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霄:这次我对张艺谋就来“上纲上线”一下
这次我对张艺谋就来“上纲上线”一下
王霄
张艺谋
拙文《张艺谋犯了一个严重的政治错误》在网上发表以后,许多网友跟贴发表意见。无论是赞成的,反对的,置疑的,补充的,我都很感谢。本来,按照在下的习惯,是不再发表与之相关的后续文字的,但考虑兹事体大,不妨再罗嗦几句。
有网友说我前文是“上纲上线”,这对我是一个抬举,因为我还没有那个心思。对于政治问题,学术问题,我虽然不是一个政治家,也不是一个学者,但下笔时“严谨”和“宽容”四字还是牢记于心的,特别是在这种容易入人以罪的文章上,我总是留有余地的。因此,我在论及“击缶”出现在奥运会开幕式的问题时,用的是“一个严重的政治错误”的表述。这已经是最轻的了。
但看来这个问题如果不说透,会引出许多歧义。
现在我不妨就来“上纲上线”一下。
先来说说什么是“纲”,什么是“线”。以“上纲上线”批评我的朋友,有一些大概并不明白这个词的本义。“上纲上线”是一个共产党的习惯用语,在文革时特别风行。所谓“纲”,就是当时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纲,所谓“线”,就是当时特别强调的“党内政治路线斗争”的线。
“纲”和“线”这两个词并不因文革的过去变成历史术语。环顾现实,无论是阶级斗争,还是党内政治路线斗争,都还是客观存在的,不过在新形势下以新的形态表现出来。当然,第一,阶级斗争不一定是你死我活的斗争,如果政治制度是合理的,不同阶级和集团的利益斗争,可以在制度的框架内以合法的形势进行(即一种博弈),也会以妥协的形式造成斗争双方的利益最大化。第二,时代不同,攻守易势,当前处于政治上的弱势的,已经不是新生资产阶级和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而是劳动人民了。
这时再来看“击缶”问题。
击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本义和它的政治意义,是我论及张艺谋“严重政治错误”的依据。写文章是要讲道理、讲事实的,论点和论据要一致。许多批评我“上纲上线”的朋友,却并不愿指出我的论据有什么不妥,这是不是真的有点文革遗风呢?文革到底应该如何评价,是一个大问题。但是文革中的这种简单粗暴陷人以罪的方式,窃以为是不好的。
缶和击缶,从原本的食器到乐器,它的功用,它的性质,它的演变,它的政治涵义,我都已经说到。(前文引用了网友毛天哲和hnhxx有关网文中的一些史料,在此特意感谢)。
在所有批评我的留言中,网友kisssingfire虽然说我“是在混淆视听,是强不知以为知,见了骆驼说马肿背”,“要强奸民意,怕是唯恐天下不乱吧”,但毕竟还举了例子,试图说理,这是我特别感谢的。他举出了李斯《谏逐客书》一文里“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这样一段话,认为“足以说明‘缶’只是一种瓦制的乐器”。其实kisssingfire朋友大概是断章取义,因为李斯的原文是:“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李斯完整的意思是:秦国是一个文化落后的国家,包括贵族士大夫的娱乐,也不过是“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所以要引进其他国家如郑卫的先进的音乐,以满足秦人更高的文化需求。注意李斯的这篇文章篇名《谏逐客书》,是在秦始皇初年下诏驱逐所有异国客卿时(李斯亦在被驱逐之列),向秦始皇上的一个奏表,其中他列举了许多秦国原有落后之处,但都从外国引进好的东西,为什么在人才问题上不如此做呢?李斯的文字,恰恰说明了我的观点,击缶是一个当时哪怕在蛮夷之国的秦国都被看作是落后的文艺娱乐形式。
还有一些网友认为,击缶是底层人民的娱乐形式,因而带有人民性,在今天被张艺谋拿出来,正是有其正面的政治意义。这些朋友大概把人民性理解得过于极端和偏狭了。人民性的东西也要加以区分,哪些是本质的,哪些是形式的,不是所有的都要保留和宣扬。很简单的例子:过去人民饥寒交迫,我们今天是否还要吃猪狗食,睡寒窑茅屋,衣衫褴褛,鹑衣百结,以纪念和发扬这种所谓的人民性呢?对于当时人民迫不得已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方式,在时代的发展中,有的就已经被淘汰了,因为它实在是不好,人民自己不想要,击缶就是其中之一。
