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是“误读”还是“误导”——介绍两篇有关《色•戒》的影评文章

2025-02-15 深度解析 评论 阅读

是“误读”还是“误导”——介绍两篇有关《色•戒》的影评文章

…………………………………………………
环球视野编者按语 2008年1月1日和3日,参考消息报连续刊登两篇评论电影《色•戒》的文章。这两篇文章,分别转自香港的《亚洲周刊》、《大公报》和《星岛日报》三家报刊。为了方便读者阅读、分析和思考,本刊予以全文转载。
自《色•戒》这部电影问世以来,议论纷纷,影评如潮,有叫好者,更有怒斥者;有说是爱国主义的影片,更有说是卖国主义的影片;有说《色•戒》张扬了人性与本能,有说《色•戒》为汉奸“整容”,总之,褒贬不一,势不两立。
参考消息上这两篇文章,在对《色•戒》的评价上,就存在上述两种声音。一篇说,“李安——2007年最被误读的人物”,另一篇认为,不是“误读”了李安,而是李安“误导”了民族文化——“《色•戒》现象敲响了民族文化警钟”!真乃是,一方充分肯定,一方彻底否定;一方是赞美有加,一方是批判激烈。可以说,这两篇文章,提出或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观、历史观和政治观。
我们不妨“欣赏”一下论战双方的主要论点,因为这样对比着看,还是很有趣味的。
亚洲周刊邱立本的文章《李安——2007年最被误读的人物》,属于肯定、赞美的一方。其主要论点是:
在文化观上。该文认为,李安的《色•戒》“是全球华人的文化现象”。他“将张爱玲一个大而化之的故事,演绎成一枚精雕细琢的文化戒指,套在全球华人的心灵手指上,创造了一则文化传奇,……超越了性爱的刻板印象,也超越了张爱玲原著的囿限。他是二零零七年最被误读的人物,也成为最能解读时代秘密的人物。”李安“所创造的文化现象”在艺术上,“将才华与情怀发挥到最高点”。“他在个人关系最亲密的性爱层次中,……彰现了家国命运与时代命运交缠的‘大叙事’,以小证大,让电影成为一道人文光束,照射历史的盲点,也照出人性幽微的角落,成为奇异的启蒙力量。”
在历史观上。该文认为,《色•戒》“还原了历史的真实”,“完全扭转了中国大陆半个世纪以来被抹黑了的国民党形象”。《色•戒》体现的“是人性的真相”,“时代的氛围”。“《色•戒》的魅力”,不在“它的‘回纹针’杂技式性爱镜头”上,而“在于超越了性爱”。“在那种肃杀与亡国的时代转折点上,床上戏无论多么激烈,只是两个人的博弈与命运,但《色•戒》的背景,则是几亿中国人在沦为亡国奴之际的博弈与命运轨迹。”“李安其实是借性爱的杯酒,浇历史与人性的块垒”。该文还把《色•戒》与“六,四”风波后叛逃西方的自由化“精英”高行健的反动兼色情小说《一个人的圣经》相媲美。
在政治观上。该文说,《色•戒》“完全颠覆了共产党官方的论述。那些在戏剧中的国民党反面人物,从《智取威虎山》的‘坐山雕’﹑《沙家浜》的‘刁德一’到《江姐》中的‘徐鹏飞’,如今在李安的《色•戒》中都被平反,一跃而为大义凛然的中统特务。”该文认为,对汉奸也要重新认识,甚至对“汪精卫政权的灰色地带”,也“不能以‘汉奸’的简单标签就一笔抹煞这个有五年历史的政权”,“梁朝伟饰演的易默成,其实是融合当年汪政权领袖丁默邨与张爱玲前夫胡兰成的人物原型。李安以非常细致的历史考据重现历史现场,再现昔日汪政府的旗帜”,该文认为,“近年早已兴起一股研究汪精卫政府的民间历史热潮”,“将被国共视为‘十恶不赦’的政治人物回归人性的层面。”
我们再来看看另一方——《<色,戒>现象敲响民族文化警钟》一文,也即否定和批判一方的主要观点:
该文说,在内地,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北京书店与“”网站组织的《色•戒》电影沙龙,他们对《色•戒》展开了猛烈攻势。他们中的许多学者认为,《色•戒》电影所表达的历史主题, “颠覆了中国民族精神的主流‘戒律’”。其具体表现是(1)歪曲历史。《色•戒》女主角原型,即国民党元老郑英伯之女郑苹如,受上级安排刺杀汉奸丁默邨(《色•戒》中男主角易先生原型),事泄被捕后英勇就义,而《色•戒》篡改历史,“让事实中不存在的抗日烈士爱上大汉奸,让抗日烈士在肉体上被强奸的同时,精神上也被强奸”。(2)为汉奸涂脂抹粉。编写实验证剧《切•格瓦拉》的编导黄纪苏,批评《色•戒》“用肉色混淆了中国近代的大是大非,用肉色呈上四方主子喜爱的小贡品”。中国传媒大学学者刘建平更指责导演李安凭借这部电影“给汉奸整容”。(3)玷污了民族精神。《色•戒》电影的问世,“给维护民族精神的主流文化敲响警钟”。
该文说,在国外,比较有代表性是一些旅居美国的华裔作家的批评。他们明确的提出,“张爱玲的原著是‘汉奸文学’,不知李安为何选择这样的东西来拍电影。”
此外,该文引用老作家李国文的话说,“周作人、张爱玲这些人被评论家和研究者‘近乎病态地鼓吹’,成了‘顶尖的红人’。他质问道,他们笔下除了‘绅士闲适,墨客雅兴;男情女欲,悲欢爱仇;香奁脂腻,帘卷春色;小草小花,青山绿水’之外,还能给读者什么呢?只有这些发出‘绮丽之音’的作家,能撑得住‘五四’以来的现代文学吗?”使老作家何满子尤其感到不快的是,他的一篇表示反对在纪念抗战胜利六十周年之际举行“张爱玲国际学术讨论会”的短文竟屡遭退稿,无处可以发表。他批判张爱玲为“附逆文人”,敌伪时期“周旋于汉奸头子之间”,“在浴血抗日的人民和呻吟于敌伪凌虐下的百姓眼里”,她和胡兰成“分明是一对狗男女”,如今却被“起劲地叫卖”。他不禁问道:“中国人民遭敌寇的屠杀,遭汉奸的蹂躏刚过去六十年,人们竟会如此健忘”?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在比较和鉴别中才能正确地认识真理。当我们阅读了双方如此尖锐对立的文字之后,再联想到近年来为汉奸和侵略者翻案的“侵略有理”、“汉奸有理”卖国主义邪风的骤起,联想到“李鸿章热”、“周作人热”、“张爱玲热”等美化汉奸丑类的文章纷纷出笼,联想到否定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否定革命,否定新中国,否定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虚无主义的泛滥,难道不发人深省吗?至于这两篇文章发出的不同声音,究竟哪一方代表了真理呢?本刊认为,只要我们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站在爱国主义的立场上,站在社会主义的立场上,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站在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立场上,答案就会清楚地摆在我们面前。
……………………………………………………
附一:
港报认为:《色•戒》现象敲响民族文化警钟


