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涌:“吴市场”=对平民百姓的掠夺
“吴市场”为什么反市场 薛涌
2007-03-07
最近在全国政协经济组的小组讨论上,主流经济学家吴敬琏表示,城市化过程并不是房主自己创造的价值,因此城市拆迁补偿不应按市场价进行。
这位有“吴市场”之誉的“主流”,许多观点不为老百姓接受。这是可以理解的。只要他坚持他的哲学,能够自圆其说,我们宁愿相信他固守自己的学术信仰和良知,大家只是意见不同而已。但是,当他一旦抛弃自己一贯的哲学,突然反起市场来,我们就不免要让人问个究竟。
“吴市场”表面的理由冠冕堂皇:一家居民住的地方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突然变得值钱了,官家商家看中这块地,要这家走人。但是,给补偿时,按这个地盘的市场价值给是不对的。因为这地方的价钱,是城市发展给抬起来的,不是这家居民之功。他们凭什么独占利润?言下之意,还是由政府或者开发商定价吧。
我们不妨把这个道理按“吴市场”的逻辑归纳一下:对拆迁户所占地皮的购买力,是全民创造的,利润不能算在拆迁户头上。那么,什么东西的购买力不是全民创造的呢?照这个说法,你造汽车,作彩电,价格都不能自己定了,利润不能算自己的,也没有什么产权可言了。我们不妨顺着这个逻辑再往下推:房地产的价格,不应该由市场定,应该由国家定。为什么?因为经济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老百姓买得起房子。换三十年前,两万块的独居也没有人买得起。可见,房地产价格上涨,是全民的贡献,怎么能让房地产商把利润独吞?再有,如今民工纷纷出去打工,维持着中国的经济奇迹。他们的流动给铁路运输造成了巨大的涨价压力。可是,如果他们全不外出,铁路就没有那么多人运了。可见,铁路票价的水平也是全民经济发展的果实,怎么能让铁路公司把利润独吞?所以春运的票价要国家定,不应该涨价。然而,几天前,怎么“吴市场”自己出来说春运不让涨价是违反市场规律呢?他怎么不照一个逻辑说话呢?
主流经济学家们的主张其实并不复杂,不妨归纳一下:第一,尊重市场规律的。第二,保护产权。第三,政府尽量从经济领域退出。对这些我都支持。我所不支持的,是他们不能把自己的逻辑坚持始终,只为有权有势的说话,并不时给老百姓下套。
众所周知,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过渡,大家的起跑线不一样,绝对公平不可能。我们不能等到大家都站在一条起跑线以后再改革。或者说,改革赶早不赶完,社会公平要逐渐实现。我想主流经济学家都同意这一点吧。举例来说,改革开始时,有人恰巧有关系,靠着关系赚了不少钱;有的脑筋特别聪明,钻了制度的空子发了大财,但没有犯法。当然,也有些小民百姓,无权无势,也没有超常的大脑,但是,自己住的房子,突然被高级商业区和金融中心包围,变得值钱了。为什么不能在拆迁时按市场价进行补偿呢?在以“吴市场”为代表的主流经济学家们看来,你要是个什么部长的儿子,靠关系在商品经济中发了,你要是钻制度的漏洞,成了企业家了,你们的产权都应该受到保护。社会要容忍一些人赶上了运气。可是,你要是住在棚户区的小民百姓,却不容许你有任何运气:你也配!让你走你就走。别看着市场为自己的房子讨价还价。那市场根本就不属于你的!
我在北京住时,就见过“吴市场”的拆迁逻辑是怎么运作的。我家边上,在八十年代中期突然变成个闹市区。几个大杂院正好临街。于是,居民打开临街的墙开店,生意极火。其中街角一个洗相铺,天天门口排队。其实那个铺子只是个门脸儿,临街开个窗口,设个柜台,柜台后仅有站一个人的空间。再后面是个帘子,帘子后门的空间只能放一张双人床。一对年轻夫妻就这么创业,这么生活。看看这些,你不能不佩服中国的小老百姓的聪明才智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也不难理解中国这四分之一世纪经济为什么起飞。我当时是个大学毕业的记者,对彩色洗相的市场潜力一无所知。人家则一下子捕捉到了商机。要是这些小老百姓的产权能够保护,他们的生意就会作大,日后说不定发展成连锁店,成为一个销售王国。
结果呢,一纸拆迁令,一条街的居民都得走人。地段的商业价值不算,那几个棚户式的房子能值几个钱?我听居民在那里骂:刚刚作起来生意,全把我们装到郊外的桶子楼里,让人家还有什么生路?
这种不按市场价值补偿的拆迁,不仅毁了许多小民百姓的生意,毁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真正引擎,也破坏了城市的有机性。因为拆迁的成本被非市场的行政手段压得太低,一些地方政府就拆迁上瘾。市中心大量居住用地被拆迁来盖高级写字楼,豪华公寓,原来在那里世代居住了几十年的居民被赶到远郊。他们不仅上班远了,而且通勤造成的交通压力使公路不断扩张,侵占了居住用地。这样,地皮推着房价不停地涨。
更糟的是,政府一旦有了不按市场价格补偿拆迁的权力,政府的权力就变得更大,更不受监督。政府可以轻易把一片地一圈,转手就批给关系好的开发商,根本不必计算成本。这样官商一体,造就了一大批一夜暴富的房地产大亨。这就是“吴市场”的“市场”。这就是对平民百姓的掠夺。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