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燕顿旺君《隐藏的论语》点滴
读新燕顿旺君《隐藏的论语》点滴
2005年,偶尔登了一个佛教论坛,见有一新燕顿旺者在此佛教论坛连续发表了对《论语》的读书破译心得,新燕君对其破译心得命为《论语知新》。写得很有见地,很有灵性,语言秀美如诗,真有如袁枚所言“诗如人眸,一道灵光”。
我一直跟着读,并且全部打印下来。有时新燕顿旺兄有事不能上传,自己总感觉很失落,总想一睹为快呀!我为新燕君的见地真真高兴,读之时不由“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竟然有人对孔子及其《论语》有如此尽善尽美的见地!
对于孔子评价及《论语》的注述,当然是很多很多的了。孔子在新文化运动中被批、打倒。我认为那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罢了。辛亥革命失败后,袁世凯政府公开读经复古,倡导尊孔复古,企图在“保存国粹”的幌子下,加强对人们思想的控制。“孔教会”、“尊孔会”等社团纷纷成立。而支持袁的帝国主义分子也提出了尊孔复古的谬论。保皇派康有为“灭国不足计”,而灭孔教“是与灭种同其惨祸”。
是可忍,孰不可忍。
经过辛亥革命洗礼,接受西方思想教育的先进知识分子,哪能让帝制死灰复燃、复古思想泛滥开来。革命先行者,先进知识分子于是轰“袁”,倡“民主”、“科学”。而孔子也就成了众失之的,炮火不免打到了身上。此役“民主”“科学”两先生胜,而托孔复帝制的“袁帝”失败了,孔子当然也就被打倒了。
然而,孔子思想在中国人内心深处无处不在,如孝敬父母,尊敬长者,做事要忠,对朋友要信。这些人伦思想早已是人们自觉不自觉的日常行为规范了。看来要打倒是永远也打不倒的了。
至于孔子,宰我说:“以予观夫子,贤于尧舜远矣!”子贡说:“见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德,由百世之后,等百世之王,莫之能违也。自生民以来,未有夫子也。”有若说:“岂惟民哉,麒麟之于走兽,凤凰之于飞鸟,泰山之于丘垤,河海之于行潦,类也;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孔子学生评价老师是可以的,认为是适当的。
对于孔子及《论语》的后人评价还是不断不绝,近人钱穆说了一句精辟的话:“孔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大圣人。在孔子以前,中国的文化当已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积累,而孔子集其大成。在孔子以后,中国的历史文化又复有两千五百以上之演进,而孔子开其新统,在此五千多年之间,中国历史进程之指示,中国文化理想之建立,具有最深影响、最大贡献者,殆无人堪与孔子相比伦。”
正因为孔子伟大的文化历史地位,历来的士子对孔子及《论语》的思考、解读、注述可谓汗牛充栋。然而把《论语》做为一部整体,一以贯之的思想来解读倒是较为少见。以往的注者多是一字一句予以注解,让人觉得一部《论语》很是零碎,东一句,西一句,很不连贯。怪不得人家黑格尔嘲笑《论语》,只是一部“处世格言”而已。而新燕顿旺君,把《论语》做为一部思想连贯,一以贯之的思想著作来解读。把隐藏于《论语》中的孔子思想智慧一一激活,而且新燕顿旺君对经义的思索可谓新见叠出,让你读了时有众峰突兀、柳暗花明、豁然开朗,不一叹、二叹、屡叹而不止者也。
在这我想小引下新燕君对《论语》开篇的破译心得,让诸君也看看这心得是如何的秀美。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对于这句话的正确理解,不仅关系到我们能否抓住《学而》篇的中心思想,也关系到能否抓住整部《论语》的中心思想。这一点,等我们研究完整部《论语》大家就知道了。
古今注解在此处有较大分歧。一般认为孔子是说人生有三乐:所学的知识经常去复习,是学习之乐。有朋友从远方来做客,是交友之乐。别人不了解我却不恼火,是君子之乐。可生活告诉我们,读过的书再看第二遍,乐从何来?学海无涯而人生有限,如果学了一点知识便反复复习,既无趣又无益,哪里还有时间广泛涉猎?朋友来了高兴是不错,可也挺麻烦,担心对朋友照顾不周,乐从何来?受人误解多令人恼火,乐又从何来?