【香港《大公报》文章】题:永远的争议(作者:陈安)
李安的新作《色•戒》既获奖,又卖座。我觉得其最成功之处是拍出了抗战时期上海、香港所特有的那种气氛:民众的同仇敌忾,学生们的慷慨高歌,附逆们的阴鸷嘴脸,颓废者的醉生梦死,还有受挫者的无可奈何。
在对该片的一片赞扬声中,我也听到了异音。纽约一名华裔作家就说,张爱玲的原著是「汉奸文学」,不知李安为何选择这样的东西来拍电影。这种说法显然不会得到普遍认同,却反映了对张爱玲及其作品的另一种看法。
对张爱玲评价的分歧由来已久。她在抗战后期突然崭露头角,又迅即销声匿迹,直至夏志清在美国写了书、柯灵在上海撰了文,她才似出土文物被重新发现,对其评价也越来越高,甚至出现了沸沸扬扬的「张热」和一大批「张迷」。人们一般都取得了这样的共识:不应以人废言,尽管张爱玲当时嫁给了一个汉奸,她的杰出的文学才华及其作品的艺术价值应予充分肯定。
在一片「张热」之中,我们又可以听闻异言。笔者读最近国内杂文、散文年度选集,发现老作家如李国文、何满子等都直率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李国文写道,周作人、张爱玲这些人被评论家和研究者「近乎病态地鼓吹」,成了「顶尖的红人」。他质问道,他们笔下除了「绅士闲适,墨客雅兴;男情女欲,悲欢爱仇;香奁脂腻,帘卷春色;小草小花,青山绿水」之外,还能给读者什么呢?只有这些发出「绮丽之音」的作家,能撑得住「五四」以来的现代文学吗?
使何满子尤其感到不快的是,他的一篇表示反对在纪念抗战胜利六十周年之际举行“张爱玲国际学术讨论会”的短文竟屡遭退稿,无处可以发表。他称张爱玲为“附逆文人”,敌伪时期“周旋于汉奸头子之间”,“在浴血抗日的人民和呻吟于敌伪凌虐下的百姓眼里”,她和胡兰成“分明是一对狗男女”,如今却被“起劲地叫卖”。他不禁问道:“中国人民遭敌寇的屠杀,遭汉奸的蹂躏刚过去六十年,人们竟会如此健忘,这,这,这,该说什么好呢?”
【香港《星岛日报》报道】 《色•戒》在内地各大城市院线全线飘红。但最初几天的好奇心过后,内地的影评界内地的影评界开始出现激烈的反弹声浪,批评的焦点无关色情,而是认为电影颠覆了中国民族精神的主流“戒律”,
北京书店“”组织《色•戒)电影沙龙,有著名影视编导及知识分子与会,对《色•戒》展开攻势。
当内地年轻观众对影片中的色情场面品头论足时,知识界却敏感于《色•戒》所表达的历史主题。网站一名访客就指出,《色•戒》女主角原型,即国民党元老郑英伯之女郑苹如。受上级安排刺杀汉奸丁默邨(《色•戒》中男主角易先生原型),事泄被捕后英勇就义。他据此批评《色•戒》,“让事实中不存在的抗日烈士爱上大汉奸,让抗日烈士在肉体上被强奸的同时,精神上也被强奸”。
比考据派的批评来得更猛烈的是民主主义“大是大非”派。编写实验证剧《切•格瓦拉》的编导黄纪苏,批评《色•戒》“用肉色混淆了中国近代的大是大非,用肉色呈上四方主子喜爱的小贡品”;中国传媒大学学者刘建平更指责导演李安凭借这部电影“给汉奸整容”,“给维护民族精神的主流文化敲响警钟”。(2008年1月3日《参考消息》)


