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极端市场化”是人类公敌

2025-02-13 深度解析 评论 阅读

“民族认同”是良性根基,“自由市场化”是人类公敌!
——人类文明承续良性规则浅析

必须承认,本文的标题是一个论断。在没有调研支撑、逻辑推理或规律论证过程证明之前,则是并不可取的“武断”。尽管本文标题所对应论断于民族精神而言是积极和正面的(因为在中国改革二十多年来已然委实累积了不少问题和矛盾的今天,其鞭策和警醒作用一览无遗),但是其政治现实性,却要求我们必须去借助事物演进逻辑和社会规律去论证其切实性。

所以,在本人近年来为之所作的“中国民营经济本色”、“三农问题”、“学术腐败”、“引资狂想”、“娱乐业实态”、“文凭病毒”、“傀儡经济”和“深圳边缘淘金族生存时态”等若干调研并未赢得足够社会认同的前提下,我今天决定公然对其展开唯物立场上的再现和逻辑解读,以及伴随“全球资本主义一体化”的2006中国现实发展环境条件下的“规律论证”,来进一步证明本人该论断的善意性、科学性和正确性。至于论证结果是否可以成立,看客们不妨明辨之。

顾名思义,“中华文明”即中华人民共和国这片土地上明确记载着的新文化。其进步与否表现于自然状态下的客观世界,即时代所倡导的风尚于前是否有创新、突破或超越。所以,要想深刻揭示近社会主义新中国体制下“中华文明”的良性定律,我们应该看看这些年都倡导过什么时尚——由于清朝被推翻开始系统和累计起来的“社会主义新中国”是中华文明的最新制高点,我们权且从新中国成立后说起。

据初步考证,从新中国成立到到目前的57年里,中国社会内主要提倡过如下一些风尚,其余未提及的绝大部分都存在与其相似或包含其内的特征:

1、建造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以利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较易于克服困难,较快地建设我国的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党和国家较为巩固,较为能够经受风险。

该文明提出背景为:1957年,作为“发展目标”由毛泽东同志提出。其不仅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及发展方向,也帮助中国人民建立了信心和希望。

2、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三大作风”。

该文明提出背景为:毛泽东同志解放后总结我们党成功建设的经验时概括。其作为明确的指导方针,帮助众多党内外人士消除了困惑,使国家处处焕发勃勃生机。

3、“两个务必”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该文明提出背景为: 1939年5月1日,毛泽东同志就在《国民精神总动员的政治方向》一文中告诫我们:“我们民族历来有一种艰苦奋斗的作风,我们要把它发扬起来。”

1945年4月23日,毛泽东同志在《两个中国之命运》一文中强调指出:“我们应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

1949年3月,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进一步地把中华民族素有的、经过中国共产党继承发扬和光大升华了的“艰苦奋斗”传统和“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精神,高度概括为我们全党必须坚持做到的“两个务必”,要求我们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以上两种文化均随“学习雷锋”等活动超越党政文明成了社会风尚。

4、真民主——让人民来监督政府

该文明提出背景为:1945年7月,毛泽东同志在回答黄炎培先生关于共产党如何跳出先兴后衰的周期率问题时说:“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个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由于至今没有找出更为科学的“跳出周期率”途径,新中国成立后的30多年里中国始终在探讨实现方略,而且为之付出了极大的社会代价——直至邓小平同志的“不争论”提出,社会方始进入“经济建设及发展”时期,其结果则是虽然在一定层度和某种层面上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政党生命力却不得已时常遭遇严峻考验。

5、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可以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其他的人,逐步达到共同富裕。

提出背景:由邓小平1985年10月23日会见美国时代公司组织的美国高级企业家代表团时提出,1986年3月28日在会见新西兰总理朗伊时,1986年8月19日-21日在天津听取汇报和进行视察的过程中均有强调,随后在国内外投机分子“倒把”需求扭曲下,成为掩盖剥削实质的“致富时尚”。

6、不管白猫黑猫,会捉老鼠就是好猫。

邓小平最早在正式场合阐述这一观点,是在1962年。在讨论到包产到户问题时,邓小平明确地表示了支持态度。他说:“恢复农业,群众相当多的提出分田。陈云同志作了调查,讲了些道理,意见是好的……现在是,所有形式中,农业是单干搞得好。不管白猫黑猫,在过渡时期,哪一种方法有利于恢复农业,就用哪一种方法……总之,要实事求是,不千篇一律。”

