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对“按劳分配”的曲解
警惕对“按劳分配”的曲解
广州求心经济研究所 党爱民 dammos 2010-4-28
按劳分配是马克思的基本主张,它的核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一切社会劳动产品全部按照劳动的多少来进行分配,多劳多得,不劳不得,二是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于是也就自然地排出了其他要素参与分配,劳动是分配的唯一参考标准,其他要素不参与分配。
按劳分配在实际实行过程中,有很多难以掌握的问题。于是实行改革,允许多要素参与分配,但同时又说什么“按劳分配为主”。但是,这时候的“按劳分配”就有点味道不对了。
打个比方说,有100个人,相互合作,每人每天生产1个饼,但要吃饱吃好吃满足的话,每人每天需要2个饼。由于大家都不够吃,于是鼓励大家积极发明创造。突然有个人叫刘能的人琢磨出了一种机器,刘能本人每天可以生产10个饼。如果完全平均分配,这个社会每人每天就可以得到约1.1个并饼。这样的话,社会就不会有创新的动力。如果实行按劳分配,刘能本人8小时睡觉,8小时参加公共劳动,其他8小时加班搞科研,一天按16小时计算,他每天可以得到2个饼。其实,即使这样,刘能本人也不满意,刘能最多是改善了生活,达到了小康。我们应当重奖刘能,“允许他先暴富起来”,我们还要选他当什么代表之类的。我们可以给刘能每天4个饼,其中两个他自己消费掉,另两个出口换美元,让他发财。这样的安排我看应该是可以了,社会也不乏创新的动力。这也可以看作是多要素参与参与分配。
问题在这里,刘能自己分到了4饼,还多余出来了6个饼,应当如何分配?如果刘能又投资造出了第二台机器,雇了一个人,雇的这个人也可以每天生产出10个饼,于是,全社会比以前多生产出了18个饼,刘能多拿了3个,剩余15饼,该如何分配?一种说法是按照“要素贡献”的大小参与分配,似乎是这15个饼应当全部归刘能,包括给刘能打工的那个人,也仍然是每天一个饼。这样的话,打工捞不到好处,还低三下四的,人家不来打工。于是刘能就会提高一点工资,每天给1个半的饼。这样一来,给刘能打工,可以迅速提高收入,于是大家争着抢着往刘能哪里跑,于是就出现了“民工潮”、“盲流”。
刘能的机器越来越多,现在已经有10台机器了,10台机器每天产出100个饼,其他90个人按传统作业方式生产,每天生产90个饼,社会的GDP大幅提升,升到了每天190,比原来增长了90%,经济一片欣欣向荣。10台机器,刘能请9个人,每天100个饼,每天发工资13.5,刘能自己放开肚皮吃,每天吃两个,于是还剩余84.5个饼,全部用于出口。出口的时间一长、货物量一多,我们这边常年贸易盈余,外汇储备大涨,流动性过剩,而人家进口的那边贸易逆差,债台高筑,爆发了经济危机。人家说,我们不进口那么多东西了,这边却骂人家“贸易保护”什么的,闹得双方不欢而散。
既然出口那么多,人家还不高兴,于是,这边帮刘能打工的人就提出加工资。这时候,刘能的代言人就站出来说:“以按劳分配为主。”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说,打工者的工资基本上还是按照没有机器的情况下劳动者的生产力水平(也就是所谓的劳动要素的贡献)来决定,“为主”的意思当然也包括给点实惠,但实惠不能太多,“实惠为辅”。这就是变了味的“按劳分配”,也是目前一些不怀好意的人强调“按劳分配”的险恶用心。“按劳分配”成了拿死工资的借口、不长工资的借口、低工资的借口。按劳分配成了收入不能增长的障碍。刘能一听加工资,背地里还骂道:“这些人想不劳而获。”刘能还威胁要关掉几台机器。很显然,刘能关掉机器以后,打工者的待遇会马上下降。所以,刘能牛的很!事实上,如果出口不畅,刘能真的要关机器,怎么办?
生产力发展了,需要的劳动量越来越少了,工作机会越来越少了,无法做到人人就业,尤其是如果机器人技术获得突破,生产过程就不需要人的劳动了,怎么办?人可以不劳动,但人要求过上好日子的愿望是天经地义的,你不能指责他们妄图“不劳而获”。因为我们要求“不劳而获”的这部分产品,本来就不是劳动创造的,没有道义上的负担。而作为刘能,也有义务为社会多做贡献,这才是刘能的前途所在。
可以用一个简单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也是大家熟悉的“按人发钱”。出口通道不畅了,就由政府印钞票,发给民众,把刘能的东西买下来。刘能数钱快乐,民众消费快乐,政府与民同乐。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