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美忠的辩护是自相矛盾的
范美忠的辩护是自相矛盾的
肖磊
(西南财经大学 《经济学家》编辑部)
由于我平日没法上网(主要是因为我也是“房奴”,经济压力大,希望在个人开支上能省就省),所以对于网络和新闻媒体中闹得沸沸扬扬的“范美忠事件”,自然也是不知情的。周五上班的时候,赵老师告诉我15号有这样一个讨论,我才开始在网络上找寻有关范美忠的帖子和文章,用U盘保存起,带回家,开始了解事件的始末,并从收集的帖子中重点选出了几篇作为参考(范美忠:那一刻地动山摇——5·12汶川地震亲历记;郭松民:“范跑跑”应成为中国精英的一面镜子;如果大家都拥戴范美忠;做客凤凰卫视:无悔愤怒;王学进:“范跑跑”与中国精英何干;赵磊:范先跑的无耻与郭松民的善良;吴双建:范跑跑是中国当代版阿Q;卢周来:别与我说什么自由!——关于范跑跑)。下面就范美忠《那一刻》一文做几点评价。
1.范美忠不理解“自由”和“公正”
范美忠标榜自己追求“自由”和“公正”,而存在这种自由和公正的地方就是“美国这样的自由民主尊重人权的国家”,作者十七年读书生涯所经历的痛苦就是因为生在这样一个“专制黑暗”的中国及其“糟糕的教育”。这里,我们且不论中国和美国在“自由”、“公正”、“人权”等方面的差异和高下,单就作者的思想和行为,就存在一个逻辑悖论,如果承认他是一个真正的“自由主义者”,那么他就是一个典型的心口不一(作者声称自己具有“宁折不弯,心口如一的性格”,作者也读过哈耶克)、知而不行的人,因为真正的自由主义恰恰要强调“责任”和“道德”,没有“责任”就不可能实现自由,“自由不仅意味着个人拥有选择的机会并承受选择的重负,而且还意味着他必须承担起行动的后果,接受对其行动的赞扬或谴责。自由与责任密不可分……坚信个人自由的时代,始终亦是诚信个人责任的时代。”(哈耶克)这一点卢周来在文中也引用伯克的话做了充分的说明。可见,在范的行动和言论中坚持了“自由”(选择自由,生命自由、本能自由)的一面,而忽视了与自由相伴而生的“责任”,恰恰违背了自由和公正的基本原则。在中国经济社会转型期,范秉承的自由主义正代表了一种被中国权贵资本主义利用的坏的自由主义(这种教义很可能得益于他在大学中所接受的思想和教育)。郭松民把他作为中国自由主义的一面镜子,确实点到问题的实质。相反,王学进对郭松民的批评,显然带有过多的辩护色彩,王认为,范不能代表中国的自由主义,如果能代表的话,也只是代表一小撮极端的自由主义者。实际上,问题恰相反,中国的自由主义者大多数都是范这一类型的,而极少数才是真正的自由主义者。
2.不能用理性为本能辩护
道德处于本能和理性之间,在人们普遍用道德去评价范之行为的时候,范的辩护手法就是撇开道德评价,用理性为本能辩护。在他发表《那一刻》之前,似乎人们也并没有就他的行为做更多的道德评价,在巨大的自然灾害面前,人性的种种可能性都会随之出现,范不过是其中一个不值得提及的小角色而已。在新闻媒体大力报道抗震救灾英雄事迹的时候,也许范自己感觉到无形的压力和自责(也可能有其它目的),因此,他站出来,发表一系列言论(似乎上升到相当的高度),公然挑战主流信仰,漠视基本的道德价值和行为规范,视之为“道德暴力”、“道德捆绑”、“儒家的伪善”等等,为自己的渺小辩护。可是,这种辩护是很拙劣的。因为,这种辩护的逻辑无非是强调和证实,自己的行为是对“利害关系的理性考量”,既范美忠自己的生命是最重要的,其次是女儿,然后是家人,最后是学生。如果让他选择的话,他选择救自己的女儿,也仅仅是因为女儿还小,他可以抱得动。这是典型的“理性”思维的狂妄和自负,因为本能的反应同理性的算计恰恰是水火不容的。既然范教导学生说,科学和理性是有局限性的,“不能太过因科学和理性而自负”,生命意义的虚无不能用理性解决,亲人朋友丧失之痛不能用理性安慰,幸福不能靠理性来保证,那么,他凭什么在辩护自己的丑事时滥用理性?
3.范美忠不是孤立的人
范后来坦白,那句话(“我是一个追求自由和公正的人,却不是先人后己勇于牺牲自我的人!在这种生死抉择的瞬间,只有为了我的女儿我才可能考虑牺牲自我,其他的人,哪怕是我的母亲,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不会管的。因为成年人我抱不动,间不容发之际逃出一个是一个,如果过于危险,我跟你们一起死亡没有意义;如果没有危险,我不管你们你们也没有危险,何况你们是十七,十八岁的人了!我也决不会是勇斗持刀歹徒的人!”)他并没有对学生讲,写在文中的用意是为了安慰其所兼职的一家杂志社的执行主编,因为那个主编因为没有救助自己的下属(弱者)甚至没等她一起跑,更没有充进其他人家里去救人,他为此无法摆脱一种良心的折磨(范曾反复劝解)。范之所以显得渺小,是因为他把自己调教成一个孤立的人,一个非正常的人,不需要社会,不需要“道德律”;那个自责的主编(很多人可能会这样),恰恰是感到自己对于他人的救助责任,他的自责也是作为一个社会中的人的自然反应。
大灾难激发了人与人之间互助友爱的原始本能(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中采用摩尔根关于“古代社会”的研究,对原始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没有嫉妒心的互助关系做了详尽的描述),这是同市场经济的逻辑决然不同的,在人类历史上曾经长期存在,并主导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生存逻辑,范的根本问题就在于他用市场经济的逻辑去解读这样一种在大灾面前激发出来的原始的生存逻辑,用市场经济中的片面的人性去解读不同时空背景中的全面的人性,殊不知,“此一时,彼一时”,商业竞争和市场经济的游戏规也有碰壁的时候!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