手联弹,只有开头那几篇有点像,也不是无思想、无政治、无锋芒,芒还是有一些的,不时地刺一下我等这样的俗人。是文艺为政治服务的一种好方式。世俗、趣味则不够,好多篇章弹的东西不够大众化。可说是随意,也可说是有意,至少,是章诒和有意要贺卫方来写的,贺也不是随意拿张照片就来写的。照片,童年、中年、老年。人们为什么不多看看现在呢。
2010-8-4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