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别再添乱了,“皇甫平”先生!
别再添乱了,“皇甫平”先生!(修改补充稿)
水生
在2006年2月23日《南方周末》发表的“《改革不可动摇》发表前后——与‘皇甫平’对话”一文中,不甘寂寞的皇甫平(周瑞金)先生再次语出惊人。先生声称,因为用了“皇甫平”这个署名,“我在文章中真正想表达的意图反而被部分遮蔽了。我想说的就是,对改革反思的各种意见不应该导入姓‘资’姓‘社’的制度之争,而应该是改革如何深入的问题。”说实话,经过前一段时间网上的辩论,笔者本来对皇甫平先生的“高论”已不再感兴趣,但看了这一段话,实在让人忍不住再说几句。
想当年,皇甫平先生可是“辅助”邓小平推动改革的“功臣”。皇甫平不会不知道邓小平关于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这样的初衷,也不会不知道邓小平所一贯坚持的“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要建立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不会不知道邓小平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论述,以及“如果”要是出现了“两极分化”,就是改革失败了的论述。皇甫平先生也明明知道邓小平所说的不要去争论“姓资”还是“姓社”是针对当时“计划”和“市场”之争所说,而不是针对整个“改革”所说。邓小平所提出的“改革”当然姓“社”。
现在皇甫平却偏要提出“对改革反思的各种意见不应该导入姓‘资’姓‘社’的制度之争”。但笔者以为,“改革”究竟是姓“社”还是姓“资”之争正是由一些主流精英们要改变中国改革的初衷而引起的。不正是你和一些主流精英们有意将明明是姓“社”的改革篡改成“市场化改革”,而且还是一切“以资为本”的“泛市场化改革”。由此,这种“泛市场化改革”将中国转变成了连“官位”和“学位”什么都能买卖的“大市场”;将大量属于“全民所有”的“公有资产”转变成了少数人的“私有财产”;“泛市场化改革”以转变职工“身份”为名,将绝大多数人转变成了受“资本”所雇用的劳动者,完全扭曲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生产关系,将全体劳动者重新置于“资本”的统治之下,让贫富差距迅速扩大,两极分化日益严重,人为地重新制造了“劳动”和“资本”之间的对立,从而导致中国社会出现了一系列负面后果。究竟是别人纠缠于姓“资”姓“社”,还是你们不让改革姓“社”?你皇甫平究竟是在坚持邓小平的改革开放路线,还是已经完全背叛了邓小平理论所坚持的基本原则?
皇甫平还自翊,“我的文章是按照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写的,也符合‘十一五’规划。当年我是赞同邓小平讲话精神,而这次是符合中央的文件精神。”那么,皇甫平也不会不知道现在要建设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今年的一号文件又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中央的文件哪次不提“社会主义”四个字?更不用说,中共党章和国家的宪法到目前为止又有谁说过不要提“社会主义”四个字了?你自已本人不是也在说,“以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目标的改革,是一场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探索”吗?莫非你自已说的话也不算数?要不就是在你心目中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压根就是“挂羊头卖狗肉”?
对前一段时期的“改革”进行反思,理所当然地也包括对改革目标、方向和路径的反思。只有这样,这种反思才具有历史性的重要意义,中国的下一步改革才能真正沿着正确的方向和轨道继续深化。笔者真不知身为共产党员、曾担任过人民日报副总编辑的周瑞金为何如此惧怕人们讨论改革是否应当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问题。不搞清“方向”,改革如何进行“深化”?如果皇甫平先生认为自已才是真正主张搞“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话,不妨就对记者详细谈谈,在你心目中的“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是应该“以资为本”还是“以人为本”?是应该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还是以“私有制”和“按资分配”为主?“劳动者”和“投资者”究竟应该是一个什么关系?即便是要坚持“资本主义”,如果皇甫平先生能够明明白白地说出来,不要“犹抱琵琶半遮面”,或许还有点说服力。想必大家心中都很清楚,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尤其是近十几年来的“改革”,究竟是让中国离“社会主义”更近了还是更远了?如果连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什么都搞不清楚,又如何能搞好“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呢?
不过,以笔者所见,皇甫平先生也大可不必为目前大家对改革的反思忧心,也不必再自告奋勇地出来发挥什么“余热”了。你这次的《改革不可动摇》一文对社会的负面效果已经够大的了,不要再以自已一贯正确自居而出来指手划脚了。斗转星移,物是人非,从实际效果看,你那种自以为是的教训式口吻只能更加给“改革”丢脸,更加激化社会情绪。你不是在给现任领导人排忧解难,而分明是在给现任领导加压添乱。笔者奉劝皇甫平先生还是保重身体,安度晚年的好。当然,这并不是说不让皇甫平先生说话,但无论如何也无须您冲到第一线啊!长江后浪推前浪,无论是对前二十多年改革功过的评价,还是对今后的改革道路如何走法,自有后来人去办,放心吧,历史一定会继续走下去的。
2006年2月25日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