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退”才有出路!--写在中国足球再一次惨败之日
“倒退”才有出路!
写在中国足球再一次惨败之日
6月中国队在主场接连输给了卡塔尔和伊拉克,再一次世界杯小组赛都没有出线,8月10日不惜牺牲世界杯豪赌的奥运会,再一次小组赛都没有出线,这些都再一次应证了:“中国足球亚洲三流”的说法。
其实关心中国足球的人只要熟悉中国足球这几十年来的历史,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从1994年职业化以来中国足球水平一直在下滑”。前些年还提“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现在这个口号再也不敢提了(邵佳一前些日子就说过:他的前辈们还1:0战胜过阿根廷。)
分析中国的问题,总离不开中国政治。大多数人分析中国足球这些年一次又一次惨败的原因,总会提到“体制”。就像其他中国社会经济问题一样,总把根本原因归结为“计划经济体制”,事实上“计划经济体制”在八十年代就已经被打破了。现在的中国是一个完全市场经济国家而且还是被西方已经一致承认的“完全市场经济国家”。分析中国的任何问题都不能离开“中国已经是市场经济国家”这个大前提,足球也毫不例外!
我认为:中国足球不断堕落的原因就是市场经济在中国足球这个行业的集中体现。英国足球能靠市场化职业化提高水平,中国却偏偏不能提高,就好像英国能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就偏偏走不得一样!
市场化之后,首先出现了假球,黑哨,另外球员的私生活暴露在公众面前,泡吧现在还是算正常的了,打架,被砍,嫖妓,吸毒,赌球等等这些丑恶现象对中国球迷来说也越来越正常了!足球运动员出名了有钱了就乱来,还有的工资被欠几个月很正常,请问中国足球的水平怎么提的高?
中国国奥在小组赛第二场比赛中0比2输给比利时后,阿根廷《民族报》对中国足球遭遇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该报认为,贿赂、赌球、假球以及各种丑闻,给中国足球制造了严重的危机。而这些问题都是在足球市场化之后才出现的。(这些问题也是英国,意大利等足球强国无法解决的问题!)
从世界足球的发展趋势来看,任何一个国家足球水平的提高,都需具备两个关键环节:其一,是青少年后备人才的储备与培养;这一点中国不断在倒退!
其二,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职业联赛的水平和级别,联赛是一个国家足球水平提高与发展的最重要基础。但中国足球历经了14年的职业化改革,世界排名却从职业化前的亚洲第4,跌落到如今的亚洲第10,俱乐部在亚洲的地位也是不断下滑,甚至中国足球水平相较于专业化时代全面退步。职业化能提高一个国家的足球水平,这条放眼世界皆准的普遍真理为何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就成了悖论?
一:职业化改革,球员水平不如专业化时代!
足球的历史中从来没有如果,永远只有冰冷的结果。国足在最近两届世界杯预选赛小组赛铩羽而归,中国足球在职业化改革10年之后,连续迎来两次世界杯预选赛的最差战绩。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没有职业联赛的话,中国队能打成什么样?
“我觉得我们至少还能保持在亚洲的前5名行列。专业化时代,球队都是吃大锅饭,国家和政府出钱,地方体委抓训练队。每年也就是集中在一起打打联赛和足协杯,剩下来的大部分时间都可以供球队训练和磨合。别的不讲,至少出现在世界杯预选赛的国家队,绝对是一支训练有素的球队。朝鲜队就是中国足球在那个年代的缩影,球员都是长期集中,教练员都是本土的,那个时候水平也不高,但绝对不会像现在这么差!”持此观点的成耀东是专业化时代最后一批球员,经历过两个时代的变迁,面对这样一个调侃般的话题,他的答案透出些许无奈,却很有事实依据。
职业联赛前的最后一次世界杯冲击,是施拉普纳率领的那支国足。由于客场失利,施家军小组赛即被淘汰,但还不至于像本次预选赛这样,小组赛垫底、耻辱性的出局。在国际足联最新的国家队排名中,中国队最新的世界排名是世界第83,亚洲第10(在2006年中国队甚至一度跌至世界第103位,亚洲第15位);而在职业联赛开始前1993年,中国队的世界排名是45位,亚洲第4。如果仅仅从成绩上来说,职业联赛14年,我们不仅没有进步,而且还有明显的倒退。但2001年,中国队历史性的打进界杯,却是在职业化以后。也就是说,职业足球还是可以让我们进步的,问题是为何近年来,中国男足为何屡战屡败?
2001年打进世界杯的那批球员中,核心球员马明宇,郝海东,范志毅,江津等人都是专业时代的球员,祁宏,孙继海,李铁、李玮峰等人也是在那个年代就开始了足球生涯,所以很多专家把2001年那次冲击成功,依然归功于专业化时代的人才培养机制;而2004年和2008年两次惨痛失败,专业时代的球员慢慢远离国足,而职业足球培养起来的新一代球员,却是如此的不堪,这是为什么呢?
