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本山对吴敬琏《中国作为穷债主每年大量补贴美国早该发现这个问题》一文的批注
“赵本山”对吴敬琏教授《中国作为穷债主每年大量补贴美国早该发现这个问题》一文的批注
《中国作为穷债主每年大量补贴美国早该发现这个问题》
吴敬琏
21世纪经济报道 2008年9月27日
经济模式和资本市场,这两个概念看上去距离很远,我却试图把两者联系起来。(吴教授,您甭却试图啦,要我看,经济模式和资本市场它俩是娘儿俩。)我总的看法是:如果我们的增长模式(嘛增长模式?是经济增长模式还是人口增长模式,是产品增长模式还是商品增长模式?哦,经济增长模式?那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增长模式还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增长模式?是粗放经营的增长模式还是集约经营的增长模式?是美国的经济增长模式还是日本的经济增长模式?是韩国的经济增长模式还是拉美国的经济增长模式?是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还是低碳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列宁的经济增长模式还是斯大林的经济增长模式?是毛泽东的经济增长模式还是邓小平的经济增长模式?是赵紫阳的经济增长模式还是您吴敬琏的经济增长模式?)不转变,那么,由流动性过剩转向流动性短缺,将是转瞬间的事。(那肯定要转变!不过什么经济增长模式转变能比“瞬间”的速度还快,您吴教授得给咱念叨念叨!我感觉吧,这玩意儿挺重要的,是不是来不及了?)我的论点可以概括成为三句俗语,第一句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第二句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第三句话是“强身健体,自求多福”。
以美国为核心的国际金融体系存在根本性问题
去年以来,美国爆发了次贷危机,我国的通货膨胀加剧,股市房市摇摇欲坠,企业成本上升,出口企业定单减少,等等,出现了很多问题。有人认为这是突然爆发的,但我认为不是这样,现在的局面可说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吴教授您说的太对了!都二三十年了,他们好像一直都不听您的。)
全球金融系统存在的问题由来已久。国外学者关于世界金融系统出了大问题的议论,我至少听了10年。(那以美国为核心的国际金融体系存在根本性问题你是十年前知道了,咋不告诉咱哪。)美国在世界金融体系当中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但它有一个根本问题,就是储蓄率太低,从来没有超过10%。这样低的储蓄率怎么维持经济的运转呢?(印钱呗,这玩意儿地球人都知道!)美国政府是利用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特性,大量发行美元,以这种方法借全世界的钱来投资和消费,维持美国居民很高的生活水平。这就造成了全世界的流动性泛滥,而美国则把自身的经济问题,转嫁给了其他国家。
美元大量发行,就会贬值,所有持有美元的国家都承担了贬值的损失。(嘿!那咱手里那不老少的美元不就不值钱啦?)格林斯潘在任期间,就反复用大量发行美元的办法来支撑美国的繁荣。格林斯潘曾引用耶鲁大学席勒教授的说法,把这种繁荣概括为“非理性繁荣”。美国股市一下跌,格林斯潘就转向扩张性的货币政策。美国在电子商务领域不断创新,催生了网络泡沫;网络泡沫破灭后,又出现了金融创新,次贷就是重要的金融创新,(创新不是好事儿吗?我打二三十岁起,就天天听你们喊创新创新的,创新又不好啦?)每次都是采用信用扩张的办法,把市场撑起来。这种状况是高处不胜寒,泡沫总有一天要破,泡沫越大,破裂产生的震荡就越大。
美国的问题是世界国际金融体系里的根本性问题,迄今为止,好像还没有好的办法可以解决。(那您吴教授给他们支个招嘛,美国不会不给钱吧?)美国一些有责任心的经济学家、政治学家都曾表示,美国这样的发展模式,不但会害了自己,而且会害整个世界。但这种观点并没有使实际状况产生多大的改观。而其他国家的人也没有想到办法,去改善现有的国际金融秩序。(吴教授,您肯定有办法,真不行咱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办法拿给他试试?)现在的局面,就是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金融系统崩溃的结果。
我们是美国的债主,(咱啥时候成美国的债主了,你咋不跟咱说呢。)作为一个穷国,(咱啥时候又成了穷国啦,吴教授呢可不能胡说呀,咱们改革开放都30年了,咋改成穷国了)每年大量补贴美国人的高水平生活。我们早就应该发现这个问题,现在我们要有自己的应对策略。(吴教授,你早就应该发现这个问题,那咋没发现呢?)
在美国金融陷入严重危机的情况下,有人说,我们应该脱离美元,或者建立人民币的货币区,这也许是可以努力的方向。但我也许比较消极,我认为,尽管应该为人民币地位的提升做出努力,但短期恐怕还不能马上做到,这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吴教授,咱说话咋也许也许的,您今儿早起没吃饭哪?“恐怕”个啥玩意儿,有你吴教授一天,咱啥也不怕!)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