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教育部“整形”汉字,整出啥?

2025-02-23 深度解析 评论 阅读

教育部“整形”汉字,整出啥?  

  

据中国新闻网报道,教育部发布了“历时8年反复打磨”,“经过专家全盘考虑、反复研究才得以出台”的44个汉字“技术改良”方案。如“琴、瑟、琵、琶”的上左和“徵”的中下部件“王”最后一笔横变提;“ 亲(榇同)、杀(刹、脎、铩、弑同)、条(涤、绦、鲦同)、茶(搽同)、新(薪同)、杂、寨”下部件“木”的竖钩变竖等。  

该方案引起了网友强烈的反对声,众多网友认为教育部“整形”汉字是“瞎折腾”、“穷折腾”、“乱折腾”!  

我们的专家的工作效率实在是奇高,44个汉字的“整形”,也仅仅只花费了中国8年抗战的时间,比官员财产公示制度出得快,比一些科学家求索终身仍无获而去,这效率确实高出了不知多少倍。而且按照专家的说法,“这次修改是从古到今的规范里最好的一次搭配,做到了字样有来历、字体有根据”。如果诚如斯言,我建议教育部马上申请诺贝尔科学奖。因为由教育部专家主导的这次汉字“整形”,虽不敢说“后无来者”,但肯定是“前无古人”。这当然是一个“划时代”的“伟大”成果,它对人类的贡献是巨大的,影响是深远的。对于这样的“标新立异”,当然应该得到世界的承认,当然应该获得诺贝尔奖。  

可我还是有点迷惑,历时8年,就“整形”出44个汉字,到底对推动中华民族进步有什么实质性意义?我倒觉得,教育部的这些专家不是在推动社会进步,而是在制造新一轮的折腾。  

首先声明,我不是“专家”,更不是“砖家”,当然没有“专家”或“砖家”的学识和水平。从我的审美观出发,以“杀”字为例,将字底下的“竖钩”改为“竖”,最后一笔由“点”改成“捺”,且不说字型并不美观,其所蕴涵的意义也没以前那么正气凛然了。未整形前的“杀”字的结构寓含着坚决、果断,毫不留情。从黑恶猖獗、腐败高发的语境看,这个“杀”字对黑恶势力和腐败分子是一种震慑;而整形后的“杀”字,蕴涵着什么呢?蕴涵着优柔寡断,蕴涵着避重就轻,蕴涵着心慈手软,蕴涵着刀下留人。因此,从打黑除恶、惩腐促廉角度看,由其所产生的作用是消极的。  

再以“亲”字为例,传统的“亲”字的最后一笔是一点,能使我们产生这样的遐想,当出现矛盾或纠纷时,只要在其中添加一点“和谐剂”,百难迎刃而解。所以说,未被“整形”的“亲”字最具亲和力。从这个角度看,未被“整形”的“亲”字最能激发和谐的功能,最能发挥和谐的作用,最能提升和谐的效果;而整形后的“亲”字,能给人什么遐想呢?同样是上述的情况,那最后一笔是一捺,给人的感觉就是将“和谐”给“捺”去了。难怪有精英说百姓是“刁民”, 99%的上访者是“精神病”,这或许就是“亲”字整形的潜台词!  

从表面上看,虽然仅仅只是牵涉到字型的“整形”,可从打黑除恶、惩腐促廉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看,教育部的专家莫非要“整形”打黑除恶?莫非要“整形”惩腐促廉?莫非要“整形”和谐社会?如果真是这样,那就太可怕了!  

我的上述观点,或许失之于偏激和刁钻,但绝对不是吹毛求疵,更不是蛋中挑刺,但从上述字例意义的讨论看,能不让我不作这样的考虑吗?能不让我不作这样的遐想吗?能不让我不作这样的推断吗?!  

现在看来,不是我们的汉字需要“整形”,而是专家们需要“整形”,教育部需要“整形”!  

不要再这么折腾了。胡锦涛总书记反复强调,要“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所谓的专家们和教育部怎么就听不进去呢?怎么就偏偏要对着干呢?汉字“整形”,“整形”出由钩变竖,由点变捺,你们就这个水平?你们就这个能耐?你们可知道,光词典、字典、课本、电脑系统修正等,要花费多少巨额资金?这不是折腾是什么?  

如果专家们实在没什么事情可作,如果教育部也实在拿不出什么提高我国民众文化素质的实招,不如在那儿干坐着,吃闲饭我也没什么太大的意见。反正已经养着那么一些不干正事的精英,再多几个也无妨!干坐着、吃闲饭,总比瞎折腾、穷折腾、乱折腾强,大家说是不是呀?  

  

欢迎博友光临强国网:http://www.lnxv.com/
标签:整形   专家   教育部   折腾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