附二:
李安——2007最被误读的人物

亚洲周刊 邱立本

原文提要:李安电影《色•戒》引发政治光谱的两极化反应,被中国大陆左派指为「汉奸文艺」,被台独批判为「不爱台湾」。但他其实颠覆了民进党﹑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历史论述,也超越了性爱的刻板印象与张爱玲的原著小说,成为一枚精雕细琢的文化戒指,戴在全球华人的心灵手指上。
二零零七年岁暮,亚洲周刊编辑部构思年度风云人物时,首先闪进我脑海的是李安。但历经内部的「脑力激?」会议,发现李安不仅是「风云人物」,而是掀动风云﹑而又在风云中被不同力量误读的人物。因而亚洲周刊最后决定用「二零零七最被误读的人物」来描绘这一年的李安,认定这才是更精准的解读,也更能说明他所创造的文化现象。
这位一九五四年生于台湾,原籍江西的导演,在二零零七年推出作品《色•戒》,不旋踵间陷于异常激烈的文字炮火。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香港以及全球华人社会的反对声音,将他称作「为汉奸作伥」﹑「歪曲文坛祖师奶奶张爱玲」。中国大陆左派重镇「」网,对李安口诛笔伐,写过《切格瓦拉》剧本的黄纪苏说,「中国已然站着,李安他们依然跪着」。北京几位自称「大学生支农志愿者」甚至联名上书文化部,要求「严斥《色•戒》汉奸文艺」。台湾绿营及台独的媒体,则认为李安只是拍「中国人抗战的故事」,有「大中国情结」﹑「不爱台湾」……
也许从来没有一出电影,会引起如此不同政治光谱和文化光谱上的两极反应。这出被八卦刊物与不少读者视为「色情」﹑「咸湿」的电影,其实是承载沉重历史和细腻感情的电影。它颠覆了民进党﹑共产党﹑国民党权力者长期以来的历史论述,也超越了占据观众眼球的「性爱」局限,更超越了原著张爱玲小说的框架,造就更光芒夺目的《色•戒》。
李安在零六年凭《断背山》赢得奥斯卡最佳电影奖,奠定了他的国际大导演地位,但他只有在零七年的《色•戒》中,才将才华与情怀发挥到最高点。他在个人关系最亲密的性爱层次中,在缠绵缱绻的“小叙事”中,彰现了家国命运与时代命运交缠的“大叙事”,以小证大,让电影成为一道人文光束,照射历史的盲点,也照出人性幽微的角落,成为奇异的启蒙力量。
二零零六年挟《断背山》奥斯卡光环回台湾的李安,曾经被总统陈水扁接见,并颁予勋章,但在二零零七年他的《色•戒》荣获金狮奖回台湾时,不仅没有被官方接待,还受到绿营的一些媒体批判,说他的电影都只是「中国人的电影」,里面说了普通话﹑广东话﹑上海话﹑英文,却没有讲台湾话,因而不是「台湾人的电影」。

