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瞻仰朱权墓的思考

2025-02-15 深度解析 评论 阅读

《瞻仰朱权墓的思考》

文/赵自强

明朝宁王的朱权墓,位于新建县石埠乡缑岭东麓,即梦山背后。它是南昌市著名的古迹,亦是江西最大的地下宫殿。

我们从地名上可以看到,缑岭一名可能是纪念朱权,这位王侯而得名。它山形奇特,风景颇佳,远望如椅似扇;近看山峦峻秀,满目葱茏,真是一处面东背西的“风水宝地”,难怪学识渊博的朱权选它为永住之仙境喏!

当我走近朱权墓,修长的华表,高大的坟冢,硕大的墓门,仿佛使时间从明朝升起,并使古代的风烟和气息,在这些古老的文物上显得那样的飘渺而现实,沉重而雄浑,混沌而简明。

雄伟的历史啊,你是这样的叫人晕眩、神秘、难于琢磨,难于舍去。

据《明史·宁献王传》记载说:朱权(公元1378——1448年)是朱元璋的第十七个王子。他生得白面美髯,多才多艺,博古通今,十三岁封藩于边塞重镇大宁,故称:“宁献王”。他原来的藩地位于今天的喜峰口之外,所辖城池几十座,统领晓勇善战的骑兵将士达八万之众,还有战车六千辆。他屡出塞外,去肃清元朝的残兵,是明朝早期拥有重兵的不可一世的王爷之一。

朱元章死后,由他的孙子朱允炆继位。这就埋下了天下大乱的祸根。朱允炆文雅有余,才华不足。所以他继位之后,最怕善谋和善战的朱权和朱棣合谋造反,在这种心理支配之后,他接受了谋臣的建议,召朱权和朱棣兄弟还朝,欲削除他俩的兵权。朱棣发现朱允炆的意图之后,趁机起兵。他在起兵之前,先设计诱捕和软禁了弟弟朱权,并夺取了朱权的軍权和兵马,这就使两支最强大的藩王軍队合为一支。这个朱棣并且挟弟起草檄文,并对弟弟承诺:“事成,当分天下。”

但朱棣推翻朱允炆做了皇帝之后,头一件烦心的事情,就是重新分封他的兄弟们的问题,他思来想去也不知该怎样处置朱权为好。因为朱棣起兵时曾向朱权许诺:“事成,当分天下!”但是,这个皇位怎能平分呢?朱棣为此事烦心透了,这就使他生气的想道,这个朱允炆怎么这样不经打呢?如果知道他这般无能;如果知道兄弟们多向着我;如果知道他只有两年的皇运就倒台;如果知道……;我干嘛跟朱权废那么多话呢?

朱棣就这样成天反反复复的想着这些问题,他总觉得自己失言了,又觉得对不起朱权。因为实在是“一池不能容两龙”啊!

由于不能履行诺言,这就得动动脑筋,怎样适当的封给朱权一块安身立命之地才稳妥。当然喏,京城朱权是不能住的。把朱权改封到那里合适呢?改封太近了碍眼、心烦,更怕朱权说三道四,坏他的名声;分封太富的地方,又怕朱权今后发展势力和他作对。权衡利害得失,朱棣觉得把朱权改封到偏远一点的南昌较为合适。朱棣主意已定,朱权要求改封到富裕一点的杭州为王,朱棣也不答应。

这时朱权年方二十五岁。就是这样一个曾经握有重兵,叱咤风云的藩王,转眼之间却成了皇兄软禁的囚徒。最龌龊的还是,朱权改封为南昌王之后,名义上虽然还是宁王,但行动上不仅受到监视,待遇上还受到岐视。

诏书指定原布政司衙门作为宁王府,不准按王府规制再改建。朱权又气又恨,但因斗不过皇兄,只好忍气吞声的接受了这种极不公平的待遇。当朱权心情平静之后,就想啊,我一直都很配合你推翻朱允炆,我不仅无罪,还大大有功!皇兄啊!你怎能这样欺负我呢?我到那里去说理呢?实在毫无办法,朱权不能再想下去了,只好整天弹琴、读书,与文人为友,不问时事,并专门从事研究著述,写出了大量的作品。当然喏,朱权的一举一动,都是有“公安”人员向朱棣汇报的。

