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学习《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一部光辉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著作。在这部著作中,毛主席运用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这个基本观点,系统地分析和回答了国际国内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发展中面临着的最紧迫的课题,创立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伟大理论,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宝库,是指导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纲领性文献。
一九五六年,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基本完成。但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以后,社会主义社会是不是还存在着矛盾、阶级和阶级斗争,社会主义革命是否还要继续进行下去,以及如何进行下去,这是中国革命遇到的新问题,也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长期没有得到正确解答的问题。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学说,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根本原理,但他们没有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经验,这样的问题还没有具体地提到他们面前。列宁在理论和实践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专政原理,但由于他逝世过早,没有能亲眼看到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不可能明确地具体地解决这个问题。斯大林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但他在理论上不承认苏联在农业集体化完成以后,还存在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他在长时期不是用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观点来看社会主义社会,而把社会主义社会看成只有一致、没有矛盾的一个整体。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长期流行着一种错误的观点,就是不承认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还存在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斗争,还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苏联共产党内的走资派、资产阶级野心家、阴谋家赫鲁晓夫就是利用了斯大林在理论和实践上的这些缺点和错误,全面否定斯大林,丑化无产阶级专政,公开背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提出一条“三和”、“两全”的修正主义路线,在全世界掀起了一股反共反人民反革命的逆流。在我国,资产阶级在我们党内的代理人刘少奇、陈伯达也利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个时机,企图使革命停顿下来。他们说,资产阶级已经被消灭,“我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问题,现在已经解决了”,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散布“阶级斗争熄灭论”,和赫鲁晓夫遥相呼应。
面对国内外现代修正主义的挑战和反共反人民反革命的逆流,毛主席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气魄,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大旗,及时发表了这一光辉著作,领导我党和我国人民,同国内外反动派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还存在着阶级和阶级斗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斗争还长期存在的科学论断,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中存在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的伟大学说,创立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伟大理论,驱散了社会主义天空上的乌云。
二十年来,这部伟大文献象一座万丈光芒的灯塔,照耀着我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大道上胜利前进。历史证明,毛主席关于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伟大理论,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对马克思列宁主义作出的最伟大的贡献。它对于国际无产阶级和全世界被压迫人民被压迫民族的解放事业,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一、毛主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总结了国际国内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创立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伟大理论
(一)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还长期存在着阶级和阶级斗争,还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这是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基础。
毛主席是当代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正当国内外现代修正主义否定社会主义社会还有矛盾的谬论甚嚣尘上的时候,毛主席以彻底唯物主义的大无畏精神,坚决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一针见血地指出:“没有矛盾的想法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天真的想法。”毛主席在这部著作以及这个期间的其他著作中,运用马克思主义不断革命的原理和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的基本观点,批判了现代修正主义对社会主义社会的歪曲,深刻地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阶级和阶级斗争,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创立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伟大理论。
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的规律,是宇宙的普遍规律。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认为,社会的发展和变革的根本原因,主要地是由于社会内部矛盾的变化和发展,即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运动的结果。毛主席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所揭示的这个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也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并且明确地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毛主席还运用矛盾特殊性的原理,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又同旧社会的基本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这个根本不同,就在于社会制度不同,所有制性质不同。所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不是对抗性的矛盾,它可以经过社会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
