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小生活,大问题——评《蜗居》

2025-02-15 深度解析 评论 阅读

时下,一部反映中国房奴生活的电视剧《蜗居》掀起了收视狂潮,并引起人们热议。表面看,这部电视剧,论人物就那么几个,大部分场景也都是在室内拍摄,而且还拍了35集,似乎看起来这部电视剧很容易让人认为是低成本小制作的肥皂剧。其实不然,对这部剧评价最多的就是“太真实”,引起了大家普遍的共鸣,网友们也都按照各自生活中的喜好,几乎把剧中的主角骂了个遍。

的确,这部剧拍的太真实了,选取的人物也太典型了。目前国内的房价大家有目共睹,而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又都是每一个人的梦想,于是,围绕着这个梦想,就产生出了各种奋斗的人生。《蜗居》的成功就在于把这些人生都搬到了银幕上,反映真实生活的大家当然欢迎。就像赵本山的农村题材电视剧为什么在东北那么火?同样是反映真实的农村生活而已,人们或多或少都能从中发现自己的影子。

然而,这部剧在讲述真实生活的同时,却对一些东西进行了扭曲,如贪官形象英雄化、美化资本家、美化小三等。在后面的文章中将有详细论述。

先说说房地产。
剧中清晰的揭露了房地产开发行业的内幕。房地产是暴利行业,富豪榜上那些排名靠前的人,几乎都与房地产业沾上些关系。为了能让自己的公司拿到项目,在房地产开发的各个环节中,用金钱打通政府关系,官商勾结就成了普遍现象。电视剧中,完整的把这一关系再现的观众面前。从土地出让投标开始,宋思明把投标资料透露给谁,谁就能中标,甚至本来并不能建商业建筑的绿地等地块,也能在宋思明的操作下,要么对规划重新调整、要么变成荒地而开发利用。这种操作模式是极其灵活的,可以说,任何制度都不能严密到能够制约这种模式。
接下来是拆迁,以为官员的动员颇能代表房地产商到底是如何拆迁的“保密工作要做好,一家一家的谈,各个击破,不要让他们相互间去摸底。谈一个,立马在合同上签字,决不允许他们反悔。要让他们有紧迫感,谁第一个签字,多给三万。”商人们总希望自身利益最大化,于是,在拆迁上就容易产生纠纷,有了纠纷就有钉子户。在我看来,剧中对钉子户的措施还算是文明的,实际的情况是很多拆迁中都有黑社会的介入,采取威胁、暴力等手段迫使钉子户就范。
然后在房屋建设中,开发商普遍存在偷工减料的情况。
房子盖好后的销售,剧中一段情节非常典型“(新小区开盘,员工发现售价从上星期的九千多变成了一万多,询问经理)这都一个星期了,我还不涨价呀。说到开盘,我还真不情愿,这要是晚半年开,一万五啊。咱们啊,算是赶上好时代了。”
一旦房屋销售情况不好,还有应对措施:“(宋思明)你自己买自己的好了,把价格标高点,从银行多贷点出来,光首付这一部分你就赚回来了,其他的,能供就供,供不了就让银行来收了。也许不等你供房价就又涨上来了,总会有人来接棒。”
房地产是国家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正因如此,官员们纷纷将自己的乌纱帽与房地产绑到了一起,房价越高,自己的政绩越漂亮,没有人会去从老百姓的角度去考虑这个关系民生的大问题。剧中海萍的一段话是一个很好的总结“我看有句话要改改了,‘为人民服务’,按照开发商的意思,就是为先富裕起来的人民服务。”


然后说说大城市。
改革开放以来,集中一切社会资源优先发展一部分城市的现象愈演愈烈,而在大城市乃至超大城市发展越来越好、青松翠绿、灯火辉煌的同时,那些内陆城市,甚至沿海地区的中小城市,则因为缺少政策、资金的支持,人民缺少致富渠道,公共设施也不完善,看个大病都要到发达城市、学生没有好的老师教等等。越拉越大的差距使得不发达地区对人才没有任何吸引力,本地人都想走出去,借助高考鲤鱼跳龙门就是很好的一个途径。像剧中江州(原型是上海)这种超大城市,充满了外地人。为了能够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立足,他们早出晚归,住在拥挤的空间里,省吃俭用,就为了将来能够在这个繁华的城市里有一席栖身之地,海萍在结尾有一段话:“每天一睁开眼睛,就有一串数字蹦出脑海,房贷六千,吃穿用住两千五,冉冉上幼儿园一千五,人情往来六百,交通费五百八,物业管理费三百四,手机电话费二百五,还有煤气水电费二百。也就是说,从我醒来呼吸第一口气开始,我每天要至少进账四百,这就是我活在这个城市的成本。”剧中有多处对大城市的生活发表的感慨,透露着对这种发展模式的无耐。古人就已经感叹,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照现行体制看,就是这样的,一个生于农村的人和一个生于上海的人,从出生那一刻起就是不平等的。

再来看看剧中的各个人物。

海萍

海萍是一个很干练的女人,有人说她很虚荣,我不太同意,她的重心都在这个“家”上,尤其是自己的孩子上。为了孩子,她可以自己苦一点,不买衣服不用化妆品、自己打两份工,而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成长好,则可以用最好的奶粉,最好的尿布。买房子,很大的因素也是要让孩子和自己一起生活。这不能说她贪图物质享受,虽然租房子同样可以实现这个目的,但是,在中国,谁不希望拥有一套自己的房子呢?
虽然说她不虚荣,但是,她多少还有些自私的,在买房子借钱这件事情上,她根本没有考虑双方父母的情况,更没有替她的妹妹海藻考虑,她的这种对房子的执着,也影响了海藻,促使她最后沦为小三。

