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南:等着欢呼深圳某项改革失败
等着欢呼深圳某项改革失败
司马南
深圳有不少好的东西,改革开放前沿嘛,小小鱼村,30年巨变,与香港比肩的现代化大都市乃为中国改革开放成就的缩影。但是,深圳的办法未必都值得推广到全国去,某些办法,深圳自己也未必适用,探索失败胎死腹中的例子在深圳并不鲜见。往近了说,深圳禁行电动自行车的办法,就未必适用于北京等城市。现在,“禁电”在深圳已经进入倒计时,笔者毫不掩饰自己的观点,我盼着等着欢呼深圳此项改革失败
此前,若干省市先后有过禁行电动自行车的设想,但是,情况复杂,民情汹涌,专家分歧,法律掣肘,故而行动踟蹰,有关部门不过下下毛毛雨啦,打打招呼啦,做做调研啦,至今尚无一地真正将此动议付诸实施。看来,深圳是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了——媒体报道,该市拟于2010年启动“禁电”,就是说,今天穿行于深圳大街小巷的至少30万辆电动自行车面临着集体下岗的威胁。
在深圳人熟悉的许宗衡已经不再去办公的那栋政府大楼里,三句话的最新的精神很干脆:“禁电”大局已定,具体尚待研究,“禁电”范围不确。
深圳市政府考虑到了公交难以覆盖的偏远地区市民出行难的问题,并且把“完善、通畅和广覆盖的公共交通网络”视为深圳禁行电动自行车的前提条件。但是,许多百姓依然对此表示不解甚至不满。当下深化改革问题成堆,国计民生麻烦成山,老百姓的代步工具电动自行车这等事何德何能优先排上了政府的议事日程?
八十三岁高龄的何祚庥院士在中关村上下班,每天骑一辆电动自行车穿行大街小巷,逢人便宣传电动自行车的好处,他甚至声言骑着电动自行车人民大会堂参加“两会”。清华大学自动化系赵南元教授因为专业研究的便利,他对电动自行车的性价比门清儿,自己骑行一辆某牌子的电动自行车煞是怡然。
受两位影响,本人6年来,远乘地铁,近骑电动,至不便处不得已时才举手打的。此等个人化的交通模式,一低碳环保,二省钱省力,三锻炼身体,四保证准时,五自由自在。五条之外最为享受的,莫过于看到大奔、宝马被堵在北京的马路上一筹莫展,但见汽车分行排开,发动机呼呼喘着粗气,司机们心浮气躁跺脚捶胸,偏偏我等电动自行车族,小扭曲线,蜿蜒而行,一路畅通。
这里丝毫没有敌视小汽车的意思,但是望着小汽车想着我们的国情不免隐忧:我国人口密集程度为美国10倍,人均道路面积仅及美国十分之一,显而易见的是小汽车越多,道路越难通畅。这时,电动自行车就显现出自己的优势了。何祚庥院士说,只要解决锂电池动力问题,只要解决好“电动”与“人动”的混编问题,电动自行车的优势会更加显著。
笔者以为,电动自行车不仅不应取替,相反,政府应该积极研究在现有基础上如何实现安全提速,使之从现在的每小时20-30公里,提高到每小时40-60公里,如此,公路运载率必有大的提高——看到这里目瞪口呆的朋友不必惊诧,这并不涉及什么高科技问题,现有的成熟的技术即可达此目标,关键不在技术上,而在于观念的突破。
国人喜欢电动自行车,形成了异于发达国家的特殊的普遍的需要是国情的产物,英美发达国家没有这样的人口背景,所以他们没有产生此等需求,而我们却实实在在地遇到了。是避之不见一禁了之呢,还是从问题出发,认真研究找出解决的办法来?从大局观来看,这是个立足点的问题,也是个执政为什么的问题,但是,我更愿意从产业政策的角度强调,这是拉动内需、刺激消费、拉动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一个大好机会。
如果考虑到,今天的电动自行车用户多为收入不高的群体,出台这样的关乎穷人的政策,政府似应该更加谨慎,更加注意研究问题本身,而不是从概念出发,尤其不应该从别人家历史形成的概念出发。(2009年9月22日为北京《竞报》所写的民生版评论)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