绿营戒惧的中国悲情

其实绿营及台独势力对《色•戒》的戒惧,在于这部电影的主轴说出了八年抗战期间,全球华人社会所凝聚的一股「中国悲情」。电影重现那个大时代氛围,荡气回肠,冲击很多中国人的心灵。那是一九四零年间,抗日战争已打了三年,沦丧了半壁江山,就在日军攻陷香港的前一年,女主角汤唯在香港大学陆佑堂演出的话剧,喊出「中国不能亡」的口号,全场观众在感染下也不约而同地站起来高喊「中国不能亡」。
这当然不是普通的政治口号,而是牵涉到当时几亿中国人的命运。因为在日军步步逼迫下,中国面对全国沦陷的亡国命运,也是电影后来在上海沦陷区场景的主调。上海老百姓经过外白渡桥时,要向日军鞠躬,汤唯在电影院看好莱坞电影,也要插播日本皇军的宣传片,在大学上课,也强迫学习日语,那种「亡国奴」的心境与体会,展现了如今已被淡忘的「中国悲情」。
正是这种「中国悲情」,超越了今日台湾当权派政治论述中所强调的「台湾悲情」,还原了历史的真实,也还原了台湾问题的根源,让全球观众重温那段历史,了解数亿中国人在日本军国主义铁蹄下的生存状态。一些台独人士所颂扬的日本殖民统治,曾经被无数中国人所抵抗,而最终的抗战胜利,也使台湾从日本殖民统治中解放出来。
几亿人的「中国悲情」,其实和台湾一两千万民众历经日本殖民统治及国民党威权统治的「台湾悲情」,都是时代的悲剧,但如果不了解「中国悲情」的存在,就不会了解今天台海关系的本质,不了解为何台独被全球华人社会所反对,也被台湾岛上所有体会「中国悲情」的人所反对。
李安在电影之外从来不多谈政治,但他在金马奖《色•戒》获得「最佳导演」﹑「最佳剧情片」﹑「最佳男主角」等多项殊荣的得奖感言中强调,台湾必须重视文化传统,而他自己也要为「中国电影」而努力。片言词组,道尽了他的中华文化情怀,以及对「文化中国」的追求,也显示他的「台湾情」与「中国心」并不冲突。「台湾人」的认同与「中国人」的认同可以并存,而且相辅相承,正如很多「香港人」与「上海人」的自我认同和「中国人」的认同也毫不冲突。
这也当然颠覆了台独的论述﹔因为台独的论述,当「台湾人」就不能当「中国人」,台湾岛上的「中国人」都要「滚回中国去」,但在台湾岛上票房火红的《色•戒》,在银幕上却散发出强烈的讯息﹕「中国悲情」是不能忘记的,中华民族主义的情怀是不能被扭曲和掩盖的。
但李安的《色•戒》,其实也颠覆了共产党的论述。片中的正面形象人物,从汤唯﹑王力宏到饰演中统特务头子「老吴」的庹宗华,都不是共产党,而是长期以来被共产党宣传系统所极力攻击的「国特」。那一车又一车开往前线的军队,是飘扬着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帜的国军。「你们打胜仗回来,我就嫁给你﹗」汤唯的同学就这样高喊。这也当然牵涉到抗战史观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中国大陆出版物,尤其网上的文字,都开始肯定国民党部队在「正面战场」的重大贡献,并且发现,在八年抗战烽火中,国军部队共有两百多名将军阵亡,而共产党则只有两名将军牺牲。中国大陆近年的电影与电视,对国军的形象已开始出现松动,但只有到了《色•戒》,才完全颠覆了共产党官方的论述。那些在戏剧中的国民党反面人物,从《智取威虎山》的「座山雕」﹑《沙家浜》的「刁德一」到《江姐》中的「徐鹏飞」,如今在李安的《色•戒》中都被平反,一跃而为大义凛然的中统特务。无论是汤唯﹑王力宏或老吴,都燃烧自己,与敌周旋,不惜以身殉国,这完全扭转了中国大陆半个世纪以来被抹黑了的国民党形象,还原了历史的真实,也颠覆了共产党的论述。
李安的《色•戒》也颠覆了国民党长期以来对汪政权的论述,发现汪精卫政权的灰色地带﹕不能以「汉奸」的简单标签就一笔抹煞这个有五年历史的政权,而不去追究国民党与汪政权之间的秘密关系,也不去深究汪政权统治下的沦陷区老百姓的真实生活。梁朝伟饰演的「易默成」,其实是融合当年汪政权领袖丁默邨与张爱玲前夫胡兰成的人物原型。李安以非常细致的历史考据重现历史现场,再现昔日汪政府的旗帜(中华民国国旗上加上黄色三角旗帜),汪高层对孙中山的政治认同……电影开启一道长期被国民党关闭了的历史大门,让观众跟着梁朝伟的背影,去寻找那些被国民党(以及共产党)所隐瞒和简单化的历史。
事实上,中文网络世界里近年早已兴起一股研究汪精卫政府的民间历史热潮。像林思云写的《真实的汪精卫》(在百度可搜索到),填补了过去研究的空白,将被国共视为「十恶不赦」的政治人物回归人性的层面。此外,像赵无眠﹑萨苏等网上写手的文章,都写出抗战时国共双方长期以来所隐蔽的另外一面的说法(也没有被当局屏蔽掉),萨苏写的《国破山河在--从日本史料揭秘中日抗战》,还在零七年的中国大陆书市广受欢迎,让中国近代史的研究有更多元化的解读,不是被所谓「政治正确」牵着鼻子走,更不是被自鸣正义的「愤青」或新旧「左派」所左右。因为政治是一时的,文化和历史的真相才是永远的。