“现在这些球员,多数是在职业联赛开始后踢球的。他们成长于浮躁的甲A时代,沾染了太多的恶习,拜金主义横行,生活方式堕落,管理和约束自我能力极差。他们既没有专业时代球员的技术和定力,又缺乏职业球员应该具备的纪律性和生活习惯。加上这一代球员多数是足校和俱乐部系统培养出来,文化学习受影响程度比专业时代更甚,代表国家队踢成这样也就不足为奇了。”一位老国脚对于这批球员失去世界杯晋级机会很惋惜,同时也认为这样的结果也是事出有因。
前中国女足主教练裴恩才说,他们那一代踢球时,队友间探讨业务蔚然成风,但是现在已经很少有队员能做到这一点了。为什么呢?因为在专业足球时代,运动员不用操心别的事情(没有讨薪或者泡吧等等乌七八糟的事情),就是把足球踢好就行了!
谈到足球球员,就不能不提到足球俱乐部。那么今天的中国足球俱乐部呢?我们且不说假球啊欠薪啊,我们只来看俱乐部的生存问题。这几年有多少俱乐部烟消云散?前有历史悠久的“八一队”,接下来有“云南红塔”“陕西国力”,最近的有厦门蓝狮等等,俱乐部都没有了,谈什么联赛发展呢?(今年如果是辽宁和深圳队降级的话,估计这两个俱乐部也要解散!每一个俱乐部解散,相应的人才也会流失!)
而俱乐部为什么就消失了呢?无它,“钱”也就是“资本”的力量或者说是“看不见的手”在起作用!各路资本们发觉搞足球没有利润或者利润已经到手了,就必然退出!
现在不少人在忽悠“要深化中国足球体制改革”让那些国有垄断资本退出,让民间资本或者外国资本进入,那么像山东鲁能和武汉光谷这样的国有企业一退出,像大连的徐明,重庆的尹明善等吝啬的商人进入,中国足球死的更快!
还有一点是那些忽悠“深化改革”的人所不会提到的,就是经济危机,所有搞市场经济的国家都避免不了经济危机,中国也不会例外。那么中国一旦爆发经济危机,中国的各路资本还会投资中国足球吗?答案显而易见!
二:2008年后谁来踢足球?
足球的基础也就是足球人口,踢足球的人。没有千千万万踢足球的青少年,谈足球水平提高就是“无源之水”。在1994年以前,我国足球人才培养的途径从学校到业余体校再到专业队的模式!而1994年之后,我国足球人才培养的途径完全市场化,依靠足球学校来培养青少年足球人才。但是足球学校是要赚钱的,一方面足球学校收费高,目前的足球学校月收费都在1000元以上,另一方面足球学校又不赚钱,不赚钱就自然关门,这十几年来,数以百计的足球学校关门必然导致足球人才的流失!为什么邓笑贫的“足球从娃娃抓起”的话没有用,无它,市场经济的力量导致!在追求利润的足球学校面前,邓笑贫就算跪着求也没有用!
市场化之后,中国的青少年足球人才的培养怎么样了?我们来看专业人士怎么说。
姚明福是我国女足事业开拓者之一,也是1986年评定的全国第一批高级足球教练。1974年,姚明福就开始从事青少年足球教练工作。目前他在重庆最负盛名的一所足球学校任总教练,同时担任重庆市足协副主席。
长期培养青少年球员的经历,使姚明福对我国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有深刻体会。姚明福认为,培养足球后备人才就像建造金字塔,这一工程复杂而艰巨,时间要求长。但是基础越厚实,塔就能建得越高。他说:“虽然这一道理大家都清楚,而且足球从娃娃抓起的口号提了近20年,但很少有人这样实践。”
姚明福认为,目前我国青少年足球人才的培养体系主要存在三方面的问题。一是缺乏对足球运动员的综合培养,单一追求足球技术水平,尤其缺乏文化素质和品德修养的教育;二是对足球规律和现代足球理念的认识肤浅,揠苗助长,青少年球员过早专业化,忽视青少年成长的基本规律;三是足球训练的科学含量太低,国家缺乏有现实指导意义的教学大纲,教练没有系统的人体学、运动学、心理学等知识。他说:“第一个问题尤其突出,对足球人才的负面影响最严重。这个问题不解决,‘金字塔’永远不牢固。”
我们来看数据!