毛主席又进一步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在的基本矛盾的特点及其运动规律,深刻指出:“总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但是,它又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除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的这种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以外,还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社会主义社会,就是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这一对基本矛盾的运动过程中,不断地向前发展的。这个矛盾运动的过程,就是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日益完善的过程,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日益巩固和社会生产力日益发展的过程。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这种性质,决定了社会主义制度下,矛盾既不断产生,又可以通过自身的力量不断得到解决,这就是社会主义制度比旧时代的社会制度优胜得多的根本原因。
毛主席认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之所以同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经济基础既相适应又相矛盾,是因为在生产关系方面,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虽然已经建立起来了,但它还很不完善,还存在着私有制经济的残余,还实行商品制度、货币交换、按劳分配,等等,还不能完全摆脱资本主义的传统或痕迹,它们同社会主义生产力是相适应的又相矛盾的;在上层建筑方面,“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存在,国家机构中某些官僚主义作风的存在,国家制度中某些环节上缺陷的存在”,这些都是同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相矛盾的。我们知道,任何社会的基本矛盾,都要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在有阶级的社会里,这种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又总是带着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性质。因此,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阶级斗争还没有完全结束。这不仅是因为“被推翻的地主买办阶级的残余还是存在,资产阶级还是存在,小资产阶级刚刚在改造。”而且还由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时期,还不可避免地给资产阶级的存在和重新产生,保留着一定的土壤和条件。新老资产阶级必定要利用这些东西进行复辟活动的。毛主席就是依据了上述的科学分析,深刻地指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各派政治力量之间的阶级斗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在意识形态方面的阶级斗争,还是长时期的,曲折的,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毛主席还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在意识形态方面的谁胜谁负的斗争,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才能解决。这是因为资产阶级和从旧社会来的知识分子的影响还要在我国长期存在,作为阶级的意识形态,还要在我国长期存在。如果对于这种形势认识不足,或者根本不认识,那就要犯绝大的错误。”在这里,毛主席已指明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阶级斗争主要是表现在政治战线上和思想战线上,这就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提出了明确的战斗任务。
毛主席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论述,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阶级斗争的规律和特点的论述,是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全部学说和全部策略的基础,这是毛主席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的重大发展。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是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直接相联系的。由于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能不具有阶级斗争的性质。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领域都存在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个阶级的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
毛主席创立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伟大理论,为我国人民指明了反修防修,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根本道路。这是毛主席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最伟大的贡献。
(二)两类社会矛盾学说的创立,是对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重大新贡献
毛主席在这部著作中,总结国际国内的革命斗争经验,创立了关于两类社会矛盾的学说。毛主席关于两类社会矛盾的理论,关于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内容极为丰富。它既来源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又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主席指出:“人民内部的矛盾不是现在才有的”。“为什么现在又有人觉得这是一个新问题呢?这是因为过去国内外的敌我斗争很尖锐,人民内部矛盾还不象现在这样被人们注意的缘故。”在这里,毛主席揭示了人民内部矛盾学说提出的依据及其历史根源。
