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一个真实的故事——医疗改革回归公益性有感

2025-02-16 深度解析 评论 阅读

一个真实的故事——医疗改革回归公益性有感

作者:水草 旗帜网



于明是个尿毒症患者。他生于1950年,文化大革命他16岁时,去山西农村插队15年。80年代初,按政策他回城时已31岁。因为找不到工作,他顶替了父亲去工厂上班。那时他已经有病了,但敢上了改革开放,优化组合,怕优化下去,就硬撑着干,结果病拖得越来越重。一次他上班时晕倒在车间,被工友们直接送到医院。检查的结果,他被诊断为尿毒症。医院对他的治疗,采用血液透析。
开始,工厂对他的医疗费还给予报销,后来工厂经费紧张了,报销的比例越来越少。腹膜透析比血液透析化费相对少些。为了节省开支,他又化了1万多元做了腹膜透析。腹膜透析对家庭环境和卫生条件要求很高,结果腹膜透析只维持了不到两个月,就发生了腹腔感染,又化了很多钱,感染仍没有控制住,腹膜发生了粘连,只好又改回血液透析。这时候,工厂对公费医疗报销也改 为1年1报,有钱就给报,经费紧就少报或不报。对穷人来说,得了这个病就等于掉进了无底的深渊。
做血液透析治疗,一个透析器就很贵,将近上千元,而且只能用几次。开始他要求延长使用次数,后来和护士求情,用别人淘汰下来的,再经过严格消毒处理的透析器。尿毒症患者都要定期做血液化验等各种检查,需要服用降压,生血等等很多贵重的药物。他尽量减少各种检查,尽量减少透析次数,而且只服用一种最便宜的降压药物,以减少治疗费用。他总是强撑着,经常是难受得喘不上气来,就东拼西凑些钱到医院透析。
北郊医院是一个正规医院,因地处偏僻又无名气,在改革开放市场浪潮冲击下,要想生存下去就需要病人。科主任说,有病人总比没病人强,收入少总比没收入强。科主任决定接收于明这个病人。科主任了解了于明的困境,出于同情也为了照顾,决定每周免费出车接送病人,并且尽量压低了透析费用。
于明蜡黄浮肿的脸一付苦相,精神早已被金钱压垮了,但却难以掩盖满腹的哀怨。他常常提意见,也常常质问医护人员。这一点上,他保留着公有制国家主人翁的脾气。每次他与医务人员的冲突,几乎都是让他交各种费用时引起的。
林杉是毕业不久的大学生,来到病房工作时间不长,对于明的困境显然估计不足。透析前查体时,她发现于明的眼结膜几近苍白。她让于明去查血常规。于明听了气不打一处来,他说:“你没完没了让我查这个查那个,我哪儿那么多钱?”林医生说:“你好长时间没查血了,查个血常规就几块钱。”于明说:“几块钱也是钱呀!”林医生说:“你血透几百块都化了,这几块钱算什么?” 于明几乎暴怒了说:“几块钱,你说算什么?我的钱怎么来的,你知道吗?” 林医生说:“你贫血这么厉害,上了血透机出了事怎么办?”于明嚷道:“出了事不用你管,我死了也不用你管!”林医生也生气了说:“出了事当然要我管了,我负得了这个责吗?”
于明这时已经支持不住了,就躺在血透床上说:“你们把主任给我叫来!”主任来了,于明说:”我不想活了,你赶快给我药,让我吃了就死!”主任说:”老于,你怎么了?为什么发这么大火?”于明似乎平静了一些说:”主任,我不想死,我苟延残喘也想活下去,林医生又让我查血,态度特别不好,说几块钱不算什么,我全家一顿饭也不敢化几块钱呀!”主任说:我们知道你困难才这么照顾你呀,你愿意活下去,可是你不做检查,出了事,你还能活下去吗?如果抢救你,不是化钱更多吗。”林医生是个有同情心的人,于明的贫困超出她的想象,她决定去化验室求助免费为于明验血。
化验室有一个好心肠的化验员,是个老红军的女儿。每当有人找她帮忙,她从未拒绝过,连不悦的表情都没有。改革开放处处都讲经济效益的年代,没有一个领导赏识她,但在那些贫病交困的人心目中她是一块默默无闻的金子。林医生今天要找的就是这个金子,说明来意之后,金子诚恳爽朗地说:“没问题,以后有什么事麻烦我们,只要在我的权限之内,千万别客气。”
验血的结果,于明的血色素只有5.2克%。主任说:“血色素这么低,透析是很危险的。老于,你再准备一些钱输血吧。”尿毒症患者的贫血,条件好的都用生血药物,对于贫困的人群,常常在顶不过去时,就输一次鲜血。在主任的安抚下,于明非常矛盾地点了点头。看于明现在情况很不好,主任还是决定在密切观察下,为他开机透析。
