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我希望,大喇叭广播,回来!
大喇叭广播,曾是中国乡村一大信息工具。90年代后,随着电视、电话、手机、电脑的普及,逐步从公众视野淡化,退出中国社会舞台。
大喇叭广播,简单、方便、及时、利操作,受众面广、数量多,占据、消耗资源少,这是她相对于电视、电话、手机、电脑等信息传播工具时的特点,也是优点。她的缺点是不能点对点互动,不能视屏,但是他的点对面特点,比电视简单,不需要使用特别工具才能接受接收,大喇叭广播能使受众被动的、有效的接收信息。
这次地震中,在地震发生的那段时间很茫然,现代化的信息工具无法使用,在街上等待的那段时间,特别渴望街头有个大喇叭广播信息,为大家解惑,稳定大众心绪。估计政府部门也一样,同样渴望有个能迅速向公众传播并被听到的信息工具,传递出社会的最高组织-政府的声音,安抚大众,号召大众,利于组织整个社会投入抗震救灾。
可惜,没有,大街小巷的大喇叭广播简便时代已经过去。城市如此,乡镇如此,现场亦是如此。
独行客觉得,在信息化发达的今天,我们同样还是需要保留大喇叭广播,向民众传递声音,教化现代知识、现代公德,利于城市、乡村现代文明建设。特别是在灾害易发、多发地区更是如此,需要配备大喇叭广播,及时告知大众做好防范。大喇叭广播,在某些突发事件中,也是击破各种谣言,传递政府声音,为大众解惑的有效工具。在这样的信息优势中,谣言无处可藏。
装备大喇叭广播,花费少,维护费用低,各级政府何乐而不为?
装备大喇叭费用来源:一政府拨款;二、各级广告收入。
广播人员:现乡镇、社区工作人员兼职。大学生村干部维护这个最拿手吧。
广播信息来源:政府统一编辑的,各地区域编辑的,相比电视,收音机,那是何等的简便。
法人:社区、乡镇文化站或其他。
前景:广告收入大于装备、维护支出,是开发农村市场的有效工具。
我希望,大喇叭广播,回来!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