对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作过类似的论述。恩格斯在谈到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组织时指出:“这种简单的组织,是同它所由产生的社会条件完全适应的。”“它能够处理在这样组织起来的社会内部的一切可能发生的冲突。”这里指的社会组织内部的冲突,当然就是人民内部的矛盾。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分析奴隶社会时,曾说到奴隶阶级内部的纠纷;在分析封建社会时,曾谈到第三等级内部的斗争,第三等级和农奴的矛盾等;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时,曾说到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内部的分歧,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等。特别是论述到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们之间还存在不可避免的不平等现象,说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城市和乡村、工人和农民的矛盾等问题。但是,在敌我斗争尖锐化的时期,人民内部矛盾还不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因而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对这个问题作进一步的理论概括和论证。
列宁在他的许多著作中,也曾谈到无产阶级专政下工人阶级内部的矛盾,过渡时期三大差别的矛盾,社会主义制度和官僚主义的矛盾等。他还揭示了社会主义制度下矛盾的性质问题,指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对抗消失了,矛盾存在着。”但是,由于列宁过早地逝世了,还来不及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及其运动规律进行充分的考察。
斯大林继承了列宁主义,对于社会主义社会工人和农民的矛盾,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之间的矛盾,也曾作了马克思主义的论述。但由于他在后期,思想方法部分地陷入了形而上学,使他没有能够发现人民内部矛盾这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并且在实践上混淆了两类矛盾。
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捍卫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系统地总结了我国的和国际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把社会主义制度下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从哲学社会科学的高度概括为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发现了人民内部矛盾这个规律,全面地阐明了两类矛盾的性质及其根本区别,揭示了两类矛盾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联系,指出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同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的关系,两类矛盾的转化,论述了社会主义时期的主要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的具体表现,人民内部矛盾和阶级斗争、两条道路斗争的关系,两类不同性质矛盾及其两种根本不同的处理方法,指明正确认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的原理,并为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等等。
毛主席完整地提出两类社会矛盾的学说,系统地提出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不是偶然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团结无产阶级本身和团结农民和革命知识分子的过程。无产阶级政党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过程,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我们党一成立后,特别是在建立了农村革命武装根据地之后,就有一个如何团结人民,以便于更有效地孤立和打击消灭敌人的问题。为此,我们的党和军队,必须正确地处理一系列的人民内部的关系,包括工农关系、领导和群众的关系、军民关系、官兵关系、几部分军队之间的关系、几部分干部之间的关系、党和各爱国民主人士的关系等等。我们党正是从长期的的革命斗争中,纠正了右的和“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巩固了革命的统一战线,加强了党的三大作风,积累了正确处理一系列人民内部矛盾的丰富经验,建国以来,毛主席又进一步发展了这种经验,并总结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两类社会矛盾的学说。
毛主席关于两类社会矛盾的学说,是对人类认识史的一个重大飞跃,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重大新贡献。马克思的《资本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作了科学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说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作用,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列宁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对帝国主义的矛盾作了深刻的分析,揭示了帝国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得出了社会主义能够在一个国家内首先取得胜利的结论。毛主席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作了透彻的分析,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随着历史的发展,人民内部矛盾作用的范围讲越来越广,毛主席这一光辉思想的巨大意义,也将越来越放射出它的光芒。
(三)正确区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中的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是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总政策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极其复杂和艰巨的历史任务。许多困难和矛盾摆在我们面前。毛主席两类社会矛盾的学说,科学地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总政策,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总方针,是照耀我们继续革命的指路明灯,是指引我们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个方面把社会主义革命进行到底,大力开展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发展社会主义生产,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
毛主席在这部著作中,一开始就指出:“在我们的面前有两类社会矛盾”。这就教导我们,分清敌我,是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首要问题。只有正确地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才能把绝大多数人团结在自己的周围,最大限度地孤立和打击一小撮阶级敌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促进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顺利向前发展。