于明出身工人家庭,回城顶替父亲去工厂上班,自身条件也不好,后来就和一个市郊农村妇女结婚了。现在有一个孩子15岁了,在中学读书。这么多年的疾病,家中一贫如洗。透析中,于明不由自主地抽泣着,不知是对着天花板,还是对着什么人,滔滔不绝地说着:“我对不起我的孩子,我对不起我的家呀,我连给孩子买两套校服的钱都没有呀,孩子的校服破了,晚上他妈妈给他把衣服洗了,半夜就等着衣服干了再补上,衣服一夜没干,第二天学校开大会,孩子不穿校服就不敢去学校。学校开运动会,让买运动鞋,也没钱买,我对不起我的孩子,我这算什么爹呀!我不能给家里一点钱,我还把家里的钱全化光了,我不能上班,不能给国家干一点点活,我这个废物,活着有什么用啊!你们赶紧叫公安局把我抓起来,我要买一颗子弹,申请快点把我枪毙了。毛主席死了,周总理死了,社会主义也跟着去了,我也要跟着去死,我不能再让国家给我花钱了,我也不占国家便宜了。今天血透,我一分钟也不多透,到点马上停机……”
这个40多岁的汉子,刚才还在暴怒着,现在如此伤心地 缀泣着,男人的眼泪真到了不得不弹的时候了。听着他泣不成声的哭诉,尤其听到他那可怜的孩子连校服和鞋子都买不起,林医生也止不住流下了眼泪。
血透这一天,可以给患者一顿免费的午餐。以前于明自己买饭时,总是只买一个糖包。这一天,护士从食堂把饭端来,把床慢慢摇起,把饭菜摆在悬在床的小餐桌上。于明非常难受地躺在那里,也许他本来还不想吃东西,但他还是勉强吞咽着饭菜。其实这餐饭就是一些米饭和有些肉丝的小炒,也许他在家连这样的饭菜也很少吃吧。
林医生下班回到家,对母亲讲了患者老于的事情。她的母亲是毛泽东那个时代的人。母亲听后马上拿出100元,又让儿子拿出100元,然后对林医生说:“你一个月工资也7、8百元,怎么你也能拿出100元吧。快过年了,你把这些钱给这个病人吧。”林医生觉得,有些人自尊心很强。如何把钱给于明?她决定还是以全科的名义,作为捐赠把钱给于明。,这样也许会减少于明的内心压力,便于接受。
再又一次透析结束之后,病房只剩下于明等待坐车走,林医生对他说:“快过年了,你家里生活挺困难的,我们全科凑了300元给你吧。”于明听了非常吃惊,因为他不久前和林医生争执过,而且还向主任告了状。他说:“真的,我不要。”林医生说:“你别客气了,你拿着吧,如果你过意不去,等你条件好了还给我们也行啊。”有了这个台阶,于明还是把钱接过去了,因为钱对他太重要了。这时,能清楚看到于明那复杂无奈又感激的表情。眼前发生的事一下使林医生明白了,于明的怨气于明的愤怒是生活、精神、社会的重压造成的。虽然于明给她告了状, 科主任还因此批评了她,但这一切她都不应该再计较了。
这几百元对这样一个病人,真的就好像是几片树叶。林医生觉得个人的力量太有限了,她想,能不能向媒体、向社会发出呼吁,或者向街道民政部门申请一些补助,或者向社会慈善机构、红十字会申请救助。她觉得,这些办法都需要以医院的名义出面。林医生把想法和主任一说,主任让她去找上边说说。林医生去图书馆正好碰上院长,简述情况后说:“主要是以医院的名义呼吁社会帮助,又不用医院出钱,医院没有一分钱损失,又能救活一个人,又能稳定一个家庭,院里还能有收入……”院长严肃地听过后说:“我主要管业务,你去找书记。”林医生这才想起,领导都百忙,哪儿像咱们群众。她就先去找副书记,副书记听后连连摆手说:“你可别找我,你可别找我,我可不管这事。”那去找书记吧。书记说:”咱们医院因为追讨病人欠费,病人告到媒体,记者来采访说,医院为什么不能对贫困者适当减免费用,为什么不能捐助点,我说,国家改革搞活,医疗经费世界排名倒着数,我们医院自负盈亏,和大医院不一样,人家抢救室地上躺的病人都比我们病房病人多。人家的奖金都是我们工资的好几倍,你们电视台工资待遇那么高,你们给这个病人捐点钱,支援支援把他的欠帐还了好不好。媒体咱们没熟人,民政这些地方没熟人,什么事也办不了。”林医生想到医务科也是职能部门,就直奔医务科。医务科长是个返聘的老主任,很有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林医生本以为她会热心些,但没等林医生把话说完就说:“你们自己科的事自己解决。”