发现人性从未断层

李安更关注的其实是人性的真相,重现时代的氛围,发现那些从未断层的人性。
他在电影开拍前对演员的密集训练,被视为「李安学校」,要求汤唯﹑梁朝伟﹑王力宏等演员阅读张爱玲的原著《色•戒》,读张爱玲前夫胡兰成的作品,读汪政府的官员金雄白所写的《汪政权的开场与收场》。艺术敏锐心灵让他发现,人在权力与时代的夹缝中,会迸发不一样的能量,展现人生舞台异样的戏剧张力,带来舞台人生的无限魅力。
《色•戒》的魅力,在于超越了性爱。电影公映前,八卦刊物都津津乐道它的「回纹针」杂技式性爱镜头。然而绝大部分观众看后,都不觉得这是色情。在那种肃杀与亡国的时代转折点上,床上戏无论多么激烈,只是两个人的博弈与命运,但《色•戒》的背景,则是几亿中国人在沦为亡国奴之际的博弈与命运轨迹。
一位美丽的女大学生,牺牲自己的肉体与灵魂,一步一步走向危险的道路。她差不多成功了,让那位大汉奸﹑特务头子动了情,让他和她不仅在床上缠绵,还让他意乱情迷,在搞特务杀人及审讯俘虏时,在满地血腥的情景中,还想到她的倩影,闻到她的气味。但他的情也勾起了她的情,使她在最后关头功亏一篑。
她在恐惧与痛恨中陷入情欲的漩涡,也陷入情爱的幻象诱惑中,并且最后付出死亡的代价。李安其实是借性爱的杯酒,浇历史与人性的块垒,展现在恐惧中的性爱与性爱中的恐惧。这也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高行健《一个人的圣经》中的主题,展现性与恐惧--人类两种最强大的感情动力之间的辩证关系。
李安也超越了张爱玲的局限性,那篇只有廿八页的小说原作,其实只是一个故事的梗概,而李安与编剧王蕙玲﹑James Schamus(詹姆‧沙莫斯)合作的剧本,则填补了大量有血有肉的细节和场景,让故事更有立体感,更饱满,更能扣动全球观众的心弦。
更重要的,是李安的电影比张爱玲的小说呈现了更多历史空间与思考空间,更能展现人性的纠葛与冲突。很多剧本上的精采对白,都胜过原著小说,比如汤唯与梁朝伟在一个皇军云集的日本餐馆之约,汤唯要越过那些日本军官的性骚扰(他们也许误会她是风尘女郎),才来到两人独处的房间,汤唯说﹕「我知道你为什么带我来这里,因为你把我当成一个娼妓」。而梁朝伟却回答﹕「我能够带你来这里,因为我比你更懂得怎么做娼妓」。这样的对白,既揭露梁朝伟作为「汉奸」的内心世界,也展现两人惺惺相惜的互动,可说剧力万钧,也是原著小说所没有的戏剧张力。
李安的《色•戒》是全球华人的文化现象。他探索一段被压抑和被遗忘的历史,将张爱玲一个大而化之的故事,演绎成一枚精雕细琢的文化戒指,套在全球华人的心灵手指上,创造了一则文化传奇。他以戏剧元素的感染力,颠覆了三个政党的历史论述,超越了性爱的刻板印象,也超越了张爱玲原著的囿限。他是二零零七年最被误读的人物,也成为最能解读时代秘密的人物。(2008年1月1日《参考消息》,有删节。本刊转《亚洲周刊》全文)
(《环球视野》)

标签:历史   电影   中国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