要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分清敌我,首先就要弄清楚什么是人民,什么是敌人。毛主席在这部著作中,关于人民和敌人的不同概念和定义,关于区分两类矛盾的原则,关于识别香花和毒草的六条政治标准,是我们正确识别两类矛盾的指针。毛主席指出:“在现阶段,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团体,都属于人民的范围;一切反抗社会主义革命和敌视、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势力和社会集团,都是人民的敌人。”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区分两类矛盾的根本标准。毛主席又指出:“目前关于反革命分子的情况,可以用这样两句话来说明:还有反革命,但是不多了。”“原有的反革命分子肃清了,还可能出现一些新的反革命分子。”毛主席这一科学估量,完全适合我国社会主义时期阶级力量的对比。尽管党内出现了一次又一次惊心动魄的路线斗争,社会上的阶级斗争也是高一阵、低一阵的发展,但不肯改悔的走资派和坏人终究是极少数。而大量的是人民内部矛盾,是人民内部的阶级斗争和两条道路斗争。我们严格地按照毛主席两类矛盾学说办事,就可以使我们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能够避免或者少犯右的或“左”的错误,使我们在各项工作中,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以阶级斗争为纲。既批判了阶级斗争熄灭论,又防止了混淆两类矛盾,把敌我矛盾扩大化。
毛主席这部著作,重点是阐述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文章一开头就指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是一个总题目。”“在这里,也要说到敌我矛盾的问题,但是重点是讨论人民内部的矛盾问题。”目的和位置讲得非常清楚。正如毛主席所着重指出的:在“革命时期的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基本结束,但是阶级斗争还没有完全结束”的时候,“我们提出划分敌我和人民内部两类矛盾的界限,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以便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使全体人民比较顺利地走过目前的过渡时期,巩固我们的新制度,建设我们的新国家,就是十分必要的了。”
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关于依靠工人阶级、团结广大劳动人民,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毛主席早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就提出了,并在以后的许多讲话和文章中一再强调。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毛主席就对正确处理各种矛盾,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基本方针提出来。在这部著作中,毛主席进一步将这一思想概括为两类矛盾学说,成为我们党的总政策,成为我们做计划、办事情、想问题的指导思想。在这部著作中,毛主席还为我们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矛盾提出了一整套的方针、政策和办法,明确指出用专政的方法处理敌我矛盾,用民主的方法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从而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奠定了团结胜利的思想政治基础。
二、正确处理两类矛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我国建设成一个现代化的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毛主席在精辟地、全面地论述了两类矛盾,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伟大理论的同时,还运用这个理论,结合当时的的具体情况,深入分析了各种社会矛盾,特别是人民内部矛盾,并且具体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针和政策,从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我国建设成一个现代化的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下面,我们试把这些问题,归纳为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处理好政治关系方面的各种因素,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人
关于肃反问题。毛主席说,肃反是一个敌我矛盾的问题,但这里着重要解决的是人民内部一些对肃反问题上的不同看法。毛主席指出,必须克服右和“左”倾思想,才能正确地估计我们的肃反工作。毛主席充分肯定了过去肃反工作的政策是正确的,成绩是巨大的,批判了那些想利用今天的政策去否定过去肃反的成绩的错误思想。毛主席还对全国的反革命分子的情况作了科学的分析,从而避免了肃反扩大化,把人民内部的问题搞乱;又防止了丧失警惕性,在对敌斗争问题上大当,吃大亏。
关于工商业者问题。民族资本家在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是否完全解决了?他们还有没有两面性?毛主席严肃地批判了那种认为资本家已经改造得差不多了,用不着再改造了的错误观点。尖锐地指出,资本家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继续进行思想改造。“如果认为资产阶级已经没有了两面性,那末资本家的改造和学习的任务也就没有了。”
关于少数民族问题。如何搞好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呢?毛主席指出:“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克服大汉族主义。”并且说:“无论是大汉族主义或者地方民族主义,都不利于各族人民的团结,这是应当克服的一种人民内部的矛盾。”只有认真解决好这个问题,才能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协力地建设社会主义。
关于统筹兼顾、适当安排问题。毛主席谆谆教导我们:“作计划、办事、想问题,都要从我国有六亿人口这一点出发”。还指出,我国人多,是好事,当然也有困难。我们各方面的建设事业都在蓬勃发展着,成绩很大,但是,在目前社会大变动的过渡时期,困难问题还是很多的。又发展又困难,这就是矛盾。怎样解决这个矛盾呢?毛主席说:“我们的方针是统筹兼顾、适当安排。”这就是说,解决各方面的问题,都要从对全体人民的统筹兼顾这个观点出发,要克服“小圈子主义”,要就当时当地的实际可能条件,同各方面的人协商,作出各种适当的安排。绝不可以嫌人多,嫌人落后,嫌事情麻烦难办,推出门外了事。这才有利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建设社会主义这个伟大的事业服务。
关于如何看待和处理闹事和坏事的问题。毛主席提出了“乱子有二重性”,“坏事也可以转变为好事”的观点。在一定的条件下,坏的东西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的东西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
这里所说的闹事,指的是人民内部矛盾,即“少数工人学生罢工罢课的事件”和“少数合作社社员闹社的事件”。毛主席认为,闹事的主要原因是“领导上的官僚主义和对于群众缺乏教育。”
怎样对待闹事?首先是不赞成,因为人民内部的矛盾可以用“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去解决,而闹事总会要造成一些损失,不利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对闹事怎样处理呢?毛主席告诉我们,一是“需要在群众中间经常进行生动的、切实的政治教育”;二是“必须坚决地克服官僚主义”;三是“应当把闹事的群众引向正确的道路,利用闹事来作为改善工作、教育干部和群众的一种特殊手段,解决平日所没有解决的问题。”
对带头闹事的人怎么办?毛主席《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中教导我们:“对带头闹事的人,要有分析。有些人敢于带头闹,经过教育,可能成为有用之材。对少数坏人,除了最严重犯罪的以外,也不要捉,不要关,不要开除。要留在原单位,剥夺他的一切政治资本,使他孤立起来,利用他当反面教员。”这就是把坏事变成好事的正确方法。归根到底,仍然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教育和团结大多数。