于明回家后把接受捐款的事和老婆说了。春节后于明又来透析,他老婆也跟来了。他老婆一付愁眉苦脸的样子坐在外面。透析时,他老婆特意把林医生叫过去,很信任地顷诉着:老于的爸爸妈妈哥哥姐姐从来不帮助他一点钱。这个春节,他们好不容易凑了些钱,买了些茶叶给家拿去,他妈看到茶叶还问:“这是好茶叶吗?”于明老婆是市郊农村园林队的会计,原以为嫁给一个工人是很不错的选择,没想到这一改革,现在几乎倾家荡产。她悄悄对林医生说:“我看你是个实诚人,我和你说实话,为了血透,我们周围的邻居、朋友都不敢和我们来往了,怕我们借钱。这次血透的钱,我挪用了公款,我心里没底,我怎么还哪?我一个月工资才几百元,孩子又上中学……”
这秘密老于肯定是知道的,难怪有一次他神经兮兮地说:“别人买汽车、买房子,什么都有,为什么没人问,他们的钱都是从哪儿来的?为什么我透析的钱,你们老怀疑我的钱来路不对。”
是呀,这个秘密憋在心里这么长时间,对于这个山穷水尽的家庭,老于老婆似乎是专门到医院来倾诉这心底几乎要井喷的压力。她现在把林医生当成唯一最可信任的人了。
这次透析老于的血色素已降到4.7克。这个医院给病人输血,需要到血站取血,因此病人还要交一份取血的车费,来回的车费是100元。为了给于明节省这份钱,科室内部决定搭靠其他病人取血用车时一起办理。但车队规定,取几个人的血就收几个人的车费,谁不会创收呢,谁没有生财之道呢。本来取血是化验室的事,但他们从不替内科保守这个秘密,每次都如实告诉车队取血人数,所以取血这份差事也由内科包揽了。化验室乐得轻松一下,无限信赖地把取血的单据、用具全部交给内科。每次内科的人取血,车队的人都能识破其中奥秘。这次科里派林医生取血,车队小冬开救护车。小冬是车队最能呵斥医生护士的大爷式司机。每次赶上他出车,林医生都要和他唇枪舌剑打一仗。这一次他没有纠缠取血人名单,而是直截了当说:“你们肯定得于明好处了,不然你们为什么对他那么好?”市场经济大环境,使他坚信自己的推论。林医生说:“他都可怜成那样了,我们能得他什么好处?”小冬说:“是不是你们主任和他睡觉了?”林医生觉得没法和他较真就揶揄他说:“你羡慕他了?”小冬说:“我就不相信,你们没得到好处,能对他这么好吗?每次透析都免费接送,处处给他方便!”林医生忍不住说:“别说得他好处了,他那么可怜,我还想捐助他呢。”小冬听了这话说:“你是傻子还是什么?我不信,如果是真的,你以后发了工资给我送来。”这样你一来我一往争辩到血站。林医生刚一下车,小冬还不忘加一句:“告诉你林杉,快点!过时不候。”林杉也不示弱回一句:“你要走,我就给车队打电话,让他们再派个车接我。”
血拿回医院,经过交叉配血后,就在透析中给于明输了血。输血费用就先用科费垫上了。此后的于明,真可以说是苟延残喘,后来又出现了胸水、心衰。最后两次透析,大家都很奇怪,于明态度好的出奇,没有一句愤怒的言辞。他还特意单独找林医生说了不少客气话,也许这是他临终前的交待吧。
于明后来核实,林医生给他的钱并不是科里捐的,而是林医生自己给的。他对林医生表示歉意说:“你给我治病,对我这么好,验血、b超、取血车费、输血费,都没收我钱,还给我钱,我还和你吵架,我真过意不去……”
最后一次透析时,他对林医生说,他夜里总睡不着,要求开点睡觉的药。林医生一时疏忽,忘了给他开药,他就走了。他走时显得非常疲惫、衰弱、气息奄奄。
就在这个周六晚上,于明的家人把他抬到医院时,他已经没有呼吸,没有血压,瞳孔已经散大。他的家人说,星期六一天他都难受,临来医院前一小时,他说头昏眼花,后来他被家人抬到一个床板上,临出家门,他对老婆说了一句:“你们俩人(指老婆和孩子)好好过吧。”不知道他是否死于自杀,连睡觉的安眠药都没有。林医生知道他手里只有一种最便宜的降压药。也许他服用了大量的降压药,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的生命终于画上了句号。细想起来,何其可悲的人生。谁也不知道,他死前是怎么想的,怎么安排的。
后来,他老婆在抽屉里找到他留下的一张纸条,上边写着什么费交了,什么费没交,另外,他还专门写了一张欠条,上面写着欠输血费300元。这就是最后一次科里给他垫的配血输血的钱。
他如果活下去,就还要在一座最沉重的大山底下,还要在这个泥泞的世界上挣扎、喘息,为自己的疾病,为自己给家庭,给孩子带来苦难而痛苦,什么时候是出头之日呢?林医生不由得叹了一口气,哎!他也就算解脱了吧!






水草写于2010年3月3日

标签:医生   透析   医院   主任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