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二两能否拨千斤?

2025-02-23 深度解析 评论 阅读

二两拨千金 2010-7-6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1064750100jgkf.html

二两能否拨千斤?能。

但是很多没学过或学过太极拳的人,心里还是有这个疑问。

对于没学过的人,这好理解,要么人家不了解,要么人家不相信。

对于学过的人来说,也许见过高人,但自己做不出来;或原以为自己能做出来,但在实际切磋中差强人意。这很难言述。

中国武术百花齐放,任何一门功夫都有攻防的绝技。其中大部分强调以快制慢,以巧克拙,提倡站桩、行气、走拳、摔拍,鼓励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否则难成。

太极拳不但不提倡“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还冬躲三九,夏避三伏,显得有点懒。另外,就算行拳也是绵绵吞吞,似无缚鸡之力。这与出拳挂风,开腿扬尘的武林形象相去甚远,难免让人侧目。

不过,太极拳的二两拨千斤之妙,并非空口无凭。要知道,在武林界,吹牛逼是没用的,两人一过手,就知有没有。如果没有,结局多半是自己嘴啃泥,辱了名声。杨氏、陈氏、吴氏、孙氏等等太极大家能在武林留下威名,应非虚得。

二两拨千斤的重点在于,拨对方之前,对方已处于失中状态。

失中,就是失衡,从稳定转向不稳定。

对方已然失中,茫然无措之际,轻轻拨之,对方不由前仰后合,或沉陷或扑跌,理所当然。

因此,二两拨千斤,关键并不在拨,而在于对方失中。

如果对方没有失中,别说二两拨千斤,就算一千斤拨一千斤也未必拨得动。

如果对方失中了,根据实际情况去拨之,没准二两就够,亦或四两刚好,不一而足。单纯去追求几两,是没有意义的。

可是,对手是一个大活人,凭什么让你拨来拨去?何况练家子一般注重下盘功夫,为什么会失中?这是最让人不解之处。

其实,失中只是表象,或者说是对方反应的现象。

失中的关键,在于失心。

二人切磋时,总有一方会放出胜负心,想赢,并赢得漂亮。有胜负心必出胜负手,出胜负手必寻胜负机,寻胜负机必乱神意气。心境已失,必然动中求动,漫上加散,上盘下盘早忘云霄之外。如果恰巧另一方心气平和,意不出尖,行不丢顶,则有动中求静,静中行动,内外相合,上下相随之圆融。

漫散碰圆融,岂有不失之理?

所以,不失中,在于动中求静,在于心静,在于圆融。太极拳就是一个动中求静,静中行动的拳种,其圆融在于动静之机。

太极的奥妙,简单得你不信;其出手,简单得不用力。“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有人会问,你把太极拳说的这么牛逼,那是不是太极打遍天下无敌手?

不可能的。当年太极宗师杨露禅与八卦掌宗师董海川切磋于京城,不分胜负,这说明八卦掌绝不在太极之下。再说,现在是热兵器时代,早不用拳脚御敌,一颗导弹飞来,什么拳都挂了。

那么学太极拳有什么用呢?

太极拳的精妙在于,它是由中国古典哲学衍生而来,老祖宗居然把“阴、阳、虚、静、空、散、通”等哲学思想用在武术上,创造出不可思议的奇迹。“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与其说拳厉害,不如说思想厉害。思想的厉害,通过拳来展现,太极拳就是展现思想的那个小小的窗口。

思想不通,则太极不成,则圆融不达,则失心失中,难免千斤总被二两拨。

因此,学拳之要,在于入理;入理之要,在于入道。行拳就是行道。

如果天天想着去跟泼皮牛二过招,或去公园显摆,不学也罢。

这些年来,中国跟美国切磋,为什么总是鼻青脸肿,处处受制?

因为失心在先,所以失中在后。心境已乱,出手无章;心猿意马,步履蹒跚。从经济到政治,从文化到军事,乱象丛生只是结果而已。

倒是那些浑身长毛的盎格鲁撒克逊白人,几乎处处得机得势,随心所欲,莫非他们真的偷了道家精髓,吃了仙鹤蛋不成?

有没有人真正的返而寻之,由道及理,由理及拳,静心修炼呢?

有的。

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在这个浑浊的社会,有时稍微静一静,就有不可言妙的收获和安详,二两就能拨千斤。

标签:在于   对方   太极拳   千斤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