击缶的政治意义,并不仅限于“渑池会”上秦王被迫击缶,其他如网友againair引用的“黄钟毁弃,瓦缶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的著名成语,出自于屈原《卜居》,都足以说明它明确的社会意义。后人也经常引用这句话,如郭沫若在《批评—欣赏—检察》、《沸羹集·为革命的民权而呼吁》、《蜩螗集·咏史》等诗文中,多次引用。
我们需要讨论的重点,是张艺谋为什么推出“击缶而歌”这个节目以及这个节目如何能堂而皇之地出台。
我已经指出,这个击缶是张艺谋有意为之的。
对于许多网友认为张艺谋是故意猎奇以忽悠国人和外人,结果弄巧成拙的看法,我不能同意。猎奇当然是忽悠的很好手段,也是张艺谋的惯用手法,但是在如此重大场合,他还未必敢把猎奇、忽悠置于政治之上。
那么,有朋友宽厚地说,张艺谋懂什么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不懂而硬上,酿成大错。对此我不能完全同意。一是前文已经说过,张艺谋可以不知道缶和击缶的本义,但他不可能不知道“渑池会”的故事。他可以不知道屈原的“黄钟毁弃,瓦缶雷鸣”的著名成语,但不可能不知道蔺相如、廉颇有关的“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将相和”系列著名历史故事,这些故事不但是著名文学,而且已经被搬上舞台演出了上千年。别人可以不知道,但张艺谋是一个文化人,他怎么会不知道?甚至我想,作为秦人的后代,张艺谋应当是对他的祖先在渑池会上的屈辱,是深以为耻、记忆尤深的。我们可以批评张艺谋不懂中国文化的内容与精髓,但我们不能说他不懂中国传统文化的常识与形式。这几年,张艺谋一直在拍古装戏,即使他原来的文化底子很差,但也会根据剧情的需要,恶补相关的知识。张艺谋导演的奥运会开幕式,完全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重点的,搞了这么多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他不会对这些元素是良性的还是恶性的,不事先了解、斟酌、判断并取舍吧?
退一万步讲,就是张艺谋不懂,他的导演团队也应该有人懂。张艺谋不是在开幕式后自我表扬这个团队,认为可以打100分么?虽然有点过于志得意满,自我陶醉,但实事求是地讲,这个由精英组成的集体,不可能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文盲吧!
退十万步讲,他的导演团队都是文盲,他旁边还应该有一个阵容强大的专家顾问团吧?专家们对于这样的小儿科的常识,怎么会表现出白痴形态呢?我们只能设想两种可能:一,这个专家顾问组看到问题没有说;二,说了不管用。
再退一百万步讲,就是张艺谋不懂,导演团队不懂,专家懂了不说或者说了不管用,不是还有领导审查、把关、拍板么?据说开幕式上两个小朋友是否假唱或者演双簧,都由相当高级的领导最终确定,那么,毫无疑问地是,所有与开幕式节目有关的大小问题上,会有层层领导慎重地审查、把关,而不会让问题漏网,不会出现哪怕一点瑕疵,而不用说是一个严重的政治问题。这些领导,特别是主管文化的领导,政治水平就不说了,还自然应当具有很高的文化造诣。
可是,不幸的事实是,问题的确是发生了。
对于开幕式的所有批评,都可以用见仁见智来归纳,唯独这个击缶,它的性质和严重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我们必须追索它的原因,以惩前毖后。
这时就让我来“上纲上线”吧:
无非是两种可能:一是在张艺谋有意为之下,所有与这个“错误”的发生负有责任的人员,都默认了它的发生,以表达某种政治用意。
二是我们的机制已经失效。好的机制可以使问题在某一个环节被剔除和过滤。我们的问题不是缺少机制,而是这个机制不发挥作用。
为什么不发挥作用呢?
这就不是我所能回答的了。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