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南京,拉贝,高考

2025-02-23 深度解析 评论 阅读

中国的电影《南京,南京》上映,听说日本禁映,但实际上,我倒觉得以日本人的文化视角,根本没有必要禁映这部电影。  

为什么呢?  

因为感觉以日本人的文化视角,这部电影给予日本的影响不外乎是当年的另一部纪录片的再现。  

那一部?  

就是当年 鲁迅 先生在日本看到的那一部,令日本学生欢呼,也因此令 鲁迅 先生弃医从文,决定拯救民族的灵魂。  

当然两部电影还是有不一样的地方。  

怎么不一样?  

当年的纪录片是战胜国日本自己拍摄的,而现在的这部《南京,南京》是当年日本手下的受害者的子孙拍摄的。  

但结果殊途同归。  

一个胜利的日本,一个绝望的中国,两部电影,同样的观感。  

 鲁迅 先生已逝,中国那被拯救的灵魂到底在哪里?

纳粹屠杀德国人,德国人中出了个辛德勒。这说明什么,这说明德国人当中,还是有人性光辉的人。  

日本屠杀中国人,中国(?)出了个拉贝,这说明什么,这说明当年成千上万在中国居住的西方人当中,还是有人性光辉的人。  

在那个时代,西方和日本是一条船上的蚂蚁,共同蚕食着中国这块肥肉,后来日本胃口太大,想独食。  

有那么多的西方人居住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分食利益,如果连一个拉贝都出不了,那才真是人性黑暗无比。  

可是看《辛德勒的名单》你会感动,但是看《拉贝日记》你就可能会不满。不是拉贝不好,是电影的中国主创人员不好。  

他们把拉贝拍成了救世主。  

《辛德勒的名单》好就好在,创作人员没有把辛德勒拍成救世主。  

实际上,在当年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有一个西方人远比拉贝更崇高,那个人就是从遥远的加拿大远渡重洋来到中国,并亲身投身到中国革命洪流当中的白求恩。加拿大这个国家,因为有美国保护,一直过得都比较平安,白求恩其实完全可以避开血腥残酷的战火,但是他来了。  

只是我们中国人,近三十年来,没有人再提这个名字,没有人想过要纪念和感激这个人。我想之所以没有人提,仅仅只是因为,白求恩是共产党员,白求恩去的是解放区,而不是国统区。  

而共产党员,解放区这两个名词,是当今主导电影走向的那些老爷们极力回避的字眼,所以也才会在他们的主导下,出了两部令人感觉古怪的电影:  

《南京,南京》《拉贝日记》  

本来这两部片子不应该古怪的。应该是很崇高的。可是这两部片的弦外之音都在告诉你,对于中国人来说,西方人才是救世主。  

那些主导电影走向的老爷们,极尽能事回避当年中国人的抗争,本来只是想针对共产党,可是到了大银幕的时候,却最终波及了国民党(陆剑雄的过早死亡)。  

国共两党当年的二次合作,血肉长城,就被这帮老爷们一笔勾消了。  

而《高考1977》,这帮老爷们已经否定了新中国前三十年的建设成就。  

从头到尾,只要是中国人奋起抗争,竭力反抗,自主建设的事迹,在那帮把持电影传媒的老爷手中,都是要被杀死的。(陆剑雄之死)。  

这帮老爷们,不遗余力的想把中国人训练成听话的奴隶,哈巴狗。  

可是中国人什么时候信仰过救世主?  

这帮主导电影走向的老爷们,在左在右你们都不合格,该下台了。  

  

标签:电影   日本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