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可怜的吴敬琏

2025-02-16 深度解析 评论 阅读

可怜的吴敬琏

作者:何处散仙  

吴敬琏先生在中国经济界可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应当说在一段时间里堪称德高望重。但是,近一段时间以来,本人却越来越觉得他可怜。可怜什么?可怜他20多年在学术上没有任何进步。很想听听他对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美国和西方国家何以经济一路下滑有何评论,对中国经济形势和下一步走势有何高见,可总也听不着。前些天忽然看见他在光明日报上露脸,在《60年强国之路》的报道后边整出了几句,真挺高兴。但仔细看来看去,大失所望,也未出意料。以下引自光明日报:  

吴敬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前三十年对“市场”谈虎色变、讳莫如深,即便在改革开放的后三十年中,关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经历了三次大争论:上世纪80年代初期,“摸着石头过河”,市场经济的目标模式开始确立;而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两字之差,中国走了八年,直到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直到新世纪之初,有人掀起第三次改革大辩论,但已不能阻挡和逆转中国市场经济的改革与发展洪流。  

本人将吴先生全部学术理论归纳为两句话:其一曰“市场经济好”,其二曰“市场化改革好”。20年前,国人初次领教这这两句话,石破天惊也好,蒙头转向也罢,总之知道了中国有吴先生这等人。然而20多年过去了,无论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有了什么发展变化,也无论国际金融危机多严重,吴先生永远说这两句话。就连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还是这两句话。这叫以不变应万变。这难免让人想到“万金油”这个词儿。本人问过很多人,都说面对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翻天覆地的巨变,这两句话不够用了,也解释不通了。  

美欧、日本都是老牌的市场经济,搞市场经济比中国早了些许年。我笨人乱猜测,吴先生大概非常主张中国向他们学习。但不幸福的是,他们却闹出了百年以来最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整个西方经济一路下滑、信心全失,把世界经济拐带得面目全非。面对这一巨变,中国对“市场经济”能不打个问号?  

再说市场化改革。中国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已经30年了,正如邓小平所预言的,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发展起来以前少。面对比30年以前更多的问题,怎么解决呀?有没有办法?光喊“市场化改革好”就行?  

西方市场经济显出一付完蛋相,市场化改革本身就是“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之因。中国现在怎么办、将来怎么办?请勿指望吴先生有新的答案,他的答案一成不变:市场经济好,市场化改革好。整个一个答非所问!  

以下本人对吴先生在 2009年8月10日 光明日报上的宏文逐句讨论:  

第一句:前三十年对“市场”谈虎色变、讳莫如深。

这句话,怎么看怎么是闭着眼睛瞎说。谁都知道,前30年中国已有完整的市场体系,商品三级批发,城市有零售商业网点,农村有供销社,还有集市。虽然前30年先是实行混合经济体制,后是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但谁也不能否认那个时候有完整的市场体系。前30年商品固然不如现在丰富,但总不能硬说前30年连对“市场”都“谈虎色变、讳莫如深”吧?前30年吴先生长到50多岁了吧?是成年人了吧?也当了中国社科院经济所的助理研究员吧?前30年吴先生是不懂什么叫市场,还是没在“市场”上买过吃穿用各种商品?前30年究竟有什么人、什么时候对“市场”谈虎色变、讳莫如深?请吴先生拿出证据。  

第二句:即便在改革开放的后三十年中,关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经历了三次大争论……

这句话,怎么看怎么是“过于执”。“关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实一直在争论,理论不就是争论中发展、在实践中检验的吗?但对这个争论的性质却必须从两方面看,一个方面是认识问题,属于党内和社会思想发展的正常现象;另一个方面是原则问题,涉及到党本、国本、民本。吴先生的态度却一直很另类。20多年来只见他拼命与人“争论”,向一切对“市场经济”、“市场化改革”敢于提出哪怕是稍显“异类”见解者大兴讨伐之师,处处显示自己高明、正确,压制不同意见,一派学阀架势,从未见他对自己的那一套学说有过任何完善、修正的意思,更不用提什么在事实面前的反思。即使面对西方市场经济走下坡路、中国市场化改革钻牛角尖这两个铁的事实,他仍然持撞南墙也决不回头、决不改口的顽固态度,张口“深化改革”,闭口“决不动摇”。他这是存心与谁作对?这些年来利益受到重大损失的老百姓如果知道有这么个人,会怎么看他?  

第三句:上世纪80年代初期,“摸着石头过河”,市场经济的目标模式开始确立。

这句话,怎么看怎么狭隘。上世纪80年代初期“摸着石头过河”的时候,“开始确立”的目标模式很多,并非仅是“市场经济的目标模式”。本人虽然不才,毕竟还知道,最重要的是邓小平提出并由党的十三大确立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其核心内容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就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条基本路线,党的十七大再次重申并坚持。党的十五大提出了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概念,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全面提出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的理论、路线、纲领和经验。这些,才是后30年最重要的。“市场经济的目标模式”仅是“四个基本”、“五个建设”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吴先生太着急了,慌不择路,自己乱套了。  

第四句:而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两字之差,中国走了八年,直到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这句话,怎么看怎么随意。“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概念和理论,毛泽东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就首先提出来了。请看毛泽东关于读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谈话,其中专门有一部分叫“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问题”。也可以说,这才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部理论的起点。毛泽东七十年代中期在学理论的谈话中再次着重提到商品生产、八级工资制,和旧社会差不多。什么叫“中国走了八年”?算算是多少年?偏见和无知使得吴先生长期以来觉得自己比毛泽东高明,比邓小平高明,不但高明,而且高明得多。然而真是这样吗?不是的,也不可能是的。因为它不是事实,它只是吴先生个人的幻觉。  

第五句:直到新世纪之初,有人掀起第三次改革大辩论,但已不能阻挡和逆转中国市场经济的改革与发展洪流。

这句话,怎么看怎么不像话。这几年的事,人人看得很清楚,并非“有人掀起第三次改革大辩论”,而是改革到了必须认真总结和完善的时候,不可再钻牛角尖。不然,无法理解为什么党中央、胡锦涛提出科学发展观。“通钢事件”已深刻表明,改革再也不可能按照吴先生们向往和设计的路子走下去。对今天出现的新现象、发生的新问题,吴先生们已拿不出任何有效的解释和有说服力的论证。中国必须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之路,吴先生们所信奉的新自由主义、西方经济学在中国的好日子过到头了。吴先生们如不服气,请到通钢、林钢去跟工人们说说试试,看您们得到的待遇是否会比陈国君的更优惠。  

当前,“两个30年”之说引人注目。本人虽然不才,却从观察中清楚看到,吴先生货真价实是用后30年否定前30年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在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吴先生仍然不肯放弃自己否定前30年的一贯立场。对吴先生们来说,根本没有什么新中国,根本不存在什么60年,吴先生们心目中,只有所谓“市场经济”和“市场化改革”的30年。  

中国的发展到了今天,新的高峰在等待我们攀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大踏步前进,越过落在历史潮流后面的、不合时宜的、老朽的吴敬琏们,这就是历史的结论。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