(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抓好意识形态领域的阶级斗争
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知识分子的问题首先是思想问题”。因此,如何帮助他们适应新社会的需要,就成为人民内部的一个矛盾。毛主席指出:我国知识分子的大多数,在过去七年中已经有了显著的进步。但仍然是两头小,中间大,进步的和怀疑或者不同意社会主义的两部分人,都只占少数。这种状况,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并强调指出:“我国的艰巨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尽可能多的知识分子为它服务。”所以必须善于团结他们,改善同他们的关系,发挥他们的才能。
毛主席在这里提出了“世界观的转变是一个根本的转变”的著名论点,提出党的教育方针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热情希望广大知识分子继续前进,逐步地学好马克思列宁主义,逐步地同工人农民打成一片,逐步地抛弃资产阶级的世界观而树立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的世界观。我们应当按照毛主席的教导,正确贯彻党对知识分子的政策,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广大知识分子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关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长期共存、互相监督问题。毛主席说这几个口号“是在承认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各种矛盾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在国家需要迅速发展经济和文化的迫切要求上提出来的。”因而是正确解决各种矛盾,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科学进步的方针。
毛主席在这里说的各种矛盾,主要地是在科学、艺术、意识形态领域里两个阶级、两种思想、两种世界观的矛盾和斗争。这种斗争,有一部分是敌我矛盾,但大量的是人民内部矛盾。对于敌我矛盾,“事情好办,剥夺他们的言论自由就行了。”但对于人民内部的思想问题,就不能用粗暴的方法、压制的方法去处理。而只能用细致的、讲理的方法去解决。特别是对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更不应利用行政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禁止另一种风格,另一种学派。而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和实践去解决。
但是,意识形态领域里的矛盾和斗争是十分复杂的,除了在科学艺术上某些正确与错误的东西,一时不容易判断之外,更大的则是属于政治思想领域里的阶级斗争问题。毛主席强调指出:在我国,虽然社会主义改造,在所有制方面说来,已经基本完成,但是,阶级斗争并没有结束。毛主席在这里还提出了辨别香花和毒草的六条政治标准,是人民对各种问题的自由讨论有了准则,这就既有利于大力发展科学文化事业,又有利于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思想界的领导地位,帮助知识分子更好地改造世界观。毛主席的这些论述,提出来过渡时期阶级斗争的长期性,阐明了阶级斗争和真理发展的辩证关系,提出来开展政治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发出了批判修正主义的伟大号召。这是我们反修防修,深入开展从上层建筑到经济基础的社会主义革命所必须遵循的正确指导方针。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是我们党正确处理同各民主党派关系的方针。各民主党派在人民还有困难的时期确实帮了忙,做了好事,并且一贯地做下去,这就是各党派可以长期共存的政治基础。为什么要让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呢?毛主席指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荷花虽好,也要绿叶扶持。但是各民主党派和我们党的相互之间所提的意见和批评,必须合乎六条政治标准,否则就不能发挥互相监督的作用。
(三)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多快好省地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对于农业合作化问题。毛主席充分肯定了农业合作化的必要性,指出实现农业合作化,“这就解决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同个体农业经济之间的矛盾。”批判了当时那些怀疑和否定合作化优越性的右倾思想。
毛主席指出:“任何新生事物的成长都是要经过艰难曲折的。”合作社这一新型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也要有一个不断完善的发展过程。积极拥护合作化的是占农村人口百分之七十以上的绝大多数贫农和下中农。不满和反对的只占极少数。要巩固合作社,必须注意解决各方面的矛盾,经常注意处理好生产和分配问题。在生产上,要正确处理好服从国家计划的统一性和不违背国家计划的灵活性和独立性;在分配上,必须兼顾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积累不能过多,要尽可能使农民能够在正常的年景下,从增加生产中逐年增加个人收入,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农业,从而发展整个社会主义事业。
关于节约问题。毛主席在这里提出来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勤俭建国的方针。毛主席指出:“我们要进行大规模的建设,但是我国还是一个很穷的国家,这是一个矛盾。全面地持久地厉行节约,就是解决这个矛盾的一个方法。”毛主席还指出:“在我们的许多工作人员中间,现在滋长着一种不愿意和群众同甘苦,喜欢计较个人名利的危险倾向。”因此,实行增产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不但在经济上有重大意义,在政治上也有重大意义。
关于中国工业化的道路问题。这里主要是指正确处理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毛主席总结了我国和苏联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肯定了我国的经济建设应以重工业为中心,但是同时必须充分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毛主席在论述农、轻、重的相互关系中,特别强调了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后,又进一步发展成为“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和按农、轻、重的次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的原则。
最后,毛主席还提出了一个要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向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好经验和好东西学习的问题。
所有这些,都是关系到在继续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中,如何正确处理各种矛盾、各种关系,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多快好省地发展。毛主席领导我们党和我国人民,用了二十多年时间,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已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一定要遵照毛主席的教导,以大庆、大寨为榜样,更加奋发图强,再用二十多年的时间,实现周总理根据毛主席指示在四届人大提出的四个现代化的宏伟规划。
条留言