该论后来在改革开放初期“姓资姓社”争论过程中再次提出,在境内外投机分子的鼓噪下,中国社会由此进入“惟利是图”的“市侩时期”。

7、 天塌下来我也不怕,有大个的顶着

1984年,联邦德国总理科尔问他“长寿秘诀”,邓小平随意谈及,后被投机分子扭曲成了“不负责任”的借口,并因“利于赚钱”而成了时尚。

8、发展才是硬道理。我们的国家一定要发展,不发展就会受人欺负,发展才是硬道理。

提出背景:邓小平1992年1月29日,视察顺德珠江冰箱厂时提出。该论后来成了“市侩族”、经济违法犯罪分子的心灵级“尚方宝剑”,也使人们进入了以“钱”为唯一指针的疯狂钻营时期——结果,则是当前贫富分化愈显严重,公共利益日趋弱化,社会不稳定性逐年倍增。

9、“3个代表”重要思想——总是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提出背景:2000年2月21日至25日在广东考察工作期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的江泽民同志重点强调。由此,“三个代表”作为党政行为文化的实践和深化发展方向也可以说有了明确指引。2003年4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在全党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等工作,最终将之推广成了“时尚”。

然而,其运行情况截止目前而言却不理想:最近几年堪言“委实不低”的贪污、腐败、权力寻租和暴力执法现象发生频率,应该能充分说明——由于于切身利益关联不够明确或不够密切,围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相关学习、实践和讨论活动,仍然存在着部分已 “流于形式”之实。

10、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提出背景:2004年9月中旬,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第一次鲜明地提出和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命题,并把它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五项任务之一提到全党面前。

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主席在中央党校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全面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基本特征、重要原则及主要任务等。

“和谐社会”理念根植于“科学发展观”相关理论,由于于当前冷战与战争无处不在的国际局势存在极强的“政治公益性”,其产生了强大的国际影响。然而,由于其被日益汹涌的“实用主义”人文阻隔在了“即期利益”之外,其在中国仍然没能逃脱流于形式的命运。

11、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

提出背景:2006年3月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3月4日在政协民盟民进联组会上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讲话中,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的谈话中,均强调了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八荣八耻,目前在国内已产生十分广泛和强大的政治影响。然而由于其依旧没能解决自身与“即期利益”的矛盾关系,依然没能走出被既得利益者利用的“工具命运”。

由以上阶段时期的“文明作用规则”,以及不同阶段的“文明演进逻辑”描述和分析可以看出:改革开放前,尽管中国因可以理解的诸如起点低、经验少、技术落后、任务繁重等历史事实物质丰富度远不如现在,但由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中国政府始终致力于百姓生活水平和精神愉悦的政治使命,咬牙坚持于“两弹一星”等民族伟业奠基性时务,新中国成立来的多个阶段的民族凝聚力、团结度和战斗力都是尤为卓著的,从而印证了其文明承续良性度之出色。

反观改革开放后的多个历史时期,尽管我们的党和政府也甚为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也期待甚至渴望民族凝聚力、团结度和战斗力同步“物质丰富速度”地提高,但是其纵容甚至借“改革不动摇地”呼声带有“鼓励性”地对待贫富分化、信仰迷失、阶级对立、民生恶性、公共利益恶性等社会问题,还是让中华民族被“惟利是图”、“机会主义”和“信仰真空”等恶性人文渐趋泛滥的“改革大局”瓦解成了名副其实的“一盘散沙”,进而使得“财阀”、“官僚”、“主流精英”和“帝国殖民操纵者”及其等领导的“走资小网虫”们,因破坏文明承续风险与威胁的大幅度减低,而拥有了若干摧残“新文明生根并发展”土壤的“理所当然”狂想和行为动机——最终便使改革开放后的所有文明都流于了形式。而“官商勾结”、“内外勾结”、“金融资本相狼狈”、“减低工人和农民福利”、“既得利益阶层政策性优待”和借助税收、管理费等形式向工人和农民“过度索取”,这一“既得利益”和“存量资产”的运动逻辑,却依然大摇大摆地横行于“中华大地”。

毫无疑问,改革开放前后文明承续力偏差如此之大的原因,最能够让人心服的理由莫过于“主导改革开放进程的“自由化市场经济” 取向,以及其处处流淌着“野蛮”色彩的偏激式运动规则,瓦解甚至摧毁了民族认同”——又或者说:民族认同是文明承续的良性根基,“自由化市场经济”是民族公敌!民族如此,人类亦然!


独立经济及人文分析员
“中华良知堂”(www.cnhelper.com/bbs)主持:彭忠义
2007年10月10日

友情及责任联络:
13651084355(北京手机)
[email protected](email)
22761792(QQ)

标签:提出   社会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