大家读《论语》时,是否有过这样的想法。
新燕顿旺君继续他的思想:
我不能赞同“三乐”的解释。首先这是孔子说的一段完整的话,不是随意拼凑起来的,应该是要表述一个完整的意思。如果理解为“学习之乐、交友之乐、君子之乐”,三者之间没有什么内在联系,这样的情况在《论语》其他章节还没有出现过。南怀瑾先生认为,“学而时习之”是“学习要经常见习”,“有朋友自远方来”的远方指时间上的“远”,即后人中的知己。这样理解整章的意思也是零碎而无主旨的。其次,将“三乐”作为“学而”的开篇,比较莫名其妙,跟“学习”不搭界。其三,从句子的解释看,“学”理解为以前学过的知识,很勉强,似乎只是为了配合后面的“习”要解释为“复习”而生硬“配套”来理解的。
“学”在句首,是个主语,既可作“学过的知识”解,也可作“学问、主张、学术”解。
“时”既可解释为时常,也可解释为时代、时世。
“习”可理解为复习,也有见习、演习、实习的意思。如“习礼乐”、“习射”,《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习皆作演习、见习解。
“朋”在过去是指志同道合的人。《说文解字》将朋作“凤”的古字,“凤飞,群鸟从以万数,故以朋为朋党字。”可见朋字是因追从万鸟之王而延伸出来的,更见其“追随”本意。
“来”则有归附、认同的含义。例如《季氏第十六》篇“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再说说“君子”。君未必指国君,而是受人尊敬的人,可以理解为领导、官员、长者等道德之士。以前将《论语》定义为封建王权的捍卫者,“君”是罪行之一,其实是冤枉了。中药配伍讲究“君臣佐使”,我们是否也要把中药理论定为封建王权的捍卫者?君就算指代国君的意思,也不见得就在捍卫封建王朝的君主制度。总统、首相、主席、国王等等称呼,今天依然存在,这也是政治制度演变而不离其宗的明证。至于其他更多的内容,诸“君”要细读《论语》,自然知晓。
大家读到这是否也有了很多的想法呢?你看新燕君是如何对此章的译法的:
所以,本章可解释为:
孔子说:“学术主张能被时代所接受,付诸实践,不是件欣慰的事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虽远在他乡、素难谋面,却能追随和认同我们,不是件高兴的事吗?即使别人都不理解我,也不心存怨恨,不也是君子风范吗?”
这样就非常清楚了,本章开宗明义,孔子是用三句话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学问能为时代所用,利益这个时代,当然很好。不能影响时代,能被别人接受使之获益,也很好。纵然没人理解,为学也可以让自己变成谦谦君子,改变气质。细细分析“不亦说乎”、“不亦乐乎”、“不亦君子乎”就知道,这并非简单排列的“三乐”,而是有层次感的:欣慰、高兴、不怨天尤人。孔夫子是教我们摆正为学的心态:立大志、发大愿。
写到这新燕顿旺君兴犹未尽,还继续写道:
宋人吴曾的《能改斋漫录》记载:宋代名儒范仲淹,有一次到祠堂求签,问以后能否当宰相,签词表明不可以。他又求了一签,祈祷说:“不为良相,愿为良医。”结果还是不行。于是他长叹说:“不能利则生民者,非大丈夫之志也。”范仲淹从小就有济世救人的志向,后果而成为一代贤相。他在著名的《岳阳楼记》中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绝唱,激励着历代读书人身怀家国公利。有感于此,赋诗一首:
论语开篇深深意,惊蛰初闻阵阵雷。
残梦无关风与月,家国春秋孰是非?
君子挥毫三尺剑,修身治平尤可为。
少年不立轮王志,空向人间走一回。
利益时代、利益他人、利益自己,就是做学问“学以致用”的大原则,是《学而》篇的中心思想,也是贯穿整部《论语》的灵魂所在。
这就是新燕顿旺对论语的破译。
05年与君在网上相识,很是幸运。到了07年年三十吧,我上qq,见新燕君有留言:新著已出,想送本给兄斧正!我就把我的地址告知新燕君。2月26日,收到新燕顿旺君新著《隐藏的论语》,心欢是跃,恰是春雨濛濛,醉归意浓,遂作一不工格律,也录于此:
飞鸿千里递大作,未晤识面竟相惜。
爆竹刚辞旧天地,夜雨两滴润春机。
萧萧阑夜酣眠畅,殷殷论语字句珠。
逸士横琴松下憩,众山涨绿燕先知。
《隐藏的论语》是我枕边书了,慢读慢品,其中真味真是越久越浓。虽自己不能身体力行,但亦即作为自己知己,识人,知人的一部经典书籍呀。
想起古人读经有言:“读书有心得不必经言著述,注经者依经求义,不敢支蔓;说经者,置身经外,与经相附丽,不背可也,不必说此句即此解也。”
又有言,《朱子全书》“此书最宜熟读,即以为课程,身体力行,不宜视为浏览之书”。《论语》何尝不是如此?
而这新燕君有焉!
时隔数年,新燕君为学当日行日远,我辈概不能及。在此遥祝新燕顿旺君“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成就君子。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