佰骥:语言艺术与台湾“公投”
以笔者来理解,大陆自改革开放后所提出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以及对国境领土纠纷所提出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等一系列的政策,其立足于宁人息事,不予人交恶的“和平”思想。至于能不能换来和平,笔者认为是能够的。我们中国有句形容人宽容的话,叫“打不还手、骂不还口”,这种态度自然会导致一个巴掌拍不响,换来和平并不是很难做到。但其中有一个问题出来了,如果一味软弱妥协,那么面子上就会挂不住,国内民众面前更不好交代,不管如何地代表这个国家方方面面,但民众自尊心是很难能够让人任意代表的。怨气、怒气会随着长期的积累而趋向危险的临界点。同时国外对我国的政策也会随着“和平”试探,而逐步地撑大胃口。如果要做到各方面的平衡,最合适的就是需要有语言艺术。如何把国外越撑越大的胃口,从语言描述上缩小下来。如何把面子从语言上挣回来。做到既不使得事实上的“和平”失去,而又不至于国内群情激愤,这些就需要有语言艺术,以及相关的策略。
我们如果从历史来看,台湾“统独公投”对于过去所有的实质问题,并没有任何的影响。一般构成一个独立的政权的要素,如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所有的一切台湾都具备。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台湾成为了国民党败退大陆后的政权延续,国民党与共产党本来就是两个政权,决定胜负的主要关键是政治的最高形式——战争,从绝对意义上讲台湾问题是内战的继续。我们可以从建国后大陆与台湾对双方的态度中就可以看出来,大陆从没有说过要和平统一台湾,台湾也从没说过要和平光复大陆。因为历史事实证明,和平的基础在双方力量此消彼长中随意地变换着,和平从来都是这两个政权的工具,哪怕是明天调兵开战,为了争取时间,双方也会喊上几句“和平”来麻痹对方,所以这两个政权立足的基础是消灭对方,不存在和平,和平只是工具,并不是信念或者政策。但这种情况自大陆改革开放后逐渐地开始转变,也就是说“和平”成为了大陆的信念或者政策,尤其以近二十年来越来越多地深入到国策应用中。
1949年后,大陆政权不认为台湾可以和平解决,也并不排除台湾可以和平解决,其立足为“一定解放”的政策,是尽一切力量完成这个任务,没有附加任何条件,其目的就是解放台湾,或者说是完成统一,和平与武力是选择的工具,目标是锁定的,是咬死的。毛泽东临终前说过那么一段话,他说,“我一生干了两件事:一是与蒋介石斗了那么几十年,把他赶到那么几个海岛上去了。。。。。。只有那么几个人,在我耳边叽叽喳喳,无非是让我及早收回那几个海岛罢了。”以上可见,收回几个海岛是毛泽东一生中所要干或者正在干的事情之一。从语气中可以看出,是他一生中尚未完成,但很自信能够完成的事情。
“一定解放”到“和平统一”直至到“一国两制”,这里是一个过程,也就是在“解放”的目标里设定了条件,“一定解放”是无条件的。第一个条件出现为“和平统一”。后为“一国两制”,是向有“条件”逐步地转向,当然将来也并不能排除再加上另外的条件。
现在看来,台湾那边公投几乎已经无疑义,公投能改变事实的一切吗?不会,因为事实台湾是独立的,如果不是独立的,那么当初共产党大可命令国民党立即缴枪,那来现在这等麻烦?事实,本来就是一直独立的。公投,对这些所有本质不会改变。和平也好,武力也好,在过去是手段,为了完成统一的手段,打可以马上打,不需要发出警告,甚至不需要瞄一下美国的脸色。其实美国当初也很清楚,肯定是要打的,毛泽东共产党是说打就打的,甚至不说也可能打的,联合国根本无力,也无法左右这种局面。当初国民党本来就在联合国里面,还不是被打得逃到了台湾,所以甚至于台湾加不加入联合国也不是主要问题。
这种情况的改变是在毛泽东去世之后,其后统一的条件越来越多,后来还产生了“底线”说,其实当初是没有“底线”的,你要独立就独立吧,不在乎国民党蒋介石宣布独立。反正横竖统一,武力也好,和平也好,不过是手段,不是信念。也就是说,武力条件一到,马上进攻,和平条件一到,马上谈判。和平统一,对当初来说也就是对方自动缴械。所有的目标死死地锁定住统一。但显然,当初根本的立足点是武力,因为和平统一根本没有条件,那么将来会有条件吗?笔者认为也不可能有,中国历史上的所有具备一定实力的独立政权,都是以武力统一告终,几乎没有自动缴械的先例。
台湾“公投”,实质上所有事物都不会改变,现状更不会改变,那么其它影响有没有呢?笔者认为还是有的,就如标题所言,那就是“尴尬”。首先会挑战对于“和平”理念的说法。笔者认为未必开战,但硬话肯定是要说的,可能说得气氛异常紧张,大有马上开战的可能,否则如何向国人交代?如何平息国内的怨气与怒火?但从以往的做法来看,都可以归类为语言艺术。
读者们其实不妨这样想,按照邓小平先生对领土纠纷“让后代解决”的指示,那么是否存在后代让后代解决的可能性?比如,此事让笔者做决断的话,笔者肯定利用语言艺术而化解这种危机,笔者可以把形势从气氛上宣扬得立即开战,而哪怕对方稍微的一丝松动,都可以成为笔者胜利的标志。比如经过笔者努力,联合国予以断然否认,说明笔者胜利,皆大欢喜。又比如,台湾当局迫于压力宣布为试探性“公投”,那不就又是一个台阶?
反之,任何一个读者来处理这事情,我认为多数人会选择高调喊打,喊到自己退休,让后面的接班人去解决,而接班人会继续喊到自己退休,让接班人去解决,这个预想其实不难得到。所以从无条件到有条件之后,特别是“底线论”的出现,我们就应该清楚事情的结果。底线是什么呢?其实就是松紧带。尴尬是无法避免的,本来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现状,结果被摆上了那么一道,心里自然不会舒服。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