一项始于沈阳民间的调查显示,目前的10到13岁的小学生当中,家长希望自己孩子踢足球的人数只有4%;同样在这次调查里,家长支持孩子打篮球的人数超过了21%。来自辽宁省足协的数据显示,在过去的2005年省足协注册的运动员人数只有721名,如果除去职业队和成年队的球员,青少年球员的注册人数只有不到600人,而在2001年青少年的注册人数超过了2000人。
数据总是让人触目惊心!比数据更惊心的是现实!从1995年开始,足球学校开始大批上马代替了传统的业余体校。过去的10年里,中国的青少年足球发展几乎被足球学校把持。但这是什么样的10年啊!10年过后,当年大批临时成立的足校已经解体,剩下的也在苦苦支撑。10年过后,基层的青少年足球基础几乎被破坏殆尽。不客气地说,过去的10年是对中国足球青少年竭泽而渔的10年,是杀鸡取卵的10年。
不止一位采访对象对记者提起未来的担忧:“现在足协眼光只盯着2008年奥运会,但一个现实问题是,08奥运会之后怎么办?”一个并不算耸人听闻的结论是,08之后中国足球将面临无人来踢的局面!
一些地方足协已经开始认识到了93年龄组的尴尬。辽宁足协今年举办了省运会,按照规定省运会的足球比赛应该是89年龄组的球员参加。为了扶持93年龄组的球员,省足协特意增加了93年龄组的比赛。7人制的比赛最后竟然只有8支球队报名参加,组织比赛的辽宁省足协官员宋雪松对记者说:“不是我们不想办11人比赛,而是人数上确实无法保证,93年龄组的足球人口确实减少得非常厉害。”而仅仅在4年之前,辽宁省足协曾经同样组织过12岁年龄组的全省比赛,当时是11人的大场比赛,报名的球队竟然有10多支,那是89年龄组的盛况,也是中国职业足球高峰期内最后一批青少年的人材高峰。
尴尬不仅仅存在于地方足协。郭炳颜是中国足协青少部的官员,进入足协四年来他一直负责组织国青队。他先后参加了83、85和现在87年龄组国青队的组建。他对记者说:“83年龄组当时我只赶上了个尾巴,85和87年龄组我参加了全部的挑选过程。这两支球队都是从全国1000多人里面选出来的,都说这两批出人多,人数是保证啊。接下来89、90这一批应该也不会错,人数也不少。”但提到93年龄组,郭炳颜却没有这么乐观:“具体情况现在还不是很明朗,但我了解的是这批队员的人数绝对没有前几批多,再想从1000多人里挑出一支队的情况肯定是不会有了,我现在就担心到时候别可供挑选的人只有二三百人。”
而在各个足球学校里,93年龄组也几乎是一个尴尬的年龄段。以往这个年龄段早就应该独立组队了。但因为人数太少,很多93年龄组的球员还只能混在91、92年龄段的球员当中。
<<我国青少年足球学校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一书作者:陈浩,杨一民就明确指出::市场机制下的足球学校青少年后备人才——足球培养模式存在着诸多弊端,而理想的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是"让足球回归学校"。.
而让足球回归学校的前提是要么创造一个像巴西阿根廷那样的举国爱足球的大环境,或者是中国的学生们没有很大的就业压力,有非常充足的时间去踢足球来培养足球爱好!那么在今天的中国,这可能吗?
三:中国足协是受市场经济影响多一些还是计划经济影响多一些呢?
我提出这个问题,大家自然心里有数!现在中国整个国家都是市场经济体制了,但还不是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而是官僚资本为主的市场经济,在足球领域,官僚资本主义尤其明显!中国足协自己捞钱排斥民间资本可是一把好手!不需要我来找资料证明了吧?
而中国足协的官僚主义,这也是路人皆知的事情。别的足协内幕且不提,只说说足协的领导人。市场化后的首任足协主席,技术官僚王俊生搞的“甲A"(假A)时代,丑闻百出,但是到了王俊生的继任者阎世铎,阎世铎却是一个政客,一心为了出政绩,不顾所有人反对,把职业联赛停止升降级好几年,把“甲A"废掉,搞了一个“中超”。没有最差,只有更差!阎世铎差,他的继任者秘书出身的谢亚龙比他还差,阎世铎好大喜功,但也想出成绩的,而写《孙悟空的产权归谁?》的谢亚龙却一门心思的躲在办公室里揣摩体育总局领导的“上意”,只想着怎么推卸责任,三年换了多少主教练?至于专家的建议,媒体,球迷的呼声统统被忽视!
这就是官僚主义!这些也是“市场派”人士猛烈攻击“中国足球体制”的一个重要方面。
对于中国足球现在的种种问题,市场派人士总说是市场化初期的副产品,那么中国足球的市场话改革多少年才可以成功改掉这些副产品呢?30年,50年还是100年?就和某些人说的一样“社会主义的初期阶段还要100年”,谁知道不是200年呢?
总之: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中国的足球俱乐部不断退出,联赛水平不断下降,青少年不断离开足球,中国足球的水平只会越来越差!而只有“倒退”到社会主义体制下改革,才是中国足球最合适的也是唯一出路!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