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社进”“公进”还是“资进”“私进”?

2025-02-20 深度解析 评论 阅读

“社进”“公进”还是“资进”“私进”?

——谈执政党的立场与路线

杨福清

是“国进民退”还是“民进国退”?这是我国改革三十年之后的今天,全国人民都十分关注的问题。谁都知道,“国进”的实质就是“公进”、“社进”;“民进”的实质就是“私进”、“资进”。这就是说,中国改革的道路是走社会主义还是走资本主义的问题;是靠劳动公平发展社会生产力还是靠资本剥削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民间争论,专家学者也争论,国家高层还有争论。而执政党的高层对这个问题是否也有争论?我们现在还看不清楚。但可以断定,对于这个事关改革方向,事关发展道路的大是大非问题,对执政党来说,肯定是一个无法回避必须面对,并立即做出反映的问题。  

3月2日,全国政协赵启正在新闻发布会上说,当前中国不存在“国进民退”的问题。他提供了2009年的几组数字,以表明不存在“国进民退”,相反证明,实际上是在“国退民进”。看来问题是明白的:“国退民进”很乐观,“国进民退”不存在。但是,对于今后的发展方向,是“公进”还是“私进”,是“社进”还是“资进”?他没有表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因为这个问题最终要取决于中国的执政党,而不取决于人民政协。也就是说,如果执政党的立场站在“民进(私进)”一方,就决定中国将走资本主义道路;站在“国进”立场一方,就决定中国要走社会主义道路。  

中间道路是否存在呢?——如果中国共产党仅从“执政”意义出发,不问“姓资姓社”,无论“国进”、“民进”、“公进”、“私进”,都可以不表态,只要保住执政地位就不管其他;或者是既不站在劳动者立场,也不站在资本家立场,执政的任务就是“调合”二者关系,而把二者之间矛盾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并从中得到劳资双方的“一致拥护”?  

至此,人们不禁想起了中国共产党最新的一次会议——十七届四中全会。其公报中曾有这样一段话:“党内也存在不少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削弱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严重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严重影响执政地位巩固和执政使命实现,必须引起全党警醒,抓紧加以解决。”这里重点提的是党的“性质”、“宗旨”和“使命”六个字。而这六个字,在“国进”、“民进”、“公进”、“私进”、“社进”、“资进”当中,将站在何者立场,所持何种观点,向何方向,走何道路上至关重要!  

这里还是三个立场:一是劳动立场,二是资本立场,三是中间立场。那么我断定:第一立场会得到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拥护;第二立场会得到少数资本家的拥护;第三立场的结果是劳动者和资本家都不拥护。这是因为:代表一切就等于什么都不代表;什么都是宗旨就等于没有宗旨;站在一切立场就等于没有立场——如果中国共产党是这样的党,还谈什么“执政”?又凭什么“执政”?  

中国共产党应当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的党性,就应当是无产阶级的阶级性,党的宗旨一开始就确定为实现共产主义,党的使命就是消灭剥削,消灭私有制,在实现共产主义之前,要以劳动为社会的公平尺度,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以保证按劳分配,人人平等。  

所谓“发展生产力”,也一定要靠劳动去发展,而不能靠资本去发展。“劳动创造价值,价值转化资本,资本占有劳动”的社会,不符合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不是中国共产党的党性立场,不是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和宗旨。  

所以,在当前这场围绕“国进民退”还是“民进国退”的两个方向、两条道路、两条路线的斗争中,中国共产党无论从广大劳动人民利益出发,还是从执政地位出发,都必须坚定地、旗帜鲜明地站在“公进私退”的立场,站在“社进资退”的立场,坚持“国进民退”,反对“民进国退”。这是全国广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劳动的知识分子阶层所一致拥护和期盼的。  

2010年3月5日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