但从哲理上来看,这既是朱权的不幸,同时,又是朱权的甚幸。如果没有这一遭遇和磨难,可以说,也就没有朱权的学术成就。因为身处逆境的朱权,没有倒下。这位昔日智慧超群,赫赫有名的将军,逐渐变成了一位钻研精神十足的著名历史學家、语言学家、古琴家、剧作家和戏曲理论家。朱权著述很广,“凡经、子、九流,星历、医卜,黃治诸术皆具”;晚年,他还醉心學道。他的著作有《通鉴博论》、《异域志》、《史断》、《汉唐秘史》、《琼林雅韵》、《太古遗音》、《文谱》、《诗谱》、《寿域神方》、《神隐志》、《肘后神经大全》、《原始秘书》、《活人心》、《遐岭洞天志》、《运化玄枢》、《琴阮启蒙》、《乾坤生意》、《神奇秘谱》、《采芝吟》、《豫章三害》等数十种。要知道,即使现在的一位大学教授,其成果丰硕的,大概也不过如此吧!关于朱权的这些著述,都存目于《四库全书》中,但遗憾的是,这些著作多已散佚。

正统七年,即公元1442年,朱权64岁,才确定在缑岭修建自己的葬身之墓。他的墓是用大青砖砌成的拱式墓。长31.7米,宽21.5米,高4.3米,内有5室和3个壁龛。并有墓门三重,用巨型青石板制成,每块重达4吨。陵墓构造宏伟,富丽堂皇。1965年,省考古队在墓中发掘出金钱、玉带,道冠、瓷器等珍贵文物。

而墓外,当年还有宏伟的建筑物。可今天墓外除了一对华表,只剩残砖烂瓦,再无一物。我们从史书上来看,当年墓外建有比王陵更壮观的神庙、长廊和亭台楼阁。这一事实就记载在明朝胡俨的《敕封南极长生宫》中。胡文云:墓前为南极宫,左为泰元殿和冲霄楼,右为璇玑殿和临江楼。殿前有碑亭,亭前还有醉仙亭,以及小池和石桥,在石桥的前面,左右各有一根八棱形的华表,高6点9米,顶上还有一对雄獅。可惜的是,这片辉煌的古建筑群于1943年被日军烧毁,宮內所有文物也被洗劫一空。

历史就是这样的残酷、可恨、不公;天意就是这样的无常、多变、难测。本来是一个意气风发的王爷,却变成了一个囚徒;本来是一个威风凛凛的将軍,却变成了一个学者。在逆境中朱权选择了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这就是研究和思考问题。因而总算平安的渡过了愤愤不平的一生,并写出了几十部著作,可谓名垂青史。而朱权的行迹,不时由“公安”人员向朱棣报告着,故朱棣对朱权的行迹了如指掌,知道他没有丝毫的反意,故暗夸小弟真行。

朱棣又想,我虽然文笔不如你,但我不能找秀才和你比试比试吗?于是朱棣不甘“落后”,就在全国招最能的秀才跟小弟竞赛,解晋就是其中之一。在朱棣的授意下,全国文豪骤集北京编修出了中国第三部大百科全书——《永乐大典》(第一部是《太平御览》,第二部是《道藏》)。

我站在朱权墓前思索着,历史的辉煌和悲哀都凝固在这堆封土上了。请想一想吧,这个坟丘究竟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其实,它默默无声的叙述着:輝煌可能意味着黑暗,成功可能意味着失败,赫赫有名可能意味着名藏深山,逆竟可能意味着另一种事业的成功到来。

面对逆境,埋头事业,可能是治疗疮伤的最好良药,时间可能是修补情绪和歉疚的最佳礼单,和谐可能是寄托福祉的唯一家园,而人生最大的幸福可能是平平安安!

可以想见,当初不是朱棣和朱权联合,兄弟不都成了朱允炆的阶下囚吗?这一事实说明,团结是战胜敌人和抵御天灾人祸的正确方针!和谐是明朝文化繁荣昌盛的基本保证!

可是,朱权的孙子——朱振濠,不是这样思考问题的。他把自家的恩怨看得高于一切,不听娄妃劝告,无时无刻都想造反,想夺回本该属于自己的财富和尊严!于是他怨恨朱权儒弱无能,朝庭不公,要洗刷先人的耻辱,创造自己的光荣。

他不服,坚决不服,一定要努力一把!于是他经过一番精心的准备,造反了。可是这个只会纸上谈兵的王爷,从来也没有带过兵,指挥过部队,他还没有打到南京,就被王阳明赶来扼杀了,自己也被生擒活捉,象野兽一样关在囚宠里,运往北京,最后身首异处!从这件事来看,朱振濠远没有朱权有自知之明和知人之明,他不真实的夸大了自己的智慧,低估了对手的力量,把问题看得太简单了,结果英雄末成,还送了一家人的性命!

所以每一个人都要有自知之明和知人之明,切莫夸大自己的力量,小看敌人的能力。“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标签:可能   这样   自己的   知道   之后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