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朱卫华:涨价令八成人降低生活质量?

2025-02-16 深度解析 评论 阅读

涨价令八成人降低生活质量?

朱卫华

  猪肉涨价了,粮食、食用油、方便面、快餐、洗涤用品也涨价了……而且越来越多的食品、日用品快速跟进,争先恐后地挤上涨价“连锁效应”的快车道。虽然这轮已经持续几个月的涨价潮中不仅没有谁再提起“老百姓可以承受”的话题,而且已经有人在用具有说服力的数据和事实证明,老百姓对涨价越来越无法承受。据中国青年报报道,8月16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腾讯网新闻中心联合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94.2%公众认为自己的生活受到最近这一轮涨价的影响,79.3%的人表示入夏以来自己的饮食质量下降了。

  近八成的人感觉“饮食质量下降”,难免令这个轰轰烈烈的“民生年”平添几分尴尬。按照中国普通老百姓的持家习惯,“缩食”必先“节衣”,至于娱乐、旅游等文化精神消费,更是他们生活支出中必须首先砍掉的项目。7月份交通、娱乐、衣着价格下降的数字证明了这一点。8月13日,国家统计局称:交通和通信类价格同比下降1.3%,其中,交通工具价格下降2.3%。就是说,“饮食质量下降”,则必然意味着他们的整体生活质量下降了。

  当然,一般地讲,调查结果也许并不那么精确。但媒体组织的这次调查,不仅来自抽象的数字统计,而且同时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访谈。在其实地访谈中,接触了不同省份的在岗工人、退休工人、建筑工、餐厅服务员等大众群体的家庭。这无疑大大增加了调查结果的“真实性、可信性”含量。被访者普遍反映:啥涨得厉害我们就不吃啥。生活质量焉有不“严重下降”之理?!

  另据人民日报8月20日报道:“说起近来对物价的感受,退休工人彭大爷夫妇直截了当地说:‘涨得太快了,太贵了!’ 67岁的彭大爷夫妇生活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他说,今年的价格一直在上涨,猪肉从七八块钱涨到了十三四块,牛羊肉也跟着涨起来,以前最好的羊肉10块钱一斤,现在已涨到15块。彭大爷夫妇以往每周吃两三次肉,有时红烧,有时做馅,现在改成一周一次了。爱吃水果蔬菜的彭大妈感慨:西瓜往年这个时候也就一两毛,今年到5毛就没再下来;香瓜也要两块钱;只有桃便宜些,一块一斤。豆角、青椒、土豆,往年也就四五毛,今年一直在一块四五,真有点吃不起啦!”

  国家统计局关于七月食品价格走势的报告中,其他主要食品几乎一律看涨,惟独“鲜果价格下降12.2%”。这是呼和浩特市的彭大妈错了,还是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有误?其实都没有错!彭大妈是在市场终端遭遇了涨价水果,而统计部门应该是在水果流通渠道的上游采集了数据。其他地区不得而知,珠三角地区超市和农贸市场一直坚挺的水果价格,不仅没有下降,而且紧跟在猪肉涨价后应声而起。市场上游那些可怜的果农,也许在这轮“跟风涨价”的“抢劫”中不仅连一杯羹都没有分到,甚至还要备尝降价的苦头。

  食品和日用品涨价涨到民生受损,无论如何都是对“民生年”的莫大嘲讽。国务院发展中心专家认为“居民消费价格上涨,主要是由食品价格上涨推动的”。那么食品价格又是什么推动?专家称因为猪肉价格推动。猪肉价格暴涨又是什么原因?有人说由于房价推动,有人则否定。如果是房价推动,那么又是什么在推动房价那种暴乱式的狂涨?听起来很深奥,可涨价原因真的有那么复杂吗?

  依我看,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市场秩序失控,二是政府调控失真。其实这两个问题可以归并为一个问题。如果说猪肉涨价还可以找出某种合理性的话,那么百禽百畜之肉的价格几乎同时都跟着涨起来就显得荒诞了。猪界发生了蓝耳病疫情,那羊、鸡、牛都得了蓝耳病吗?再者,猪肉涨价,方便面跟着起什么哄?洗衣粉跟着凑什么热闹?结果一窝蜂地涨起来了。这就是所谓的“跟风涨价”,一种市场秩序严重失控的现象!

  其实,早在猪肉价格爆发性的“离奇”高涨之初,政府本应及时预见走势并果断采取对策,遗憾的是政府缺位了。眼睁睁地看着“跟风涨价”大功告成之后,才半真半假地去修理“跟风涨价”的“软柿子”。而此时,已然有八成民众的生活质量“严重下降”!因为政府“失真”而导致市场“失控”,因为“失控”而凸显政府“失真”。目前,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出台多项措施调控物价,不仅慢了几拍,而且力度不足,例如已经完成“跟风涨价”的众多商品绝无“回落”迹象。如果连非法涨价都无可奈何,政府公信力必然会在“涨”潮中应声跌落。

  什么是物价上涨?就是太多的货币去追逐有限的商品——如果这种状况普遍并持续发展下去,就是“通货膨胀”!如果通货膨胀恶化,遭殃的将不仅是经济,还将引发整个社会恶性的连锁反应。这也正是西方发达国家历来对通货膨胀高度戒备甚至“同仇敌忾”的原因。面对社会各界的担忧,国内官方和专家都极力否认这轮物价上涨已经引发通货膨胀,国家发展改革委称“物价不会普遍持续上涨”。也许这种调子无乏善意,可以安抚民心、稳定社会。但如果误判乃至扭曲这轮涨价现象,不仅民众生活质量普遍下降的事实可能会被忽略,更有可能被突如其来的各种莫名危机打个措手不及。

  有专家认为这轮物价上涨是近十年来国民经济收入高速累积后的正常“释放”。按照专家的这种“释放”观点,涨价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老百姓的“饮食质量”或民生质量应该相应提高才对,为什么会“严重下降”呢?答案极简单:因为持有“太多的货币”者不是广大民众,而是少数富人,当少数富豪在市场高速“释放”货币时,物价自然要随之发烧,这样,原本就囊中羞涩且收入从未“高速累积”过的老百姓,自然就成了涨价砧板上的被宰羔羊。

  最近,官方和专家一面在重弹“恢复性上涨”和“结构性上涨”的正常论老调,一面又在重拾屡测屡错的“预测”:秋后收获粮食之后,食品价格“有望回落”。按照官方和专家对这轮涨价因果逻辑的解读,所谓秋后物价“回落”不过是一副假药——不再继续上涨就谢天谢地了,几乎不可能再“回落”。再者,包括猪肉涨价在内的这轮食品涨价潮并非因为粮市空仓所致,故而秋收并不必然影响价格走势,特别是无法影响失去理性的物价上涨。忽悠人的言论,逻辑总是常常这样混乱不堪!

  窃以为,官方和专家还是拿出一点体恤民生的诚意来吧,不要错估了这轮涨价背后的实质性因果。改革开放也好,市场经济也罢,最根本的一条不就是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吗?总不能越发展越让老百姓勒紧肚皮过日子吧?

(2007年8月23日 星期四)

相关新闻地址: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08/20/content_6566565

标签:涨价   价格   下降   质量   生活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