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担忧”的合唱要干什么

2025-02-19 深度解析 评论 阅读

“担忧”的合唱要干什么

云淡水暖

  这几天,在春节将至的氛围中,一曲不寻常的合唱骤然响起,合唱的曲名看起来叫做“担忧”,合唱的参加者,均为不凡之人,有因“为改革鼓与呼”而成名成功登入庙堂,退隐后而再次大声谓“继续为改革鼓与呼”者;有经济学界公认的“泰斗级”大师,“看不见的手”的高举者;有政界最高级别的高校的教授、主任;还有众多“掌握先进生产力”的企业家、企业主们,这样的一些群体,照理是处于主流话语平台,财富平台的顶端,起码衣食无忧,甚至宝马香车,纸醉金迷,那其们为什么要“担忧”呢,因为“分化”,不是为“分化”与否,而是为有讲“分化”的声音,于是,合唱开始了,而这合唱是“多声部”的。

  第一部主旋律——“社会差距是好事 中国根本不存在两极分化”。

  领唱者:刘吉,自诩要“继续为改革鼓与呼”的前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市体改委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执行院长,现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名誉院长。

  范例音符:被人为炒作的基尼系数,成了某些一直以来反对改革的人做文章的幌子,他说自己忧心忡忡。从1990年代中后期开始提及的贫富差距问题,刘吉认为,“炒作”这个话题违背了现实,更违背了邓小平理论。什么是弱势群体?弱势群体就是生产力落后的人群,没有掌握先进生产技能,在市场经济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嘛。当然,社会主义首先要保持他们有温饱生活,至少是保持一个人道主义的生活水平。(《南方周末》“社会差距是好事 中国根本不存在两极分化”)

  第二声部主旋律——“我对把社会分为精英和草根人群表示担忧”

  领唱者:吴敬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经济学界的泰斗,“脊梁”、“良心”。

  范例音符:我对于最近流行的分析感觉到非常的怀疑,就是说现在我们社会有两种(人群),一种叫精英,一种叫草根,或者叫大众,我对这种分析表示担忧。(《第一财经日报》)

  第三声部主旋律——“过度渲染差距对社会有害”

  领唱者:王东京,中央党校经济学部主任。

  范例音符:当下学界关注的重心,似乎只在收入差距方面。没想到的是,有人根据中国的基尼系数得出“两极分化”的结论。但我不明白,过度地张扬“差距”,对社会和谐的好处在哪里?中央提出“注重公平”,无论如何,是要提升国民的幸福感,促进社会和谐,而不是搞贫富对立。(《人民日报海外版》)

  第四中音声部主旋律——“六成私营企业主自我定位为社会中等阶层”。

  群体合唱者:中国第七次全国私营企业抽样调查。

  范例音符: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会长保育钧代表私营企业主发声说,百分之六十以上的私营企业主把自己定位为社会的中等阶层,他们的政治态度表现出明显的利益特征,他们认为自己是改革开放政策的直接受益者,他们从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体会到,只有安定和谐,才能有自身的持续发展,因而从心底里支持构建和谐社会,他们渴望得到社会的理解,与社会其他成员和睦相处的愿望很强烈。(《中国新闻网》)

  整个听来,此合唱的确符合一种“担忧”的主要元素,而“担忧”的旋律特征又各不相同,第一声部与第二声部采用的是“不承认”手法,或斩钉截铁地断言,“根本不存在”,或说是因为“分析”、“分为”(不是客观的“分为”,而是“人为”地分为)产生的“幻觉”。第三声部采用“中庸”的元素,大概是不得不承认“存在差距”,但不宜“过度渲染”,更不承认“分化”。第四声部部采用悲情元素,以“中等”自居,表示姿态之友善可掬,“因而从心底里支持构建和谐社会,他们渴望得到社会的理解,与社会其他成员和睦相处的愿望很强烈。”

  在草民看来,尽管充满了“担忧”,但此部合唱“作品”是极为不完美的,因为它缺少了参与人数最多,最需要发出诉求之音的那个声部,就是占人口总数95%以上的劳动阶层,也就是第一声部领唱者刘吉所称的“弱势群体就是生产力落后的人群”,这个声部的特征是典型的“低音部”,甚至是无声的在唱着。而他们的“担忧”是那样的具体。是那样的紧迫,有时候那担忧已经到了绝望的境地,那也许是下一餐的饭钱,也许是病痛之中的药费,也许是孩子开学的学费,或许是立足安身的陋室。

  有声的“担忧”合唱,像是无病呻吟,又像是杞人忧天,而真正应当关注的,是无以发声的那个群体的“合唱”,草民记得有句话叫做“于无声处…”。

标签:社会   合唱   担忧   中国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