苏淳

如果苏淳生活在毛时代,那么他一定会成为一个劳动模范。他勤勤啃啃任劳任怨的做着自己的本份工作,不善于钻营巴结。他没有不良嗜好,除了偶尔抽点烟,他能做家务,会做饭,对老婆的话也言听计从。最后因为做兼职而成为了厂里的牺牲品,如果没有宋思明的话,那么苏淳的家庭就因为他的入狱而分崩离析。有人说他是窝囊废,我看他只是没有生活在一个好时代而已。现实生活中,像苏淳这样的人还是有很大的比例的。

宋思明

在大家的评论里,宋思明得到了很多女性的肯定,纷纷表示要嫁这样一个有情有义的贪官。贪官形象英雄化,不得不说,这是该剧刻意而为。当今社会有一种非常不好的风气,那就是鼓吹伪君子真小人。有一类文艺作品,凡是正面人物,总是在正气凛然的同时干一些龌龊的勾当,最后成为反面人物;而反面人物则开始就承认自己的恶,并且只要有充分的理由,这样的人物并不讨厌。这类作品如果纯属虚构的还没有太大影响,可一旦取材于现实生活,则很容易误导人,让人分不清是非善恶。
宋思明就是这样的人,剧中完全避开了对他滥用权力、贪污受贿的直接刻画,观众丝毫不能从剧中感觉到对他这种行为的愤怒;相反,把他的滥用权力描写成了急人所难,比如把苏淳从监狱里捞出来,把他的受贿描写成了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再加上剧中刻意突出他能爬上高位的聪明才智,这样一个有情有义,无所不能又体贴疼人的角色怎能不让观众投感情票呢,贪官的形象完全被刻意淡化了。宋思明有一段为自己的辩护我觉得很牛,大家一起欣赏一下“在我们这个圈子里,这个有(二奶),那个有,我没有很快就会被边缘化,被排挤出去,在这里干就得遵守这里的潜规则,否则别人就不会视你为知己,这也是我必须要收钱的原因。难道在你心里,我真是那种贪图财色的人吗。钱财是一种途径,但不是目的。做一个清官很容易,无非是博得一个死后的清名。可做一个好官就难了,因为他的责任,不光是死后要有个好名声,还要切切实实的做事。可要达到自己的目的,必须得要迂回前进。”

海藻

这个角色也进行了刻意的美化,但是痕迹很明显,所以在我看来,这个是一个充满着矛盾的人物。海藻是一个爱慕虚荣的人,这从一开始她知道各大奢侈品牌的名字、非常注重物质享受就可以看出来,只不过开始她的理性还占有主导的地位。直到她沦为小三后,其放荡、贪图享受的本质暴露无疑。当然,如果只是这么直接把她刻画成没有道德底线、贪图享受的人,那她也不会得到一些人的同情的。首先,在海藻转变为小三的过程中,姐姐海萍的借钱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否则她也不会一再的去找宋思明,其次,她和宋思明的第一次,被描写成了因为知道无力偿还宋思明的六万块钱,而拿自己的身体作为交易,那一段剧情颇有点社会逼良为娼的味道。最后,她和宋断绝往来之后,又安排小贝性情大变而抛弃了海藻,相反宋还是帮海藻解决了苏淳的事情,这样一个过程让海藻的沦落显得有些不由自主,掩饰了她的本身。从而使这个人物变得复杂而有争议。

小贝

大家对这个角色争议比较小,普遍认为其可怜。而演员的出色演出,尤其是发现海藻偷情时,在雨中的那场戏,为其挣足了感情分。其实,小贝也是一个自私的人,他不肯借钱给海藻的姐姐也在一定程度山决定了海藻的命运。在现在这样一个日益冷漠的社会,很多人会说小贝做的没有错,可是,中国的传统一直是血浓于水的,亲情关系是很重要的关系,小贝只爱海藻一个,而不关心她的家人,而海藻除了爱小贝,也爱着她的姐姐,这两种爱那一种更多些?很难说,或者说在海藻的眼里,这两种爱同样重要。小贝和海藻一种西方一种东方的不同家庭观为情节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宋妻

这个角色表现的比较到位,人老珠黄的妻子,为了这个家庭操劳的妻子,在宋没权没钱的时候就跟了他,在宋有了一切时却因为她不能满足宋的欲望而被送抛弃,她和闺蜜的几段对话,充满了现实中妻子的无奈与不甘。

陈寺福

可以把他和其他几个房地产商一起来谈。剧中也对这些人物做了美化,因为在房地产开发环节的腐败是官商勾结狼狈为奸的过程。而剧中则描写成了宋思明这个政府官员作为主导出谋划策,没有体现出资本家的狡诈。在拆迁问题上,也没有描写黑社会的介入给拆迁的业主造成的迫害。

海萍的领导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物,他的出场没有好事,通常只有一句话,“大家准备一下,今晚(或者明天)加班!”,而涉及他的镜头,也是这部剧中少有的几个描写现在职场真实写照,很值得大家一看。

最后来总结一下这部剧,很到位的表现了生活中的柴米油盐,小人物的辛酸,但是却在几处关键地方做了大幅度的艺术加工,虽然问题很多,但有选择的观看仍不失为一部好剧。

标签:一个   这个   自己的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