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宋祖英实行繁体字的建议显示了她没什么文化

2025-02-23 深度解析 评论 阅读

宋祖英实行繁体字的建议显示了她没什么文化

这次两会最有意思的一件事是几个艺术家提出要在小学教育重金行繁体字学习。而且在被否定后还不屈不挠地要“下次再提”。很多网友对她们进行了批评和嘲弄,贫道这里想指出的是,宋祖英肯定对文字问题没什么研究,她出面搞出这个提案肯定是道听途说加凑数完成任务而已。

贫道一个同学也是政协委员,她提案是关于要求到处修盲人行道问题。贫道知道,她对交通没什么研究,对中国盲人怎么生活没研究,无非是政协会要求写提案,不写不好,就用这个凑数的。贫道的合伙人也是全国政协委员,以前贫道经常替他写提案。宋祖英难道认真研究了中国文字的变迁和发展,以及汉字改革究竟是怎么回事?肯定不会,因为这件事是很专业的。贫道估计她也是道听途说让后拿来凑数的。

由于是凑数,宋祖英的提案显然很没有文化(当然这并不奇怪),最主要的是显示出给她提供资料的人就没文化。贫道作个分析:

宋祖英的提案大致是以下理由:

 1、繁体字的重要意义:繁体字是中国文化的根,知晓繁体字,就是知晓中国汉字的由来、知晓中国文化的由来。
  2、简化字的失败意义:汉字的简化“造成了中国文化的一种隔断”。
  3、恢复繁体字的好处:繁体字教育……是中国文化,于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兴旺都有好处。

知晓繁体字就知晓了汉字的由来和中国文化的由来,简化造成“中国文化的一种隔断”,这是一种想当然的浅薄认知。这种看法的形成,是看到几个繁体象形和会意字,发现它们能够从形象上表达出意思来,而且是该字的本义,而简化后的汉字这些能力消失了。于是得出结论说:整个繁体字体系就是一个象形和会意字构成的,每个汉字或者大多数汉字都能从符号形体上很轻松地辨认出字的本义来。而简化字把大多数这种功能给取消了。

这就像宋祖英看到一只白乌鸦,就认为所有乌鸦都是白的一样。汉字,除了在甲骨文时期确实大部分汉字都能从图形上猜测出字的意思来,但到秦汉以降,也就是大小篆时期就不具备这样的功能了。

许慎把汉字造字规则分为象形、会意、假借、形声四种。象形字就是把事物的图形表现出来,这一般是造那些有具体形象的东西;有些概念,比如动词和虚词没办法画,于是就用几个象形符号组成一个画面,比如“即”字的左边是个装食物容器,右边是个面向容器的人,用靠近容器吃饭表示“靠近、接近”的意思。而“既”字则是这个人吃完了,头扭向相反方向,用“吃完了”表示“结束、已经”的意思。但是人类社会发展很快,很多概念是每办法画出来的,因此不得不在使用文字过程中用同近音假借的办法来造句,一些习惯的同近音字就被称为假借字。但假借字多了容易混淆,于是就用形声字的办法进行区分。也就是加个形旁来区分假借字。严格来讲假借字是文字的过渡形式。假借字已经看不出字形与本义有什么联系了,形声字与本义的关系也很弱了,因为一个形旁只能大致表示这个概念属于什么范畴,至于为什么是这个意思不是别的意思,是看不出来的。因此,要真正能从汉字本身看出“文化的根”和“文化的由来”,只能是甲骨文的一部份。

已经解读的甲骨文中,象形和会意字占60%左右,假借和形声字占40%左右,其中形声字占27%。可到了秦汉时期,形声字已经占到80%左右,这个时期汉字本义已经很难从大部分符号中辨认出来。现在能看到的先秦和秦汉典籍,所涉及的汉字80%已经是形声字和假借字,即使了解汉字造字原则并从繁体中辨认出来,也只涉及到其中百分之十几。而到了现代,形声字的比例已经超过90%,而且大部分常用汉字基本都是形声字,繁体不繁体没什么作用了。

可能宋委员的意思是形声字能从形旁看出概念的分类来,如果用繁体起码知道概念的分类。那么这就更可笑了。

首先,很多形声字的形旁现在根本不表现这个字现在究竟是什么意思。比如三点水作为形旁表示与水有关,但有些字至少从常用义上失去了与水的联系。如:“沙、漠、法、没、活、消、渐、淡、浓、滞、温、渣、演”。当然有些字可以从俗文字学的角度去解释,说“活”从水的原因是,动物和植物都离不开水;说“法”从水的原因是“去掉水就没法活”。但只与教学有关,与“文化”没关联了。

其次,两版文字改革方案中,保留了绝大部分形声字形旁,并没有把形声字恢复成假借字,因此,文字改革并没有降低汉字通过形旁大致对概念进行分类的功能。

繁体与简体,从识别符号造字原则来讲,只是简体字比繁体字线条更少了,直接从图形上辨认原来意思更难了。其实,从图形上看,大小篆的线条比甲骨文更加复杂,为了形体好看拐了很多弯,但是比甲骨文反而更加与图形表达意思关系远了而不是近了。后来根据篆文形成的汉字,根本与原来的图形没什么关系。比如一个表达人偏旁就千奇百怪。刚才说的“即”和“既”如果不解释,很难知道是个人的意思。更奇怪的如“保”字,那个单立人本来还有一只手,就是木字的一撇和一捺,在甲文里还连着。而去掉这一撇和一捺的那个呆字是个大头娃娃。本来是个会意字,到篆文都看不出来了,别说繁体字了。因此,简体与繁体对识别文字造字规则并由此增加对本义的认识基本没什么作用。

最主要的是,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体系,文化是由语言作根基的,不是记录他的符号作根基的。如果造字规则这么重要,为什么大小篆更加繁复却没有真正表现图形的意思?而简化字虽然笔画线条简单了,但汉字本来的图形意思想摆脱都困难。

贫道感受更大的是,名人做什么为代表或委员都是不合适的,因为他们忙自己的事情都忙不过来。人大和政协代表要愿意从事政治活动的人来做。现在这种做法,既出笑话,又让名人们作难。

标签:汉字   文化   形声   意思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